《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緒論卷下 (1)
傷寒緒論卷下 (1)
1. 傷寒緒論卷下
長洲石頑張璐路玉父纂述
發熱多屬表證,傷寒寒鬱肌表,則腠理閉密,故翕翕熱,捫之烙手,
當以脈之浮緊浮緩證之,無汗有汗分風寒營衛施治,若汗不得出而煩躁者,
營衛俱傷,陽邪內擾也,大青龍湯,若尺中無力者,此為本虛,小建中湯加減。
凡服表藥三劑汗不出,熱不止者死,然有陽微不能作汗者,可用再造散,
或黃耆建中加附子,血虛加芎歸始能作汗,此皆冬月發表藥也,若汗下後惡寒脈弱,
大便不結者屬虛,宜溫補助陽為主。
寒邪傳裏而變熱則蒸蒸發熱此即本身中元氣為寒所鬱,不得泄而化為火也,
若裏證具而表證未已者,大柴胡湯,表證既罷而裏證已急者三承氣湯通用。
三陰經寒證,太陰厥陰俱不發熱,惟少陰病,有反發熱脈沉者,此非傳經,
乃直中少陰,而仍兼太陽故能發熱也。春分以後,雖感寒邪皆為非時暴寒,
不必拘於傷寒例治,古人治感冒諸方,如芎蘇神木等,皆不分三陽經藥,
以時屬少陽風木不獨太陽寒水也。
夏月汗府疎豁偶感微寒發熱必心包先受消暑十全證也。秋涼發熱咳嗽,
宜金沸草散,甚則小青龍湯,若交霜降節後,即屬正傷寒矣。其或冬時遇煖,
而病發熱心煩咽痛,或自利者,為冬溫,陽旦湯證也。凡春時發熱頭疼,煩渴飲水,
為伏氣發溫。春夏發熱,而脈大無力,為夾內傷。發熱而脈細小或虛,足脛逆冷,
而陽縮入腹者為夾陰。發熱脈沉小或短濇而足冷陽縮,兼腹滿或痛,為食鬱,
雖夏月不妨用薑桂,使溫煖之氣助其陽和,并食亦得消散雖有表證,
慎不可純用表劑升其虛陽,亦不可過用消導引邪內犯。有食積發熱,
則胸脇煩熱,熱則C7脹復有瘀血發熱,
則脇下或少腹痛不可拊,又有陰虛發熱必夜熱晨涼,若瘡瘍初起發熱,
必有痛處,並不可誤施汗劑。其脈陰陽俱虛熱不止,
大汗後身愈熱下利煩躁熱不止汗下後,大熱脈躁亂者,皆不可治也。
孫兆治一道士,發熱汗出驚眩,身戰掉欲擗地有欲發汗者有欲作中風治者,
有欲以涼藥解之者,孫曰此太陽經欲解,腎氣虛不能作汗,
所以心悸目眩身戰與真武湯三服微汗而解。
昔人以頭痛專主太陽,殊不知三陽經各有部分,
如太陽頭痛自腦後上至巔頂下有項強腰脊痛之異,以太陽經脈行身之後也,
當辦中風傷寒汗之。汗後頭痛如破,此轉屬陽明也。風火相煽頭痛如破,
諸藥不效愈表愈痛,痛連眉稜者,選奇湯證也。陽明頭痛,上連目珠,
痛在額前兼鼻孔乾下有身熱不眠之分,以陽明脈行身之前也。少陽頭痛,上至兩角,
下有耳聾脇痛之殊,以少陽經脈行身之側也。三時感冒,皆有頭痛。
當從芎蘇香蘇輩選用。三陰經至頸而還惟厥陰之脈上巔與督脈會故頭痛,
白話文:
發熱多半屬於表證,傷寒是寒邪鬱積在肌表,導致皮膚腠理閉塞緊密,所以會有發熱的感覺,摸起來會覺得燙手。
這時候要根據脈象的浮緊或浮緩來判斷,根據有無汗液來區分風寒或營衛的病症,再進行治療。如果汗出不來,而且感到煩躁,這是因為營衛都受傷,陽邪在體內擾動。可以用大青龍湯來治療。如果尺脈無力,這是因為本身體質虛弱,可以用小建中湯加減。
一般來說,服用解表藥三次,如果汗還是出不來,而且發熱不止,就是病情危重。但也有陽氣虛弱不能發汗的情況,可以用再造散,或者黃耆建中湯加附子來治療;如果是血虛,需要加芎歸才能發汗。這些都是冬天常用的發汗藥。如果發汗或攻下後,出現惡寒、脈弱、大便不乾結的情況,屬於體虛,應該以溫補陽氣為主。
寒邪傳入體內而轉化為熱,就會出現蒸蒸發熱的現象,這是因為體內元氣被寒邪鬱積,無法發散而化為火。如果體內病症明顯,而表證還未解除,可以用大柴胡湯治療;如果表證已經解除,而體內病症又很急迫,可以使用三承氣湯。
三陰經的寒證中,太陰經和厥陰經都不會發熱,只有少陰病,有時會出現反覆發熱而且脈象沉伏的現象,這並不是傳經,而是寒邪直接侵襲少陰經,同時又兼有太陽經的症狀,所以會發熱。春分之後,即使感受寒邪,都屬於非時的暴寒,不必拘泥於傷寒的治療方法。古人治療感冒的藥方,例如芎蘇、神木等,都不區分三陽經,因為這個時節屬於少陽風木當令,不單單是太陽寒水。
夏天汗孔疏鬆,偶爾感受微寒而發熱,一定是心包先受邪,這是消暑十全證。秋天涼爽時發熱咳嗽,適合用金沸草散,嚴重時可以用小青龍湯。如果到了霜降之後,就屬於真正的傷寒了。如果冬天天氣溫暖,卻出現發熱、心煩、咽喉疼痛,或者腹瀉的情況,就屬於冬溫病,可以用陽旦湯治療。凡是春天發熱頭痛、煩渴想喝水,是屬於伏氣發溫。春夏發熱,而且脈象大而無力,是屬於內傷夾雜。發熱而且脈象細小或虛弱,足部冰冷,陽氣收縮入腹,是屬於夾陰。發熱脈象沉小或短澀,而且足部冰冷,陽氣收縮,同時有腹脹或腹痛的情況,是屬於食積,即使在夏天也可以用薑桂來溫陽,幫助消化,即使有表證,也要慎重,不能單純用解表藥來升提虛陽,也不能過度使用消食藥,導致邪氣內侵。有食積發熱的情況,會感到胸脇煩熱,如果又有瘀血發熱,則會感到脇下或小腹疼痛,不能按壓。如果是陰虛發熱,通常是晚上發熱而早上涼爽。如果瘡瘍初起發熱,一定會有疼痛的地方,也不能誤用發汗藥。如果脈象陰陽俱虛,發熱不止,或者大汗後反而更熱、腹瀉煩躁、發熱不止,又或者汗後發熱而且脈象躁亂,這些都是難治的危重情況。
孫兆治療一位道士,出現發熱、汗出、驚眩、身體顫抖,似乎要倒地的症狀。有人想用發汗法治療,有人想用中風的方法治療,也有人想用涼藥來解熱。孫兆認為這是太陽經將要解,但腎氣虛弱不能發汗,所以才會出現心悸、目眩、身體顫抖的症狀,用真武湯治療三服,微微發汗後就好了。
過去的人認為頭痛都屬於太陽經的病症,卻不知道三陽經各有其主管的部位。例如,太陽經的頭痛,是從後腦勺往上到頭頂,往下則有後頸僵硬、腰背疼痛等不同,因為太陽經脈行於身體後部,應辨別是中風還是傷寒,以便用發汗法治療。發汗後頭痛如裂,這是轉屬於陽明經的病症。風火相煽導致頭痛如裂,用各種藥物都無效,越發汗越痛,而且痛連眉稜的,可以用選奇湯治療。陽明經的頭痛,上連目珠,痛在額頭,兼有鼻孔乾燥,甚至發熱失眠,因為陽明經脈行於身體前部。少陽經的頭痛,上至兩側耳角,往下則有耳聾、脇痛等不同,因為少陽經脈行於身體兩側。三時感冒都會有頭痛,應根據具體情況從芎蘇、香蘇等藥中選用。三陰經的脈絡到頸部就返回了,只有厥陰經的脈絡上至頭頂,與督脈會合,所以會引起頭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