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緒論卷下 (24)
傷寒緒論卷下 (24)
1. 傷寒緒論卷下
戴眼直視,汗出厥逆者立斃,大抵邪壅上盛,正氣欲脫,必至喘滿,經曰:
直視讝語喘滿者死,又身汗如油,喘而不休者,為命絕也。
短氣者,似喘非喘,呼吸短促而不相續為實,少氣不足以息為虛,當隨證治之。
表證不解,其人面色緣緣正赤,煩躁不安,不知痛處,而短氣脈濇者,
桂枝二越婢一湯。汗吐下後,元氣虛弱,脈微氣不相續者,大建中湯。
陰證脈沉遲細弱,手足厥逆,口鼻難以布息者,四逆加人參湯。陽明病,
內實潮熱不大便,腹滿短氣者,三承氣選用。渴欲飲水,水停心下,短氣妨悶者,
茯苓甘草湯,小便難者,五苓散。乾嘔短氣,痛引脇下者,十棗湯。
虛煩短氣,心中懊憹者,梔子豉湯。短氣而胸腹脹滿,脈沉者,是氣滯,
沉香降氣散。大抵心腹脹滿,按之鞭痛而短氣者,為裏實,若心腹濡而不滿,
為表邪,若少氣不足以息,脈微弱者,為氣虛,此大法也,溫熱病及時疫,
多有短氣,但溫熱表證,則舌赤甚,時疫表證,則白胎如屑,黃芩白虎達原飲為主,
若至胎黃及焦黑色,急用涼膈雙解,解毒承氣之類,無論溫熱時疫,皆可選用也。
氣逆者,氣自腹中時逆上衝也,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衝者,此引邪內犯,
而裏不服邪也,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不上衝者,此裏已受邪,不可與之。
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鞭,氣上衝咽喉,不得息,
此為胸中實,瓜蒂散吐之。脈微者不可吐,吐之則心中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
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挳振搖,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厥陰氣上撞心,
此寒熱錯雜之邪,烏梅丸黃連湯選用。病如虛羸少氣,氣逆上衝欲吐者,
竹葉石膏湯。有動氣誤發汗,氣上衝而熱者,柴胡桂枝湯,二者皆正氣虛,
而邪氣逆也。
傷寒邪氣在表,則無渴,邪氣傳裏,則熱耗津液,是以能消水也,法曰:
身熱為熱在表,引飲為熱在裏,故傷寒熱病,本未身涼不渴,及小便不黃,
脈不數者,未之有也。夫渴者,熱傷津液於內,故欲引飲以助陰祛熱也,
熱甚則能多飲,而旋飲旋渴,胃虛則但欲熱湯而畏寒飲,若陰盛虛陽上迫,
而為假渴,則渴不能飲,或飲不能嚥,若強飲一二口,頃即吐也。溫病熱病,
則一發即煩渴引飲,以伏氣自內變熱而發也,中暑則熱傷心包而薰肺,亦主煩渴,
傷寒營衛俱傷,汗不得出,則煩躁而渴,邪犯膀胱及胃府,與夫三陰熱證,
俱有煩渴,朱氏曰:脈浮而渴,屬太陽,有汗而渴,屬陽明,自利而渴,屬少陰,
至於厥陰消渴,飲水不止,則又熱之甚矣。太陽表邪傷肺,水飲不散,乾嘔發熱,
喘嗽而渴,小青龍去半夏加栝蔞根。熱邪傳裏,則煩渴引飲而脈數,
白話文:
傷寒緒論卷下
眼睛直視,汗出且氣逆的人,會立刻死亡。大多數情況下,邪氣壅塞在上,正氣將要脫離,必然會出現喘滿的症狀,經書上說:「眼睛直視、言語不清、喘滿的人會死。」又說:「身上汗如油狀,喘息不止的人,性命將盡。」
氣短的人,像是喘息卻又不是喘息,呼吸短促而不連續屬於實證,氣少不足以呼吸則屬於虛證,應根據具體症狀治療。
表證不解,患者面色紅潤,煩躁不安,不知疼痛,卻氣短脈細弱者,可用桂枝二越婢湯。汗吐下法後,元氣虛弱,脈微弱氣息不連續者,用大建中湯。
陰證脈象沉遲細弱,手足厥逆,口鼻呼吸困難者,用四逆加人參湯。陽明病,內實有潮熱,不大便,腹脹氣短者,選用三承氣湯。口渴想喝水,水停留在心下,氣短悶塞者,用茯苓甘草湯;小便困難者,用五苓散。乾嘔氣短,疼痛牽引到脅下的,用十棗湯。
虛煩氣短,心中煩悶者,用梔子豉湯。氣短且胸腹脹滿,脈象沉者,是氣滯,用沉香降氣散。大多數情況下,心腹脹滿,按壓時疼痛且氣短,屬於裡實;若心腹柔軟而不脹滿,屬表邪;若氣少不足以呼吸,脈象微弱,屬氣虛,這是大原則。溫熱病及時疫,大多有氣短,但溫熱病的表證,舌頭會很紅;時疫的表證,則舌苔白如屑狀。黃芩白虎加人參湯為主方,如果出現黃疸及舌苔焦黑,則需緊急使用涼膈散、解毒承氣湯等,無論溫熱病還是時疫,都可以選用。
氣逆是指氣從腹部逆衝上來的現象。太陽病,瀉下之後,氣體上衝,這是邪氣內犯,裡證未受邪氣侵犯,可用桂枝湯,用藥方法如前所述。不上衝者,說明裡證已受邪氣侵犯,不可使用。
病情如桂枝證,但頭痛、項強不現,寸脈微浮,胸中痞滿,氣體上衝咽喉,不能呼吸,這是胸中實證,用瓜蒂散吐之。脈象微弱者不可催吐,否則會導致心中逆滿,氣體上衝胸部,起來時頭暈,脈象沉緊,發汗則會傷及經絡,全身震顫,用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厥陰證氣體上衝撞擊心臟,這是寒熱錯雜之邪,用烏梅丸或黃連湯。病情如虛弱少氣,氣逆上衝欲吐者,用竹葉石膏湯。因活動而導致氣逆,誤用發汗法,氣體上衝且發熱者,用柴胡桂枝湯。這兩種情況都是正氣虛弱,邪氣逆盛。
傷寒邪氣在表,則不口渴;邪氣傳入裡證,則熱邪耗傷津液,所以會口渴。醫學上說:「身體發熱是熱邪在表,口渴是熱邪在裡。」因此傷寒熱病,本不應身體涼爽而不口渴,以及小便不黃、脈象不數,這是沒有的。口渴是因為熱邪傷及體內的津液,所以想喝水以滋陰去熱。熱邪很重,會大量飲水,喝完又渴;胃虛則只想喝熱湯,害怕喝冷水。如果陰盛虛陽上衝,則為假性口渴,口渴卻喝不下水,或喝不下,勉強喝一兩口,立刻就吐出來。溫病熱病,則一發病就煩渴引飲,這是伏氣由內轉為熱邪而發病。中暑則熱邪傷及心包,熏蒸肺部,也會煩渴。傷寒營衛都受損傷,汗出不來,則煩躁口渴。邪氣侵犯膀胱及胃府,以及三陰熱證,都會煩渴。朱氏說:「脈浮而口渴,屬太陽;有汗而口渴,屬陽明;自利而口渴,屬少陰;至於厥陰消渴,飲水不止,則熱邪已非常嚴重了。」太陽表邪傷及肺部,水飲不散,乾嘔發熱,喘咳且口渴,用小青龍湯去半夏加栝蔞根。熱邪傳入裡證,則煩渴引飲且脈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