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纘論卷下 (14)

回本書目錄

傷寒纘論卷下 (14)

1. 傷寒纘論卷下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

少陰病,二三日以上心煩,知非傳經邪熱,必是伏氣發溫,故二三日間,

便心煩不得臥,然但煩而無燥,則與真陽發動迥別,蓋真陽發動,必先陰氣四布,

為嘔為下利,為四逆,乃致煩而躁,魄汗不止耳,今但心煩不得臥,

而無嘔利四逆等證,是為陽煩,乃真陰為邪熱煎熬,故以救熱存陰為急也。

少陰病下利,六七日欬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

下利六七日,本熱去寒起之時,其人嘔渴心煩不眠,不獨熱邪煎迫真陰,

兼有水飲搏結,以故留不去,用豬苓湯以利水潤燥,不治利而利自止也。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伏氣之發於少陰,其勢最急,與傷寒之傳經證不同,得病纔二三日,即口燥咽乾,

延至五六日始下,必枯槁難為矣,故宜急下以救腎水之燔灼也。按少陰急下三證,

一屬傳經熱邪亢極,一屬熱邪轉入胃府,一屬溫熱發自少陰,皆刻不容緩之證,

故當急救欲絕之腎水,與陽明急下三法,同源異派。已上少陰發熱例。

傷寒所致,太陽痙濕暍三種,宜應別論,以為與傷寒相似,故此見之。

(痙俗作庢)

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

本案傷榮,故發熱無汗,病至痙,邪入深矣,而猶惡寒者,經虛故也,寒傷榮血,

則經脈不利,故身強直,而為剛痙也。金匱又有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

氣上衝胸,口噤不能言,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一條,即是申明此條之義,

而補其治法也無汗而小便少者,以太陽陽明二經之熱,聚於胸中,

延傷肺金清肅之氣,內外不能通故也。

太陽病,發熱汗出不惡寒者,名曰柔痙。

本風傷衛,故發熱汗出不惡寒以風傷衛氣,腠理疎,故汗出身柔,

但汗出太過,則經脈空虛,雖似稍緩,而較之剛痙尤甚,以其本虛故也,

蓋剛痙屬陽為邪勝,柔痙屬陰為血虛,故治法有不同耳。金匱又有太陽病,

其證備身體強八八然脈反沉遲,此為痙,栝蔞桂枝湯主之,即桂枝湯加栝蔞根二兩,

其證備,則發熱汗出等證,不必贅矣。傷寒方中,用桂枝加葛根湯矣,

此以脈之沉遲,知在表之邪,為內濕所持不解,即係濕熱二邪交合,

不當從風寒之表法起見,故不用葛根而改用栝蔞根,變表法為利法也。

太陽病,發熱脈沉而細者,名曰痙。

脈沉細者,濕勝而致痙也,病發熱,脈當浮數,而反沉細,知風邪為濕氣所著,

所以身雖發熱,而脈不能浮數,是陽證見陰脈,故金匱指為難治也,治此者,

急宜麻黃附子細辛湯,溫經祛濕,勿以沉細為濕證之本脈而忽之也。

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痙。

發汗太多,則經虛風襲,雖曰屬風,而實經虛邪盛之候,非真武湯必難救療也。

白話文:

少陰病持續二三日以上,心中煩躁睡不著,黃連阿膠湯可以治療。

少陰病持續二三日以上心煩,知道這不是經絡傳導的邪熱,一定是潛伏之氣導致溫熱症狀發作,因此在二三日內就心煩睡不著。但只是煩躁而沒有乾燥的症狀,這就與真陽發動大相逕庭。因為真陽發動,必定先有陰氣遍佈全身,表現為嘔吐、腹瀉、四肢厥逆,才會導致煩躁不安、自汗不止。現在只是心煩睡不著,而沒有嘔吐、腹瀉、四肢厥逆等症狀,這是陽氣煩躁,是真陰被邪熱煎熬的結果,所以急需救治陽熱,保全陰氣。

少陰病腹瀉六七天,伴隨咳嗽、口渴、心煩睡不著,豬苓湯可以治療。

腹瀉六七天,本是熱邪退去寒邪上升的時候,患者口渴、心煩睡不著,不僅是因為熱邪煎熬真陰,而且還有水飲停滯阻塞,所以病症持續不愈。使用豬苓湯來利水潤燥,不直接治療腹瀉,腹瀉就會自然停止。

少陰病發病二三日,口乾舌燥,應立即服用大承氣湯瀉下。

潛伏之氣在少陰經發作,其勢頭最為急迫,與傷寒經絡傳導的症狀不同,發病僅二三日,就口乾舌燥,如果延誤到五六天再瀉下,病情就會嚴重惡化,難以治療。所以應當立即瀉下,以挽救腎水被灼傷的危急情況。按少陰經急需瀉下的三種情況,一種是經絡傳導的熱邪到達極點;一種是熱邪轉入胃部;一種是溫熱之邪從少陰經發作。這三種情況都刻不容緩,所以應當迅速搶救將要枯竭的腎水,這與陽明經急需瀉下的三種方法,同出一源,卻各有不同。以上是少陰經發熱的例子。

傷寒導致的太陽經痙攣、濕邪、中暑三種情況,應該另作論述,因為雖然與傷寒相似,但本質上有所不同。

(痙,俗寫作庢)

太陽病,發熱無汗,反而惡寒,稱為「剛痙」。

這是傷及榮氣的表現,所以發熱無汗,病情發展到痙攣,邪氣已深入,但仍然惡寒,這是因為經氣虛弱的緣故。寒邪傷及榮氣和血液,經絡運行不暢,所以身體僵直,稱為「剛痙」。《金匱要略》中也有太陽病無汗,而且小便反少,氣往上衝到胸部,口噤不能說話,將要發作剛痙,用葛根湯治療的記載,這就說明了此條的意義,並且補充了治療方法。無汗而小便少,是因為太陽經和陽明經的熱邪聚集在胸中,損傷了肺金肅降清氣的功能,內外不通的緣故。

太陽病,發熱汗出不惡寒,稱為「柔痙」。

這是風邪侵犯衛氣的結果,所以發熱汗出不惡寒。因為風邪傷及衛氣,肌膚疏鬆,所以出汗,身體柔軟。但是出汗太多,經絡就會空虛,雖然看似病情稍緩,但比剛痙更嚴重,因為它本就虛弱。剛痙屬陽邪盛,柔痙屬陰血虛,所以治療方法不同。《金匱要略》中也有太陽病,症狀是身體強直,脈象反而沉遲,這是痙攣,用栝蔞桂枝湯治療,也就是桂枝湯加栝蔞根二兩。如果症狀齊全,那麼發熱汗出等症狀就不必贅述了。傷寒方中,使用桂枝加葛根湯,這是因為脈象沉遲,知道表邪被內濕所阻滯不解,是濕熱兩種邪氣結合,不應該從風寒表證治療,所以不用葛根而改用栝蔞根,將表證治療方法轉為利水方法。

太陽病,發熱脈沉細,稱為痙攣。

脈沉細,是濕邪盛導致痙攣。病情發熱,脈象應該浮數,而反而是沉細,知道風邪被濕邪所阻,所以雖然發熱,但是脈象不能浮數,這是陽證出現陰脈,所以《金匱要略》說這是難治之症。治療這種情況,應該立即使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溫經祛濕,不要因為脈象沉細是濕邪的本質脈象而忽視它。

太陽病出汗太多,導致痙攣。

出汗太多,經絡虛弱,風邪襲擊,雖然說是屬於風邪,但實際上是經絡虛弱邪氣盛的表現,不用真武湯很難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