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緒論卷下 (20)
傷寒緒論卷下 (20)
1. 傷寒緒論卷下
惟胃虛者,不在禁例。凡嘔家必用半夏生薑利水下痰,水去嘔自止矣,
故生薑為嘔家聖藥。嘔家有癰膿者,不可治,嘔膿盡自愈,此言胃脘癰也。
夾食夾痰嘔吐,見總論本例中。
乾嘔者,寒鬱中脘,令陽氣蘊而不舒,欲吐而不能吐也,若有熱在內而嘔,
則或出酸水苦水痰食矣,安有乾嘔之理哉,故凡見乾嘔,即為寒證無疑,
其太陽與少陽及水氣,皆有乾嘔,如太陽乾嘔,則有頭痛發熱,少陽乾嘔,
則有胸滿脇痛,水氣乾嘔,則有脇下引痛,若直中陰寒乾嘔,
則外無一毫表證,必見下利清穀及諸寒證也,然太陽少陽水氣三者之乾嘔,
皆不離乎寒也。傷寒表不解,乾嘔身熱微喘,或自利而咳,小青龍湯。汗出痞悶,
脇下引痛,乾嘔短氣者,十棗湯。手足厥冷,乾嘔及噦而煩滿者,
橘皮竹茹湯。太陰腹滿乾嘔,理中湯加橘皮半夏。少陰病下利,脈沉細乾嘔,
乾薑附子湯。乾嘔而煩,厥逆無脈,白通加豬膽汁湯。裏寒外熱,脈微欲絕乾嘔,
通脈四逆湯。膈上有寒飲乾嘔,四逆湯加吳茱萸生薑。厥陰乾嘔,
吐涎沬頭痛吳茱萸湯。溫病熱病時疫乾嘔煩悶者,黃連解毒湯。凡乾嘔表證,
及水寒留飲,與陰寒內拒,治各不同也。
邪氣內搏其飲,則為腸嗚,雖有寒熱之不同,無不因積飲所致,下後身熱不除,
心下痞鞭,腹中雷嗚下利者瀉心湯選用,若腹痛便祕,
熱劇當下者小承氣加苓半木香薑汁,虛加人參腹中寒氣,雷嗚切痛,
胸脇逆滿嘔吐者,附子粳米湯。
*噦
噦者,其聲濁惡而長,有胃虛氣逆停飲,虛實寒熱死生之辨。凡傷寒邪未入府,
或其人本虛故攻其熱必噦,言胃虛不能食之人,
誤用寒藥或飲冷水所致理中湯加丁附渴而小便不利者加桂苓。
傷寒噦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則愈,此熱氣壅鬱,上下不通而噦也。
有潮熱時時噦先與小柴胡湯加茯苓後與大柴胡湯。嘔噦手足逆冷,橘皮半夏湯,
若胸滿虛煩橘皮竹茹湯。胃氣寒者理中湯加吳茱萸湯,噦不止,橘皮半夏湯,
或橘皮竹茹湯,去竹茹加乾薑桂心通草。溫病熱未除或重感暴寒,
或內傷冷物而噦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加廣藿香葉橘皮。溫病有熱飲水暴冷作噦,
橘皮半夏湯或半夏茯苓湯,并加蘆根茅根。熱病汗不出,大顴發亦噦者死,
凡腹滿不尿,脈散頭汗目瞪而噦者不治。凡噦而二便不通者,屬實熱,
厥逆自利為虛寒,兼嘔逆者為停飲,設非此三種,則為胃氣垂絕之候多難治,
若有疝瘕動氣又當別論,不可忽也。
噫氣者胸中氣不交通也靈樞曰寒氣客於胃厥逆從下上復出於胃則噫氣也。
傷寒汗下後,心中痞悶,噫氣不除者,旋復代赭石湯。
石頑治郭孝望女,年十七,夏月因鄰家失火受驚遂發熱自利嘔逆不食或以傷寒治之,
白話文:
傷寒緒論卷下
只有胃虛的人,不在禁忌之列。凡是嘔吐的病人,一定會用半夏、生薑來利水化痰,水液排出後,嘔吐自然停止了,所以生薑是治療嘔吐的聖藥。嘔吐的病人如果有癰腫膿瘍,就不能治療,等膿液都吐出來後自然就好了,這裡指的是胃脘部的癰腫。
夾雜食物和痰液引起的嘔吐,詳見總論中的相關條例。
乾嘔是指胃脘部寒邪鬱結,導致陽氣鬱滯不舒,想吐卻吐不出來。如果體內有熱邪而嘔吐,則可能會吐出酸水、苦水、痰液和食物,怎麼會有乾嘔的道理呢?所以,凡是見到乾嘔,就肯定是寒證,毫無疑問。太陽病、少陽病和水氣病都會出現乾嘔。例如,太陽病乾嘔,則伴有頭痛發熱;少陽病乾嘔,則伴有胸悶脅痛;水氣病乾嘔,則伴有脅下牽引痛。如果單純是因中焦陰寒引起的乾嘔,則沒有任何表證,必然會出現下利清穀以及其他寒證。然而,太陽、少陽、水氣三種病引起的乾嘔,都脫離不了寒邪。傷寒表證未解,伴有乾嘔、身熱、微喘,或者自利並咳嗽,用小青龍湯;汗出、胸悶、脅下牽引痛、乾嘔、氣短,用十棗湯;手足厥冷、乾嘔、呃逆並煩滿,用橘皮竹茹湯;太陰病腹滿乾嘔,用理中湯加橘皮、半夏;少陰病下利,脈沉細,乾嘔,用乾薑附子湯;乾嘔並煩躁,厥逆無脈,用白通加豬膽汁湯;裏寒外熱,脈微欲絕,乾嘔,用通脈四逆湯;膈上有寒飲,乾嘔,用四逆湯加吳茱萸、生薑;厥陰病乾嘔,吐涎沫,頭痛,用吳茱萸湯;溫病、熱病、時疫,乾嘔煩悶,用黃連解毒湯。凡是乾嘔伴有表證,以及水寒留飲、陰寒內阻的情況,治療方法各不相同。
邪氣與飲邪內部搏結,則會出現腸鳴。雖然有寒熱的不同,但都源於積飲。大便後身熱不退,心下痞滿,腹中雷鳴,下利,用瀉心湯;如果腹痛便秘,熱邪很盛,需要立即瀉下,用小承氣湯加茯苓、半夏、木香、薑汁,虛弱者加人參;腹中寒邪,雷鳴般的疼痛,胸脅逆滿,嘔吐,用附子粳米湯。
*呃逆
呃逆,是指聲音低濁惡劣而時間長,有胃虛、氣逆、停飲等情況,需要辨別虛實寒熱、死生等情況。凡是傷寒邪氣尚未入侵臟腑,或者病人本身就虛弱,所以攻邪治熱就會出現呃逆。意思是說胃虛不能進食的人,誤用寒涼藥物或飲用冷水,就會導致呃逆。用理中湯加附子,如果口渴而小便不利,再加桂枝、茯苓。
傷寒病人出現呃逆並腹脹,要觀察其前後症狀,知道哪個部位不通,使之通利就能痊癒。這是因為熱邪壅鬱,上下不通而導致呃逆。如果有潮熱,時時呃逆,先用小柴胡湯加茯苓,然後用大柴胡湯。嘔吐呃逆,手足厥冷,用橘皮半夏湯;如果胸悶、虛煩,用橘皮竹茹湯;胃氣寒者,用理中湯加吳茱萸湯;呃逆不止,用橘皮半夏湯或橘皮竹茹湯,去竹茹加乾薑、桂枝、通草;溫病熱邪未除,或者再次感受暴寒,或者內傷寒涼之物而導致呃逆,用黃芩加半夏生薑湯,加廣藿香葉、橘皮;溫病有熱邪,飲用冷水後突然發生呃逆,用橘皮半夏湯或半夏茯苓湯,並加蘆根、茅根;熱病汗不出,顴骨紅腫也呃逆,則會死亡;凡是腹脹、小便不通,脈象散亂,頭汗、目瞪並呃逆,則不治;凡是呃逆而二便不通,屬於實熱;厥逆自利屬於虛寒;兼有嘔逆屬於停飲;如果不是這三種情況,則是胃氣將絕的徵兆,很難治療;如果有疝氣、瘕積、氣機阻滯,則另當別論,不可忽視。
噫氣是指胸中之氣不通暢。《靈樞》說:寒邪客於胃,厥逆之氣從下向上,又返回胃中,就會出現噫氣。
傷寒汗出後,心中痞悶,噫氣不除,用旋覆代赭石湯。
石頑治療郭孝望的女兒,十七歲,夏天因鄰居家失火受驚,於是發熱、自利、嘔吐、逆氣、不食,可以按照傷寒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