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纘論卷下 (23)

回本書目錄

傷寒纘論卷下 (23)

1. 傷寒纘論卷下

則發熱也。

灑淅惡寒,而復發熱,脈寸微尺弱者,陽虛陰往之也,少頃發熱,則脈必數盛矣,

此勝復之常,內傷虛損多此。

陽脈浮陰脈弱者,則血虛,血虛筋急也。

言寸口浮大,而尺內遲弱也,與太陽中風,陽浮陰弱,同脈異證,彼言風邪傷衛,

榮弱衛強,此言榮血本虛,故其證自區別,然尺中遲弱者,汗下俱禁,究竟本虛也。

其脈沉者,榮氣微也,其脈浮而汗出如流珠者,衛氣衰也,脈靄靄如車蓋者,

名曰陽結也,脈纍纍如循長竿者,名曰陰結也,脈瞥瞥如羹上肥者,陽氣微也,

脈縈縈如蜘蛛絲者,陽氣衰也,脈綿綿如瀉漆之絕者,亡其血也。陽結靄靄如車蓋,

形容浮大而虛,陰結纍纍如循長竿,體貼指下弦而強直,陽微瞥瞥如羹上肥,

彷彿虛濡無力,陽衰縈縈如蜘蛛絲,譬擬沉細欲絕,亡血綿綿如瀉漆之絕,

描寫前大後細之狀,皆歷歷如繪。此陽結陰結,是言脈法,與前論病證不同,

不合牽合。

脈來緩,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脈來數,時一止復來者,名曰促,脈陽盛則促,

陰盛則結,此皆病脈,脈按之來緩,而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又脈來動而中止,

更求小數,中有還者反動,名曰結陰也,脈來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

名曰代陰也,得此脈者必難治。

結促是有留滯於中,故脈見止歇,力能自還,代脈是氣衰微,不能自還,

雜病見之必死,惟傷寒有心悸脈代者,寒飲停蓄故也。

問曰:翕奄況,名曰滑,何謂也,師曰沉為純陰,翕為正陽,陰陽和合,故令脈滑,

關尺自平,陽明脈微沉,食飲自可,少陰脈微滑,滑者,緊之浮名也,此為陰實,

其人必股內汗出,陰下濕也。

翕,浮也,奄,忽也,言忽焉而浮,忽焉而沉,故為滑也,滑本陽實,陰部見陽脈,

為陽邪乘陰,故股內汗出。

陰陽相搏,名曰動,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形冷惡寒者,此三焦傷也,

若數脈見於關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者,名曰動也。

按脈之動者,皆緣陰陽不和,故不通貫三部,而虛者受邪則動,

所以動於寸口為陽動,陽動則汗出,動於尺內為陰動,陰動發熱,如不汗出發熱,

而反形冷惡寒,此三焦真火受傷也,蓋動脈雖見於關上,然尺寸亦常見之,

本文又言,若數脈見於關上,若字甚活,是舉一隅為例耳,今世以尺寸之動,

強飾為滑,殊不知動脈是陰陽相搏,虛者則動,故單見一部滑脈,是邪實有餘,

多兼見二三部,或兩手俱滑,以此辨之,則動滑之虛實判然矣。

陽脈浮大而濡,陰脈浮大而濡,陰脈與陽脈同等者,名曰緩也。

脈雖浮大而濡,按之仍不絕者為緩,若按之即無是虛脈,非緩脈也。

脈浮而緊者,名曰弦也,弦者,狀如弓弦,按之不移也,脈緊者,如轉索無常也。

白話文:

則發熱:就會發燒。

時而灑淅惡寒,時而復發熱,脈象寸關脈微弱,尺脈也弱,這是陽氣虛弱,陰氣內侵的表現。但過一會兒發熱,脈象就會變得又快又強。

這是疾病好轉後反覆發作的常見現象,多見於內傷虛損的病人。

陽脈浮而陰脈弱,這是血虛的表現,血虛則筋急。

寸口脈浮大,而尺脈遲弱,這與太陽中風(陽浮陰弱)的脈象相似,但症狀卻不同。太陽中風是風邪侵犯衛氣,衛氣強盛而營氣虛弱;而這裡所指的則是營血本虛,因此症狀也就有所區別。但尺脈遲弱者,無論是汗法還是下法都禁忌,因為根本原因是身體虛弱。

脈象沉細者,說明營氣虛弱;脈象浮大且汗出如珠者,說明衛氣衰弱;脈象蓬鬆如車蓋者,稱為陽結;脈象一個個突起如沿著長竿排列者,稱為陰結;脈象輕浮如羹上的油脂者,說明陽氣虛弱;脈象細弱如蜘蛛絲者,說明陽氣衰弱;脈象細弱綿長如瀉落的油漆將要斷掉一般,說明失血。陽結蓬鬆如車蓋,形容脈象浮大而虛;陰結一個個突起如沿著長竿排列,貼近指下而強直;陽氣虛弱的脈象輕浮如羹上的油脂,彷彿虛弱無力;陽氣衰弱的脈象細弱如蜘蛛絲,好像沉細將要斷絕;失血的脈象細弱綿長如瀉落的油漆將要斷掉,形容脈象先粗後細的樣子,這些都描寫得非常生動形象。這些陽結、陰結都是指脈象的變化,與前面論述的病證不同,不應混為一談。

脈來緩慢,時而停頓時而再來的,稱為結脈;脈來頻數,時而停頓時而再來的,稱為促脈。陽氣盛則促脈,陰氣盛則結脈,這些都是病理性的脈象。按脈時脈來緩慢,時而停頓時而再來的,稱為結脈;脈來動而停頓,再探尋脈搏,中間又出現反跳的,稱為結陰;脈來動而停頓,不能自行恢復,然後又再動,稱為代陰,出現這種脈象的病人,治療起來一定很困難。

結脈和促脈都是由於氣血留滯於內,所以脈象會出現停頓,但力量還能自行恢復;代脈則是氣血衰弱,不能自行恢復,雜病出現這種脈象,病人必定死亡,只有傷寒病人出現心悸而脈象代脈,是因為寒飲停留在體內。

問:翕奄況,稱為滑脈,這是什麼意思?答:沉脈為純陰,翕脈為正陽,陰陽調和,所以脈象滑利,關脈和尺脈都平和,陽明經脈微沉,食慾和飲水都正常;少陰經脈微滑,滑脈是緊脈的浮現形式,這是陰實,病人一定會有大腿內側汗出,陰部潮濕。

翕是浮的意思,奄是忽的意思,意思是忽而浮忽而沉,所以稱為滑脈。滑脈本是陽實,陰部出現陽脈,是陽邪侵犯陰氣,所以大腿內側會出汗。

陰陽相互搏動,稱為動脈,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形體冰冷惡寒,這是三焦受損。如果在關脈處出現多個豆粒大小的脈象,上下沒有頭尾,忽隱忽現,這就是動脈。

按脈時出現動脈,都是因為陰陽不和,所以不能貫通三部脈象,虛弱的人受邪氣侵犯就會出現動脈,所以寸口脈出現動脈是陽動,陽動則汗出;尺脈出現動脈是陰動,陰動則發熱。如果不汗出而發熱,反而形體冰冷惡寒,這是三焦真火受損。雖然動脈多見於關脈,但寸關尺三部都可能出現。文中說如果在關脈處出現多個豆粒大小的脈象,若字用得非常靈活,只是舉一例而已。現在的人把寸關尺三部脈象的動脈強行解釋為滑脈,殊不知動脈是陰陽搏動,虛弱的人才會出現動脈,所以單獨出現某一部位的滑脈,是邪氣實有餘;如果同時出現二三部,或者兩手都出現滑脈,以此來辨別,那麼動脈和滑脈的虛實就能夠清楚地判斷了。

陽脈浮大而濡緩,陰脈浮大而濡緩,陰脈與陽脈一樣的,稱為緩脈。

脈象雖然浮大而濡緩,按之仍不消失的稱為緩脈,如果按之就消失了,這是虛脈,不是緩脈。

脈象浮而緊的,稱為弦脈,弦脈,形狀像弓弦,按之不移位;脈緊的,像轉動的繩索,不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