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纘論卷下 (5)

回本書目錄

傷寒纘論卷下 (5)

1. 傷寒纘論卷下

傷寒邪氣傳裏,而為下寒上熱也,胃中有邪氣,使陰陽不交,陰不得升而濁滯於下,

為下寒腹中痛,陽不得降而獨菀於上,為胸中熱欲嘔吐,故於半夏瀉心湯中,

除去黃芩而加桂枝,去黃芩者,為其有下寒腹痛也,加桂枝者,

用以散胸中之熱邪而治嘔吐也,經曰:上熱者瀉之以苦,下寒者散之以辛,

故用黃連以瀉上熱,乾薑桂枝半夏以散下寒,人參甘草大棗以益胃而緩其中,

此分理陰陽,和解上下之正法也,常因此而推及藏結之舌上胎滑濕家之舌上如胎者,

皆不出是方。

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

頭痛心下痞,鞕滿引脇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

此表解裏和未也,十棗湯主之。

此證與結胸頗同,但結胸者,邪結於胸,其位高,此在心下及脇,其位卑,

然必表解乃可攻之,亦與攻結胸之戒不殊也,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

而非晝夜俱篤,即此表邪散解之徵,雖有頭痛,心下痞,

鞕滿引脇下痛,乾嘔短氣諸證,乃熱邪搏飲之本證,

不得以表證名之,見出不惡寒,便是表解可攻之候,設外邪不解,

何緣而得汗乎攻藥取十棗湯者,正與陷胸相倣,傷寒種種下法,咸為胃實而設,

今證在胸脇而不在胃,則蕩滌腸胃之藥無所取矣,故取芫花之辛以逐飲,

甘遂大戟之苦以泄水,并賴大棗之甘以運脾,助諸藥祛水飲於胸脇之間,

乃下劑中之變法也。

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鞕,噫氣不除者,旋復代赭石湯主之。

汗吐下法備而後表解,則中氣必虛,虛則濁氣不降,而痰飲上逆,

故作痞鞕,逆氣上衝,而正氣不續,故噫氣不除,

所以用代赭石領人參下行,以鎮安其逆氣,微加解邪滌飲,而開其痞,

則噫氣自除耳。

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鞕,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

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

復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

誤下而下利不止,心下痞鞕,服瀉心湯為合法矣,乃復以他藥下之,

他藥則皆蕩滌下焦之藥,與心下之痞全不相涉,縱痞鞕微除,而關閘盡撒,

利無休止,反取危困,用理中以開痞止利,原不為過,其利益甚者,

明是以鄰國為壑,徒重其奔迫也,故用赤石脂禹餘糧固下焦之脫,而重修其關閘,

倘更不止,復通支河水道,以殺急奔之勢,庶水穀分而下利自止耳。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躁煩,小便不利者,

五苓散主之。

瀉心諸方,開結蕩熱益虛,可謂具備,乃服之而痞不解,更加渴而口躁煩,

小便不利者,五苓兩解之法,正當主用,蓋其功擅潤津滋燥,導飲蕩熱,

所以亦得為消痞滿之良法也。

白話文:

傷寒邪氣入侵內臟,導致下寒上熱。胃中有邪氣,使陰陽失調,陰氣不能上升而停滯在下,造成下腹部寒冷疼痛;陽氣不能下降而獨留在上,造成胸部灼熱想嘔吐。因此在半夏瀉心湯中,去除黃芩而加入桂枝。去除黃芩是因為它會加重下腹部寒冷疼痛;加入桂枝,是用來散去胸中的熱邪,治療嘔吐。經書上說:上熱者用苦味藥瀉去,下寒者用辛味藥散去。所以用黃連瀉去上熱,用乾薑、桂枝、半夏散去下寒,用人參、甘草、大棗益胃和緩中焦,這是區分陰陽,調和上下焦的正確方法。常常以此方法治療舌苔厚膩如胎兒般的人,都適用此方。

太陽中風,腹瀉嘔吐,表證已解者,可以服用攻邪之藥。患者汗出很多,發作有規律,頭痛、心下痞滿、脹滿牽引至脅下疼痛、乾嘔氣短、汗出但不惡寒,這是表證已解,裡證未解,十棗湯主治。

此證與結胸症狀相似,但結胸是邪氣結聚於胸,位置較高;此證在心下及脅肋,位置較低。但必須表證已解才能用攻邪之藥,這與治療結胸的禁忌相同。患者汗出很多,發作有規律,但不是晝夜都嚴重,這是表邪已散解的徵兆。雖然頭痛、心下痞滿、脹滿牽引至脅下疼痛、乾嘔氣短等症狀存在,是熱邪與水飲搏結的本證,不能單純以表證命名。見其不惡寒,就是表證已解可以攻邪的徵兆。如果外邪未解,怎麼可能出汗呢?用十棗湯攻邪,正與治療陷胸症相似。傷寒各種下法,都是針對胃實而設,今證在胸脅不在胃,則不需要蕩滌腸胃的藥物,所以用芫花辛味藥逐除水飲,用甘遂、大戟苦味藥瀉去水液,並依靠大棗的甘味來運脾,幫助諸藥祛除胸脅之間的水飲,這是下法中的變通方法。

傷寒發汗、嘔吐或瀉下後,心下痞滿,噫氣不除,旋復代赭石湯主治。汗、吐、下法都用過後表證已解,則中氣必定虛弱,虛弱則濁氣不能下降,而痰飲逆流上升,所以造成痞滿,逆氣上衝,而正氣不能維持,所以噫氣不除。所以用代赭石輔助人參下行,以鎮壓逆氣,稍微加入解邪滌飲的藥物,以開通痞塞,則噫氣自然會消失。

傷寒服用湯藥,腹瀉不止,心下痞滿,服用瀉心湯後,又用其他藥物瀉下,腹瀉仍然不止,醫生用理中湯給他服用,效果很好。理中湯是調理中焦,而腹瀉是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主治。腹瀉仍然不止,應該利其小便。

錯誤瀉下導致腹瀉不止,心下痞滿,服用瀉心湯是合適的,卻又用其他藥物瀉下,其他藥物都是蕩滌下焦的藥物,與心下痞滿完全沒有關係,即使痞滿略微減輕,但腸胃功能都受損,腹瀉不止,反而導致危急,用理中湯開通痞塞,止住腹瀉,原本沒錯,效果很好,說明是損害鄰近器官來緩解,只是加重了病情,所以用赤石脂禹餘糧湯固護下焦的脫陷,重新鞏固腸胃功能。如果仍然不止,再通利小便,以緩解急迫的狀況,庶幾水穀得以分開,腹瀉自然停止。

因為原本就瀉下,所以心下痞滿,而且瀉心湯不能解開痞滿,患者口渴、口乾煩躁、小便不利,五苓散主治。

瀉心湯諸方,開結、蕩熱、益虛,可謂齊全,但是服用後痞滿未解,而且更加口渴、口乾煩躁、小便不利,五苓散的兩解之法,正好主治。因為它的功效擅長於滋潤津液、消除燥熱,引導水液、蕩除熱邪,所以也能夠作為消除痞滿的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