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緒論卷上 (50)
傷寒緒論卷上 (50)
1. 傷寒緒論卷上
必無生理大抵沉脈最為關要,以決陰陽寒熱用藥生死在於纖毫得不仔細謹察乎。
夫脈沈細微緩,初起無頭痛,不發熱便四肢厥冷,腹痛嘔吐泄瀉踡臥沈默不渴,
人皆識為陰證矣,至於脈浮而大,但按之無力,
發熱而戴陽渴欲漱水而不能嚥,煩躁時欲坐臥泥水中,此為陰盛格陽,
虛陽上膈之候,人皆不識,認作陽證,誤投寒藥即死,殊不知陰證,不分發熱,
不發熱,脈之浮沈大小,但指下無力重按全無者,便是伏陰,
急與薑附溫經回陽之藥,雖發熱頭痛表證雜出,只宜五積散一服,通解表裏之寒,
切忌發泄誤與發汗,則脈必緊數而發熱誤用涼藥,則脈轉緊盛而躁,
渴愈急也又有內外有熱其脈沈伏不數不洪,但指下沉濇而小急,
此為伏熱不可誤認虛寒,以溫熱治之是益其熱也,大法遲濇微弱可溫,
浮盛洪緊可汗沉細滑實可下,虛細勿吐,遲弱勿下滑實勿汗沉實勿溫貴在辨脈施治,
謂上工矣。
至於結促代伏,皆為傷寒死生關捩并為詳識,夫脈來緩時一止復來,
謂之結此陰盛脈必有寒伏於中,故傷寒脈結,足冷腹中痛宜大建中湯,
又脈來數時一止復來謂之促,此陽盛脈必有熱結於裏,傷寒溫熱發斑發喘,
皆有是脈,大抵皆宜內奪,清理之後,其促漸退則生轉加則死,
又脈來無力動而中止不能自還曰代,雜見病之必死,
傷寒有寒邪水飲停畜而正氣內虛邪伏不解,
故有脈結代心動悸者主以炙甘草湯至於伏脈則有汗下溫解之殊,但初起頭痛發熱,
或一手無脈或兩手俱伏者,庸工便謂陽證見陰脈之死候,
殊不知此因寒邪不得發越急,用麻黃湯汗之,若初起發熱頭痛方除已後,
厥逆無脈者陽厥也,小承氣湯主之,若初起不發熱無頭痛便厥冷吐利無脈者,
直中陰寒也,四逆湯溫之,若初起陽證至六七日或十餘日,
但服表汗藥而未曾攻下別無刑尅證候,
昏冒不知人事六脈俱伏此欲作戰汗而解也,當與熱薑湯助其作汗,
慎勿用藥若誤與湯劑反致變害也。
望而知之謂之神,見其色而知其病也,故傷寒家尤以察色為首務,察其色澤,
問其困苦,辨其聲音,更合之以脈類,無遁情矣,夫肝青象木脾土色黃赤屬心火,
肺白腎黑,皆見於面青主肝藏風寒,青而黑者多寒痛青而白者多虛風也,陰寒極甚,
面與唇口青黑甚則舌卷縮,及夾陰傷寒少腹痛而面青俱宜急溫者也,若夫厥陰熱,
厥亦有唇面爪甲青紫而脈伏者,然細察之脈必附骨有力也,
面赤多熱而有表裏虛實之殊然,亦有陰極似陽者,太陽證頭痛發熱,
喘而面赤者為表證,若面色緣緣正赤,為陽氣怫鬱在表汗出不徹,
故也又熱病煩渴面赤脈洪大表裏俱熱也,陽明府實潮熱汗多面赤不大便者裏證也,
少陰病下利清穀裏寒外熱為陰盛格陽夾陰傷寒,發熱頭痛面赤足冷,脈沈細,
白話文:
傷寒緒論卷上
脈象診斷至關重要,以此判斷陰陽寒熱,用藥得當與否,生死就在一線之間,不可不仔細謹慎觀察。
脈象沉細微弱緩慢,初期沒有頭痛、發熱,卻四肢厥冷、腹痛嘔吐泄瀉,蜷臥沉默,不渴,一般人都認為是陰證。但脈象浮大,按之無力,發熱、口渴想漱口卻吞嚥困難,煩躁不安,時而想坐時而想臥,甚至想泡在泥水中,這是陰盛格陽,虛陽上逆的徵兆,很多人卻不認識,誤認為是陽證,錯誤使用寒涼藥物就會導致死亡。其實陰證並不一定不發熱,無論發熱與否,脈象的浮沉大小,只要指下無力,重按完全沒有脈搏,就是伏陰,應立即使用溫經回陽的藥物(如附子、乾薑),即使伴隨發熱、頭痛等表證,也只宜服用五積散一劑,通解表裡寒邪,切忌發汗,以免脈象變緊數,發熱加重。如果誤用涼藥,脈象會變得更加緊實有力,煩躁加重,口渴更甚。還有一種情況,內外俱熱,但脈象沉伏,不數不洪,只是指下沉弱而細小急促,這是伏熱,不可誤認為虛寒而用溫熱藥物治療,反而會加重病情。總而言之,脈象遲緩微弱可以溫補,浮大洪盛緊促可以發汗,沉細滑實可以瀉下,虛細的脈象不可催吐,遲弱的脈象不可瀉下,滑實的脈象不可發汗,沉實的脈象不可溫補。貴在辨證論治,這才是醫術高明之處。
脈象的結、促、代、伏,都是傷寒生死攸關的徵兆,必須詳細了解。脈來緩慢,間歇停頓後又來,稱為「結」,這是陰盛的脈象,必定有寒邪伏於其中,傷寒脈象結,足冷腹痛,宜用大建中湯。脈來快速,間歇停頓後又來,稱為「促」,這是陽盛的脈象,必定有熱邪結於裡,傷寒溫熱病發斑發喘,都出現這種脈象,大都宜內攻,清理之後,如果「促」的脈象漸退則病情好轉,如果加重則病情危急。脈來無力,搏動而中止,不能自行恢復,稱為「代」,雜病中出現這種脈象,大多預示死亡。傷寒患者寒邪水飲停滯,正氣內虛,邪氣伏而不解,出現脈象結代,心悸,主用炙甘草湯。至於伏脈,則有汗、下、溫、解不同的治療方法。但初期頭痛發熱,或一隻手無脈,或兩手都伏脈,庸醫就認為是陽證見到陰脈的死亡徵兆,殊不知這是因為寒邪不得發散,應該用麻黃湯發汗。如果初期發熱頭痛已經消除,之後出現厥逆無脈,這是陽厥,用小承氣湯治療。如果初期不發熱,沒有頭痛,卻出現厥冷、嘔吐、泄瀉、無脈,這是直中陰寒,用四逆湯溫中。如果初期是陽證,經過六七天或十幾天,只服用過表散、汗藥,沒有攻下,也沒有其他特殊症狀,昏迷不醒,六脈俱伏,這是想要發汗而不能,應該用熱薑湯幫助發汗,切勿亂用藥物,以免適得其反。
望診也是重要的診斷方法,通過觀察病人的面色可以判斷病情,所以傷寒治療尤其重視察色。察其面色,問其痛苦,辨其聲音,再結合脈象,就沒有什麼症狀可以隱藏了。肝屬木,面色青;脾屬土,面色黃;心屬火,面色赤;肺屬金,面色白;腎屬水,面色黑。面色青主肝藏風寒,青黑者多寒痛,青白者多虛風。陰寒極盛,面色及唇口青黑,嚴重時舌頭卷縮,夾陰寒證,少腹痛而面色青,都應立即溫補。厥陰熱邪,也有唇、面、爪甲青紫而脈伏,但仔細觀察,脈象必定附骨有力。面色赤多為熱證,但也有表裡虛實之分,也有陰極似陽的情況。太陽證頭痛發熱,喘息而面色赤,是表證。如果面色赤紅,是陽氣鬱滯於表,汗出不透所致。熱病煩渴,面色赤,脈洪大,表裡俱熱。陽明府實,潮熱汗多,面色赤,不大便,是裡證。少陰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是陰盛格陽,夾陰傷寒,發熱頭痛,面色赤,足冷,脈沈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