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纘論卷下 (15)
傷寒纘論卷下 (15)
1. 傷寒纘論卷下
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脈赤,獨頭面搖,卒口噤,背反張者,
痙病也。
身熱足寒者,傷濕而中風也,其下諸證,皆風虛濕搏之候蓋風主動搖,濕主拘急,
風主陽,本乎天者親上,是以獨頭面搖,濕主陰,本乎地者親下,是以足脛寒逆也,
金匱此條下,又多若發汗者寒濕相搏,其表益虛即惡寒甚,發其汗已,
其脈如蛇六句,發汗反惡寒者,以但用表藥而不加朮故也,汗後其脈如蛇者,
汗出之時,陽氣發外,其脈必洪盛,汗後氣開乃閉,陽氣退潛,
寒濕之邪得汗藥引之於外,所以其脈復見浮緊,而指下遲滯不前,有似蛇行之狀耳。
按金匱此後復有五條,其一云夫風病下之則痙,發汗必拘急,蓋風病而熱者,
其邪已應於筋脈,若更下之,則傷其榮血,筋無養而成痙,汗之則傷其衛氣,
脈無養而拘急矣,其一云:暴腹脹大為欲愈,脈如故反伏弦者痙,
蓋脾土得木火而為暴脹,知火之鬱於肝者,已出之脾,木火氣行則脈當浮大,
今不浮大而如故,知風猶鬱在肝,則筋病而成痙矣,然此必暴脹之先,
已見欲解之證故云,其一云:夫痙脈緊如弦,直上下行,蓋緊直如弦,肝脈也,
而直上下行,則又屬督脈為病,所以脊強而厥也,與脈經痙家,
其脈伏豎直上下同義,其一云:痙病有炙瘡者難治,蓋痙病風熱燥急,
不當復炙以火,深入助陽風熱得之愈固而不散也,其一云:痙為病,胸滿口噤,
臥不著席,腳孿急,必齘齒,可與大承氣湯,蓋熱傅陽明,風熱極深,
所以有如上諸證,非苦寒大下,不足以除其熱,救其陰也,夫傷寒病瘈瘲,
以熱生風而搐,尚為難治,況此甚於搐者,至若齒齘足孿,而無內實下證,
大便自行者,必不可治,靈樞云:熱而痙者死,腰折瘈瘲齒齘也。已上痙病例。
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濕痹,濕痹之侯,其人小便不利,
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
關節疼痛而煩者,言濕氣留著筋骨糾結之間,而發熱煩疼也脈沉而細,明係濕證,
雖疼處頰熱,必非風寒,是當利水為要也。大抵此證,當利小便以通陽氣,
今為濕氣內勝,故小便不利,利之則陽氣行,雖在關節之濕,亦得宣泄矣,
設小便利已,而關節之痹不去,又當從表治之。
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發熱,身色如以熏黃。
濕證發黃,須分寒熱表裏,濕熱在裏茵蔯蒿湯,在表梔子柏皮湯,
寒濕在裏白朮附子湯,在表麻黃加朮湯,此寒濕在表而發黃也,金匱有云:
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朮湯,發其汗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蓋濕與寒合,
故令身疼,以濕者在表,表間陽氣不盛,故不可大發汗,是以用麻黃湯,
必加白朮以助脾祛濕也,麻黃得朮,則汗不致於驟發,朮得麻黃而濕滯得以宣通,
白話文:
傷寒纘論卷下:
身體發熱,腳卻冰冷,頸項僵硬疼痛且怕冷,時而頭部發熱面部發紅,眼睛和脈搏也紅,單獨頭面搖晃,突然口噤,背部反弓,這是痙病。
身體發熱腳冷,是感受了濕邪而導致中風,其他的症狀,都是風、虛、濕三邪相互搏結的表現。風主動作和搖晃,濕主拘急和疼痛;風屬陽,陽氣通天,所以才會單獨頭面搖晃;濕屬陰,陰氣在地,所以腳脛冰冷。
《金匱要略》中關於此條的記述後面,還有很多類似於發汗後寒濕相搏,表邪更虛,反而更怕冷的病例。發汗後脈象像蛇一樣的六個字,是因為只用了治表藥而沒有加入白朮的緣故。汗出時,陽氣外發,脈象必定洪盛有力;汗後氣機舒暢後又收斂,陽氣回歸內部,寒濕邪氣因為汗藥的引導而外泄,所以脈象又呈現浮緊,而且指下遲滯不前,如同蛇行一般。
《金匱要略》此後還有五條關於痙病的論述:其一,風病下注則為痙病,發汗後必定拘急。這是因為風邪夾雜熱邪,邪氣已經侵犯筋脈,如果再用下瀉的方法,則會傷及營血,筋脈失養就會痙攣;發汗則會傷及衛氣,脈絡失養就會拘急。其二,暴脹腹大,病情將愈,但脈象卻反而沉伏弦細,這是痙病。這是因為脾土因為木火而暴脹,知道肝鬱之火已經影響到脾,木火之氣應該暢通,脈象應該浮大,但現在卻不浮大而如故,說明風邪還鬱滯在肝,導致筋脈病變而痙攣。但是,這一定是暴脹之前,已經出現病情好轉的徵兆。其三,痙病的脈象緊如弦,直上直下運行,這是因為緊直如弦是肝脈的表現,而直上直下運行,則又屬於督脈生病,所以脊柱強直,手腳厥冷。這與脈經痙病家,脈象沉伏豎直上下運行意思相同。其四,痙病有灸瘡者難治,因為痙病風熱燥急,不應該再用灸法,灸火深入會助長陽明之風熱,即使病情暫時好轉,邪氣也不會消散。其五,痙病胸部滿悶,口噤,臥不安席,腳趾攣縮,必定磨牙,可以用大承氣湯治療。這是因為熱邪傳入陽明經,風熱邪氣深入,所以出現上述諸症,必須用苦寒的峻下之藥,才能消除熱邪,救護陰液。傷寒病的瘈瘲,是因熱生風而抽搐,尚且難治,況且這個病症比抽搐更嚴重。如果出現磨牙、腳趾攣縮,而沒有內實下瀉的證候,大便能自行通暢,那一定是不能治癒的。《靈樞》說:熱而痙攣者死,腰部彎曲,瘈瘲,磨牙都是這個意思。以上是痙病的病例。
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躁,脈象沉細,這叫做濕痹。濕痹的症狀,患者小便不利,大便反而通暢,只需通利小便即可。
關節疼痛而煩躁,是指濕邪停滯在筋骨之間,而導致發熱煩痛。脈象沉細,明確是濕邪證候。雖然疼痛處局部發熱,但一定不是風寒證,所以應該利水為要。總之,這種病症,應該利小便以通暢陽氣,現在因為濕邪內盛,所以小便不利,利小便則陽氣通暢,即使是關節的濕邪,也能得到宣洩。如果小便通利了,而關節痹痛沒有解除,又應該從表證治療。
濕邪所致的疾病,全身疼痛發熱,膚色像染了黃色一樣。
濕邪導致發黃,必須區分寒熱表裏:濕熱在裏用茵陳蒿湯;濕熱在表用梔子柏皮湯;寒濕在裏用白朮附子湯;寒濕在表用麻黃加朮湯,這是寒濕在表而發黃。金匱要略記載:濕邪導致身體煩痛,可以用麻黃加朮湯,發汗為宜,不可以用火攻。因為濕邪與寒邪結合,所以導致身體疼痛,由於濕邪在表,表層陽氣不足,所以不可以大量發汗,所以使用麻黃湯,必須加白朮以助脾祛濕。麻黃配伍白朮,則汗出不至於太驟發,白朮配伍麻黃,則濕邪得以宣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