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纘論卷下 (37)

回本書目錄

傷寒纘論卷下 (37)

1. 傷寒纘論卷下

大棗(十二枚擘)

右五味,㕮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

服已須臾歠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

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

後服小促役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

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劑,

禁生冷黏滑肉麵五辛酒酪臭惡等。

此方專主衛氣風邪之證,以其衛傷不能外固而自汗,所以用桂枝之辛發其邪,

即用芍藥之酸助其陰,然一散一收,又須甘草以和其胃,況發汗必須辛甘以行陽,

故復以生薑佐桂枝,大棗佐甘草也,但方中芍藥不言赤白,聖惠與節庵俱用赤,

孫尚與叔微俱用白,然赤白補瀉不同,仲景云:病發熱汗出,此為榮弱衛強,

榮雖不受邪,終非適平也,故衛強則榮弱,是知必用白芍藥也,榮既弱而不能自固,

豈可以赤芍藥瀉之乎,雖然,不可以一律論也,如太陽誤下而傳太陰,

因而腹滿時痛,則當倍白芍補榮血之虛,若夫大實者必加大黃,又宜赤芍以瀉實也,

至於濕熱素盛之人,與夫酒客輩感寒之初,身寒惡熱者,用桂枝湯,

即當加黃苓以勝熱,則不宜白芍以助陰,貴在臨證活法也。按桂枝入心,血藥也,

而仲景用以治風傷衛之證,麻黃走肺,氣藥也,而仲景用以治寒傷榮之證,

皆氣病用血藥,血病用氣藥,故許學士有脈浮而緩風傷榮,浮緊兼濇寒傷衛之誤,

殊不知風傷衛則衛受邪衛受邪,則不能內護於榮故榮,氣不固而自汗,

必以桂枝血藥,透達榮衛,又須芍藥護榮固表,榮衛和而自汗愈矣,

寒傷榮則榮受邪,榮受邪則不能外通於衛,故氣鬱而無汗,必以麻黃氣藥開通腠理,

又須桂枝實榮散邪,汗大泄而鬱熱散矣。

小建中湯

桂枝(三兩)、芍藥(六兩酒洗)、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膠飴(一升)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內膠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

日三服。

按桂枝湯,方中芍藥桂枝等分,用芍藥佐桂枝以治衛氣,小建中方中加倍芍藥,

用桂枝佐芍藥以治榮氣,更加膠飴以緩其脾,故名之曰建中,則其功用大,

有不同耳。

桂枝加葛根湯

桂枝(二兩)、芍藥(二兩酒洗)、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葛根(四兩)

右六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

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桂枝加桂湯

桂枝(五兩)、芍藥(三兩酒洗)、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右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適寒,溫服一升,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

白話文:

傷寒纘論卷下

大棗十二枚,掰開。以上五味藥材,細細咀嚼,加水七升,小火煮到三升,濾掉藥渣,待藥溫服下一升。服藥後片刻,喝一升多一點熱稀粥,以增強藥效。溫暖覆蓋身體約一小時。全身微微出汗最佳,汗不能像流水一樣大量流出,否則病不會好。如果服藥後出汗病情好轉,就停止服藥;若不出汗,再按同樣方法服用;若還是不出汗,之後服藥時間間隔縮短一些,約半日內服完三劑。病情嚴重者,可一日一夜服完。隨時觀察病情,若服完一劑藥症狀仍然存在,再重新煎藥服用。如果還是不出汗,最多服用二到三劑。忌食生冷、黏滑、肉類、麵食、辛辣食物、酒、乳酪及有異味的食物。

此方專治衛氣受風邪的症狀,因為衛氣受損,不能保護肌表而自汗,所以用桂枝的辛味發散邪氣,用芍藥的酸味滋陰,既要散邪又要收斂,還需要甘草調和脾胃。發汗必須用辛甘之物以溫通陽氣,所以用生薑配桂枝,大棗配甘草。但方中芍藥未註明赤白,聖惠方與節庵方都用赤芍,孫尚卿與張仲景都用白芍,但赤白芍的補瀉作用不同。張仲景說:發熱出汗,這是榮氣虛弱、衛氣強盛的表現。雖然榮氣未受邪氣侵犯,但也不算平和。所以衛氣強盛則榮氣虛弱,因此必須用白芍藥。榮氣既已虛弱,不能自行固護,怎麼可以用赤芍藥瀉掉它呢?雖然如此,也不能一概而論。例如太陽經受邪氣而傳到太陰經,導致腹部脹滿疼痛,則應該加倍白芍藥來補益榮血的虛損。如果是實證,就應該加大黃,並用赤芍藥瀉實。至於濕熱體質的人,以及嗜酒之人初感風寒,身寒惡熱者,服用桂枝湯時,應該加黃芩以清熱,就不宜用白芍藥來滋陰。關鍵在於臨證用藥,靈活變通。桂枝入心經,是血藥,而張仲景用它來治療風邪侵犯衛氣的症狀;麻黃走肺經,是氣藥,而張仲景用它來治療寒邪侵犯榮氣的症狀。都是氣病用血藥,血病用氣藥。所以許學士認為脈浮而緩是風邪傷榮,脈浮緊兼數是寒邪傷衛,這是錯誤的。殊不知風邪傷衛,衛氣受邪,則不能內護榮氣,榮氣不足而自汗,必須用桂枝這種血藥,通達榮衛;又需要芍藥保護榮氣,固護肌表,榮衛調和,自汗就會痊癒。寒邪傷榮,榮氣受邪,則不能外通於衛,所以氣鬱而無汗,必須用麻黃這種氣藥,疏通腠理;又需要桂枝溫補榮氣,散去邪氣,汗出邪氣散去。

小建中湯

桂枝三兩,芍藥六兩(酒洗),甘草二兩(炙甘草),生薑三兩(切片),大棗十二枚(掰開),麥芽糖一升。以上六味藥材,加水七升,煮成三升,濾去藥渣,加入麥芽糖,再用小火溶解,溫服一升,一日三次。

按:桂枝湯中芍藥、桂枝用量相等,用芍藥輔助桂枝治療衛氣;小建中湯中芍藥用量加倍,用桂枝輔助芍藥治療榮氣,並加麥芽糖以緩和脾胃,所以叫它建中湯,其功效作用大有不同。

桂枝加葛根湯

桂枝二兩,芍藥二兩(酒洗),甘草二兩(炙甘草),生薑三兩(切片),大棗十二枚(掰開),葛根四兩。以上六味藥材,加水一斗,先煮葛根,煮至減少二升,去上層浮沫,加入其他藥材,煮成三升,濾去藥渣,溫服一升,覆蓋身體,待微微出汗。

桂枝加桂湯

桂枝五兩,芍藥三兩(酒洗),甘草二兩(炙甘草),生薑三兩(切片),大棗十二枚(掰開)。以上五味藥材,加水七升,小火煮成三升,待藥溫服下一升。如果服藥後出汗病情好轉,就停止服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