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緒論卷上 (56)
傷寒緒論卷上 (56)
1. 傷寒緒論卷上
而酒毒藏於心包多有此證,若純紫,或中間略帶白胎而潤者,宜葛根湯加石膏,
若紫中有紅斑或紫而乾黃紫而短縮俱宜涼膈散下之,
若全紫而乾如煮熟肝者死肝色也,其證必飲冷,脈必沈滑,此陽極似也,
急用當歸四逆湯加酒大黃下之然多不救,大抵深紫而赤者,
是陽熱酒毒宜用苦寒解毒,若淡紫而帶青滑者是直中腎肝陰證急宜吳茱萸湯,
四逆湯溫之,然亦有中心生薄青紫胎,或略帶灰黑不燥不濕下證復急者,
此熱邪傷於血分也犀角地黃湯加酒大黃微利之。
黴醬色胎舌者,乃夾食傷寒也,食填太陰鬱遏不得發越,久之C6而成醬色也,
其證腹滿時痛者,桂枝湯加枳朴橘半,痛甚加大黃,因冷食不消加炮薑厚朴,
甚則調胃承氣加炮薑下之,如胃氣絕脈結代唇吊齒燥下利者死。
藍胎舌者,肝藏純色也,傷寒日久,屢經汗下失於調理致胃氣極心,
火無氣脾土無依,則肺金不生,肝木無制,侮於脾土,故胎色如靛或兼身藍斑,
乃心脾肺三藏氣,絕於內也必死,如微藍色不甚深,或略見藍紋者,為木受金傷,
藏氣未絕,脈不沉不濇而微弦者,可治小柴胡湯加炮薑肉桂主之,舌之證類雖繁,
不外八種胎色,撮其大要,亦辨證之一助也。
傷寒表證宜汗,裏證宜下半宜和,膈熱宜湧陰寒宜溫,此大法也然其人真氣素虛,
或有宿食者,更宜斟酌陶尚文云陽病宜汗宜下真氣衰,
汗之亡陽下之多脫陰病宜溫宜補,真氣衰則客熱便生,苟非宿諳,不無妄治之失,
因彙宜禁法如左。
宜汗太陽脈浮緊盛。人迎盛於氣口。諸脈浮緊而數。頭疼體痛。腰背痛強。
項背強骨節痛。身體拘急。嗇嗇惡寒翕翕惡熱。煩熱不止。煩躁喘嗽。
傷寒無汗。中風自汗。服發汗藥,解半日許復煩。衂血點滴不成流,
熱不解並宜發汗又有脈沉可汗者,為身有熱也,設身不熱,豈敢汗乎。
禁汗脈虛無陽。尺中脈遲。諸脈沉細微弱。吐血下血,及衂血如流。
口燥舌乾。口苦咽乾。閉塞及痛。風濕。風溫。濕溫。中暑及暍。
當臍上下左右動氣。心下悸動。瘡家。淋家。小便淋瀝。大便瀉利。溫毒發斑。
內傷勞倦。亡陽漏風。少陽寒熱往來。經水斷續崩漏。熱入血室。新產血虛。
房勞陰虛。陽事痿縮。夾陰陰虛。足脛逆冷。太陽犯本。渴而小便不利。膀胱虛寒,
欬而小便利,俱在禁汗例。
諸禁汗者,非直禁絕表藥也,但禁麻黃青龍等峻劑耳,如小建中黃耆建中,
在所必用以意加減可也。
汗後熱不止,必有所因,或因冷食不化或因汗後強飲粥湯,或汗後更冒虛風,
或動起不寍或勞心惱怒,皆足以致熱也。凡服麻黃重劑不得汗,
後必嘔血或衂,亦有下如豚肝而死者以榮血受傷故也。
宜吐病在膈上。胸中懊憹痞悶。喉中有痰聲。三四日邪在胸中,
白話文:
傷寒緒論卷上:
酒毒積聚於心包,常有紫舌。若舌頭純紫,或中間略帶白色而濕潤,宜用葛根湯加石膏;
若紫色中夾雜紅色斑點,或舌紫而乾燥發黃、舌紫而縮短,都宜用涼膈散;
若舌頭全紫且乾燥,像煮熟的肝臟一樣(死肝色),病人必感寒涼,脈象必沉滑,這是陽氣極盛的表現,
應急用當歸四逆湯加酒大黃瀉下,但多半無法挽回。總之,舌頭深紫而帶紅色,
是陽熱酒毒,宜用苦寒之藥解毒;若舌頭淡紫而帶青色且濕潤,這是直中腎肝陰的證候,應急用吳茱萸湯,
四逆湯溫補;但也有些病人舌頭中央生有薄薄的青紫色苔,或略帶灰黑色,不乾燥也不濕潤,病情危急,
這是熱邪傷及血分,宜用犀角地黃湯加酒大黃,微微瀉下。
舌苔呈黴醬色,是夾雜食物的傷寒,食物停積於太陰,阻塞不通,久之便成醬色,
症狀是腹部脹滿時痛,用桂枝湯加枳實、厚朴、橘皮;疼痛劇烈則加大黃;因食入寒涼食物不消化則加炮薑、厚朴;
嚴重者則用調胃承氣湯加炮薑瀉下;若胃氣已絕,脈象結代,嘴唇乾裂,齒燥,瀉下不止,則必死。
舌苔呈藍色,是肝臟的顏色外顯。傷寒日久,屢次汗下,失於調理,導致胃氣衰竭,
心火無氣,脾土失依,則肺金不生,肝木失控,侮犯脾土,所以舌苔呈靛藍色,或伴有全身藍色斑點,
這是心、脾、肺三臟之氣衰竭於內,必死。若舌苔略呈藍色,顏色不深,或僅見藍色紋理,是木受金傷,
臟腑之氣未絕,脈象不沉不澀而略弦,可以治療,用小柴胡湯加炮薑、肉桂。舌苔的種類雖然繁多,
但總不外乎八種顏色,概括其要點,也是辨證的一個輔助方法。
傷寒表證宜用汗法,裏證宜用下法,半表半裏證宜用和法,膈熱宜用涌法,陰寒宜用溫法,這是大法。但若病人真氣素虛,
或有宿食,則更應斟酌。陶尚文說:陽病宜汗宜下,真氣衰弱,
汗則亡陽,下則多脫;陰病宜溫宜補,真氣衰弱則客熱易生。若非老練的醫生,不免有誤治的失誤,
故此彙集宜禁之法如下:
宜汗:太陽脈浮緊有力,人迎脈盛於氣口,諸脈浮緊而數,頭痛、身痛、腰背痛強,
項背強痛、關節疼痛、身體拘緊,惡寒和惡熱交替,煩熱不止,煩躁、喘嗽,
傷寒無汗,中風自汗,服用發汗藥後,半日許後又煩熱,出血點滴不成流,
熱不解,都宜發汗。又有脈沉而可汗者,是因為身體有熱;若身體不熱,豈敢發汗?
禁汗:脈虛無力,寸口脈遲,諸脈沉細微弱,吐血、下血,以及出血如注,
口燥舌乾,口苦咽乾,胸悶閉塞並疼痛,風濕、風溫、濕溫、中暑及中暍,
臍周上下左右動氣,心下悸動,瘡瘍,淋病,小便淋瀝,大便瀉利,溫毒發斑,
內傷勞倦,亡陽漏風,少陽寒熱往來,經水斷續崩漏,熱入血室,產後血虛,
房事過度陰虛,陽痿,夾陰陰虛,足脛逆冷,太陽經病犯本,口渴而小便不利,膀胱虛寒,
咳嗽而小便不利,都屬於禁汗之列。
諸禁汗者,不單單是禁止一切表證藥物,只是禁止麻黃、青龍等峻猛的藥物而已,像小建中湯、黃耆建中湯,
如果必須使用,可以酌情加減。
汗後熱不止,必定有原因,可能是因為寒涼食物不消化,或是汗後強飲粥湯,或是汗後受風,
或是活動過度,或是勞心惱怒,這些都會導致發熱。凡服用麻黃重劑而得不到汗,
之後必定嘔血或吐血,也有人瀉下如豬肝而死,這是因為榮血受損的緣故。
宜吐:病在膈上,胸中懊惱、痞悶,喉中有痰聲,三四日邪氣停滯於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