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纘論卷下 (34)
傷寒纘論卷下 (34)
1. 傷寒纘論卷下
言冬時寒煖不均,和煖之際,人之腠理不固,忽然嚴寒驟至,鬱閉其不正之氣於內,
當是之時,少陰之經脈流行於外,是不能退藏於密,勢不得不受其邪,
然腎藏之真陽沉伏於內,自不受邪,所受邪者少陰之經耳,故真陽充滿之人,
邪氣不能為害,即使受邪,氣行則已,惟是不藏精之人先逆冬月蟄藏之令,
故邪氣得以襲入經脈骨髓,乃至春夏,溫熱之氣內動,而發為溫熱也。李明之曰:
冬傷於寒,冬行春令也,當冬而溫火勝而水虧矣,水既已虧,則所勝妄行,
土有餘也,火土合德,故為溫病,所以不病於冬而病於春者,以其寒水居卯之分,
方得其權,大寒之令復行於春,腠理開泄,少陰不藏,房屋之勞傷,辛苦之人,
陽氣泄於外腎,水虧於內,木當發生,陽已外泄,孰為鼓舞,腎水內竭,孰為滋養,
此兩者同病,生化之源既絕,木何賴以生乎,身之所存者熱也,時強木長,
故為溫病。
凡時行者,春時應煖而復大寒,夏時應大熱而反大涼秋時應涼而反大熱,
冬時應寒而反大溫,此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長幼之病多相似者,
此則時行之氣也。
傷寒是感天時肅殺之氣,以寒犯寒,必先寒水時行,是感濕土鬱蒸之氣,以濕犯濕,
必先濕土,陽明為榮衛之原,始病則榮衛俱病,經絡無分,三焦相溷,內外不通,
所以其病即發而暴,非比傷寒以次傳經而入也,蓋地為污穢濁惡之總歸,
平時無所不受,適當天時不正之極,則平時所受濁惡之氣,亦必乘時迅發,
或冬時過暖,肅殺之令不行,至春反大寒冷,或盛夏濕熱,污穢之氣交蒸,
忽然熱極生風,而人汗孔閉拒,毒邪不得發泄而餉病,病則老幼無分,
此即時行之氣也。
從霜降以後,至春分以前,凡有觸冒霜露,體虛中寒即病者,謂之傷寒也。
言非體虛,即有風寒,莫之能害。
其冬有非節之煖,名曰冬溫,冬溫之毒,與傷寒大異,亦有輕重,為治不同。
冬溫者,時當大寒,而反大溫,東風時至,則肌腠疎豁忽然大寒,
而衣袂單薄,寒鬱其邪,其病即發者為冬溫,以其所感非時溫氣,故言與傷寒大異,
若不即發,藏於皮膚,則入傷血脈,至春發為溫病,藏於經絡,則入傷骨髓,
至夏發為熱病矣。
從立冬節候,其中無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壯熱為病者,
此屬春時陽氣發於冬時,伏寒變為溫病。
春時陽氣發於冬時,未至而至也,伏寒變為溫病,言非時不正之溫氣,
又為外寒所伏,至春而發為溫病也。
從春分以後,至秋分節前,天有暴寒者,皆為時行寒疫也,其病與溫及熱病相似,
但治有殊耳。
此言非時暴寒之證,雖與溫熱相似,而源委迥殊,以伏氣自內發外,必用苦寒內奪,
暴寒從外感冒,合用辛甘外解,故治有不同耳。
白話文:
傷寒纘論卷下白話文翻譯:
冬天寒暖不均,當溫暖的時節轉為嚴寒時,人們的肌膚腠理不夠堅固,突然遭遇嚴寒,就會把體內不正之氣鬱閉起來。
此時,少陰經脈在體表運行,無法收斂於內,勢必受到外邪侵襲。但腎臟中的真陽之氣深藏於內,不受外邪侵犯,所以受邪的只是少陰經脈。因此,真陽充盈的人,邪氣就無法危害健康,即使受邪,氣血運行後便能痊癒。然而,那些不善於保養精氣,違背冬月蟄藏規律的人,邪氣就能侵入經脈骨髓,等到春夏溫熱之氣內動,就會發作成為溫熱病。李明之說:冬天受寒,是違反了春天的生長規律,冬天溫熱之氣過盛,導致陰寒不足,水虧則其所克之物(土)反而旺盛,火土相合,就形成了溫病。所以不生病於冬天卻在春天發病,是因為寒水之氣在卯月(二月)達到極盛,等到大寒的氣候又回到春天時,腠理疏鬆,少陰之氣不能收藏,加上勞累辛苦的人,陽氣外泄,腎水不足,春天木氣應該生長,但陽氣已外泄,何來動力?腎水內虛,何來滋養?這兩種情況都是由於生化之源斷絕,木氣焉能生長?人體賴以生存的是陽氣溫熱,此時強行使木氣生長,所以就成了溫病。
凡是時行病,春天應該溫暖卻反有大寒,夏天應該炎熱卻反有大涼,秋天應該涼爽卻反有大熱,冬天應該寒冷卻反有大溫,這些都是非時之氣,因此一年四季中,大人小孩的疾病有很多相似之處,這就是時行之氣。
傷寒是感受天時肅殺之氣,以寒犯寒,必然先有寒水時行;濕病是感受濕土鬱蒸之氣,以濕犯濕,必然先有濕土。陽明經是榮衛之氣的根本,初發病時榮衛都受損,經絡沒有區分,三焦混亂,內外不通,所以疾病發作迅速而猛烈,不像傷寒那樣循序漸進地傳經入絡。大地是污穢濁惡之氣的匯聚之地,平時什麼都接受,一旦遇到天時不正的極端情況,平時積累的濁惡之氣就會乘機迅速發作。例如冬天過暖,肅殺之氣不能運行,到春天反而出現大寒;或者盛夏濕熱,污穢之氣交蒸,突然熱極生風,人的汗孔閉塞,毒邪無法發泄而致病,這種疾病老少皆可罹患,這就是時行之氣。
從霜降以後到春分以前,凡是接觸到霜露,體虛受寒而生病的,就稱為傷寒。
如果體質不虛弱,即使有風寒,也不會生病。
冬天出現不正常的溫暖,稱為冬溫,冬溫的毒性與傷寒大不相同,也有輕重之分,治療方法也不一樣。
冬溫是指在應該大寒的季節卻反常地出現大溫,東風吹來,肌膚腠理開泄,突然遇到大寒,而衣著單薄,寒邪鬱積,疾病立刻發作,這就是冬溫。因為它感受的是非時之溫氣,所以與傷寒大不相同。如果沒有立刻發作,藏在皮膚中,就會侵犯血液,到春天發作成為溫病;藏在經絡中,就會侵犯骨髓,到夏天發作成為熱病。
從立冬節氣開始,如果沒有暴寒,也沒有冰雪,卻有人發高熱生病,這是春天的陽氣在冬天就已經發動,伏藏的寒邪轉變為溫病。
春天的陽氣在冬天就已經發動,本不應該出現卻提前出現了,伏藏的寒邪變成了溫病,是指非時不正的溫氣,又受到外寒的伏藏,到春天就發作成為溫病。
從春分以後到秋分以前,如果出現暴寒,都是時行寒疫,其病症與溫病和熱病相似,但治療方法卻不同。
這種非時暴寒的病症,雖然與溫熱病相似,但病因卻大相徑庭。伏藏之氣從內向外發作,必須用苦寒之藥內攻;暴寒從外感而來,就要用辛甘之藥外解,所以治療方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