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緒論卷上 (42)
傷寒緒論卷上 (42)
1. 傷寒緒論卷上
或發伏氣或傷暑熱,或兼內傷,俱隨證用藥,但略兼開鬱理氣,不可行破血消導也。
復有房室不謹之後,感冒風寒及恣意乘涼,觸犯風露勞役傷精而病者,謂之夾陰,
其證亦發熱頭痛,胸膈痞悶,若陰火上乘,則面赤而足脛逆冷,蓋陽病必頭痛,
陰病必足冷,內經所謂陽病者,上行極而下,陰病者,下行極而上也,
以其虛陽發外,故發熱煩渴而躁亂不寍,真陽不能下通於陰分,故足不能熱,
而陽道痿縮也,按盛起東云:治熱須辨真假,夫真熱則發熱惡寒,
脈數有力按之更實,躁煩口渴大便燥,小便赤濇,或利臭積,發言壯厲,
不欲近衣者是也,親乎表者宜發散,親乎裏者宜通泄,假熱亦發熱惡寒,
而足必不熱,脈大而虛,按之微弱身雖熾熱,而不躁不渴,或見虛狂而頃之即止,
終不及聲高詈罵也,經曰:寒熱有真假,治法有逆,從此之謂也。外編云:
夾陰傷寒,乃太陽少陰二經同時受病,較之純陰證倍危,在傷寒寒疫,
猶或可治若溫病熱病時行疫癘,百不一生諺云:傷寒偏死下虛人,
以其外極亢熱內極虛寒,溫經之藥,萬不可施,以故必死,即傷寒夾陰,
治之不得其宜,終亦必亡而已,每見庸工治夾陰傷寒,
用小柴胡和之多致厥嘔噦呃而死者,以不勝黃芩之陰寒也,亦有見其足冷陽縮,
用四逆湯溫之,多致煩躁血溢而死者,以不勝附子之雄悍也,
宜小建中黃耆建中加減。祕旨云:若脈來尺中遲弱無力,而足冷陽縮者,
於黃耆建中湯內,用生附汁製入黃耆以溫衛氣,肉桂酒製入芍藥以調榮血,
不應改用參製黃耆,麻附細辛汁製甘草以汗之,若尺中弦數而多虛火面赤戴陽者,
於小建中湯內用人參汁製入甘草以助胃氣,丹皮酒製入芍藥,以降陰火,
不應加連附汁製黃耆及葱白香豉以攝之,若春夏感冒夾陰,
通用黃耆建中湯加減,蓋陰虛之人,雖患表邪發熱,其中必夾陰象,
所以尺脈必不能實,足脛必不能溫,用藥最為扼腕較陽虛之可用溫補,迥乎不侔也,
至於溫病熱病之夾陰,雖長沙生難於措指惟暴感風寒夾陰,可用上法治之,內經云:
脈實滿,手足寒頭熱,春秋則生,冬夏則死,可見夾陰傷寒,病於嚴冬熱病失陰,
發於盛夏者,恉真陽憊極,邪氣亢甚,多死也,若夫感冒夾陰,
其人陽氣雖虛春秋本無大寒傷犯邪氣原輕猶可治之,非熱病大熱手足寒之比也,
其中暑夾陰治法,詳本例中。
至如遠行遇雨,則寒濕之氣先從汗孔襲入背俞況雨氣通於腎,
雖有發熱頭痛欬逆等證,解表藥中,必先通少陰之經,而兼開發肺氣故細辛羌活,
在所必用所以首推神朮湯為主,又須隨時令寒暄,
元氣盛衰加減始為合劑若冒雨而更加之以風,則風濕相搏,
一身盡痛當除風濕羌活湯,或小建中去芍藥加耆朮羌防,濕襲陽與明而發熱者,
白話文:
傷寒緒論卷上:
有些人是因為伏藏的邪氣發作,或因中暑,或兼有內傷,都要根據病症用藥,但略微兼顧疏通鬱結、調和氣機,不可峻猛攻破血、消導積滯。
另有一種情況,是房事不節後,又感冒風寒或恣意受涼,觸犯風露勞累損傷元氣而生病的,稱為「夾陰」。
其症狀也包括發熱頭痛、胸膈痞悶。如果陰火上炎,則面紅而足脛冰冷。總之,陽病必頭痛,陰病必足冷,《內經》所謂「陽病者,上行極而下;陰病者,下行極而上」,就是這個道理。
由於虛陽外浮,所以發熱煩渴、躁動不安;真陽不能下達陰分,所以足部不能溫暖,陽道也萎縮了。盛起東說:「治療發熱必須辨別真假。」真正的熱證,表現為發熱惡寒、脈數有力,按之更實,躁煩口渴,大便乾燥,小便短赤或尿液臭穢,說話聲音洪亮有力,不願靠近衣被等。這種情況,表證明顯的宜用發散的藥物,裡證明顯的宜用通泄的藥物。假熱也表現為發熱惡寒,但足部一定不溫,脈大而虛,按之微弱,雖然身體熾熱,卻不躁動不安,也不口渴,或者出現短暫的狂躁,但很快就會停止,絕不會高聲叫罵。經書說:「寒熱有真假,治法有逆從」,就是這個意思。《外編》說:夾陰傷寒,是太陽經和少陰經同時患病,比純陰證危險得多。在傷寒、寒疫中,尚且可以治療;如果是溫病、熱病、時行疫癘,則十死無一生。俗話說:「傷寒偏死下虛之人。」這是因為外證極度亢熱,內證極度虛寒,溫經的藥物萬萬不可使用,否則必死無疑。同樣,夾陰傷寒,治療不得法,最終也必死無疑。我常常看到庸醫治療夾陰傷寒,使用小柴胡湯加減,往往導致厥逆嘔吐呃逆而死,這是因為承受不了黃芩的陰寒之性。也有些醫生見到患者足冷陽縮,就用四逆湯溫補,結果往往導致煩躁、出血而死,這是因為承受不了附子的峻猛之性。應該使用小建中湯、黃耆建中湯加減。秘方說:如果寸口脈遲弱無力,而足冷陽縮,就在黃耆建中湯中,用生附子汁炮製黃耆以溫煦衛氣,用肉桂酒炮製芍藥以調和營血,不應該改用人參炮製黃耆;用麻黃、附子、細辛汁炮製甘草以發汗。如果寸口脈弦數而多虛火、面赤、戴陽,就在小建中湯中用人參汁炮製甘草以益胃氣,用丹皮酒炮製芍藥以降低陰火,不應該添加附子、蔥白、香豉等以收斂。如果是春夏感冒夾陰,通常使用黃耆建中湯加減。因為陰虛的人,即使患了表邪而發熱,其中必定夾雜陰證,所以寸脈必定不能實,足脛必定不能溫。用藥最為關鍵,與陽虛可用溫補迥然不同。至於溫病、熱病的夾陰,即使是長沙名醫也難以應付。只有暴感風寒夾陰,才可以按照上述方法治療。《內經》說:「脈實而滿,手足寒而頭熱,春秋則生,冬夏則死。」可見夾陰傷寒,病在嚴冬,熱病失陰,發生在盛夏的,是真陽極度衰竭,邪氣極盛,多半會死亡。如果只是感冒夾陰,患者陽氣雖然虛弱,但春秋季節本無大寒,邪氣也較輕,尚可治療,這與熱病大熱而手足冰冷的情況完全不同。至於中暑夾陰的治療方法,詳見本例。
至於遠行遇雨,寒濕之氣就會先從汗孔侵入背俞穴,況且雨氣通於腎經,即使有發熱頭痛、咳嗽氣逆等症狀,解表藥中,必須先通利少陰經,並兼顧宣通肺氣,所以細辛、羌活是必須使用的藥物。因此,首推神術湯為主方,又必須根據時令寒暖,元氣盛衰加減,才能成為合適的處方。如果冒雨又遭遇風,則風濕相搏,全身疼痛,應當服用除風濕的羌活湯,或小建中湯去芍藥,加黃耆、白朮、羌活、防風。濕邪侵犯陽氣而導致發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