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緒論卷下 (25)

回本書目錄

傷寒緒論卷下 (25)

1. 傷寒緒論卷下

小便不利為犯本,五苓散。陽明經病,壯熱自汗,鼻乾目疼,煩渴自利,葛根湯,

若府病內實,蒸蒸潮熱,燥渴飲水,大便閟者,三承氣選用。少陽脈弦,口苦咽乾,

發熱而渴,心煩喜嘔而渴,胸滿脇痛而渴,心下痞滿而渴,往來寒熱而渴,

並宜小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根,舌上胎白而渴,去芩半加葛根,乾燥,更加栝蔞根,

表未解,腹滿便閟,用大柴胡湯,凡先不渴,服發汗藥而渴,及先嘔後渴者,

皆為欲解,先渴後嘔,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小半夏茯苓湯,兼眩悸嘔噦,

赤茯苓湯。凡發汗吐下後,口燥咽乾而渴,此津液衰少,腎水不升,虛火上炎也,

竹葉石膏湯。下利脈數而渴,飲不能多者,防圊血,白頭翁湯。凡傳次陰經熱證,

口燥咽乾,心下鞭痛,急下之,若直中陰經寒證,口不燥,咽不乾,

而喉自中渴不能飲,脈沉者,急溫之,故少陰病,心煩自利而渴,脈沉小便色白者,

此下焦虛寒,故飲水自救也,真武湯,若面赤煩躁,身反熱而口渴者,

此陰盛格陽也,白通加豬膽汁湯。凡冬月發熱頭疼,二三日即咽痛而渴,名曰冬溫,

陽旦湯加萎蕤桔梗。溫病發熱而渴,黃芩湯加栝蔞根蘆根汁,若有暴感客邪,

加葱白香豉。熱病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湯,背微惡寒者,加人參。

欬而嘔渴心煩,小便不利,豬苓湯,少陰溫熱病,二三日便口燥咽乾,大承氣湯,

或裏熱燥甚,怫鬱躁煩,留飲不散,大渴不止,則腹滿高起,痛不可忍,但嘔冷涎,

大渴不能飲,飲亦不能止其渴,喘急悶亂欲死,大承氣湯,乘熱下咽,其渴立止,

似無病人,須臾大汗而解,往往有不利而汗出者,邪隨汗之宣通,故不利而愈也。

時疫舌上白胎而渴,白虎湯,舌根漸黃至中心者,涼膈雙解,甚則合解毒承氣下之,

舌上胎黑而潤,渴不能飲者,必嘔血,犀角地黃湯加大黃。熱病汗下後,

煩渴欲飲水者,少少與之,是謂以法救之,渴不止,頻頻與之,切勿按摩中脘,

恐成水結胸也,溫病熱病,煩渴不解,往往得水,或服黃芩石膏等寒藥,

浹然汗出而解者,正為腸胃燥熱,不能袪散邪氣,忽然得涼水寒藥,助其胃氣袪邪,

因得汗出而解,非傷寒發表不遠熱之謂也。

東垣治一人,煩躁目赤而渴,脈七八至,按之不鼓,此陰盛格陽於外,非熱也,

以薑附治之而安。

羅謙甫治一人,傷寒脈沉細而微,厥逆自利腹痛,目不欲開,兩手常抱腋下,

昏臥口燥舌乾,四逆加人參葱白而愈。

漱水不欲嚥者,胸中無實熱也,如陽明身熱目疼此熱在經,欲作衂也,

犀角地黃湯去生地加甘草桂枝,若見表證鼻衂者,為熱傷經絡,迫血妄行,

慎勿輕用犀角地黃湯,當詳衂血例治。若無表證,

白話文:

傷寒緒論卷下白話翻譯:

小便不利,是本病的關鍵,應服用五苓散。陽明經病症,表現為壯熱、自汗、鼻乾、目疼、煩渴、自利,應服用葛根湯。

如果病情內在實熱,症狀是蒸蒸的潮熱、口乾渴想喝水、大便不通,則應從三承氣湯中選擇合適的方劑。少陽經脈弦細,症狀為口苦、咽乾、發熱且口渴、心煩想嘔吐且口渴、胸滿脅痛且口渴、心下痞滿且口渴、往來寒熱且口渴,都應該服用小柴胡湯去半夏加栝蔞根。舌苔白厚且口渴,則去掉黃芩、半夏,加葛根;如果乾燥,再加栝蔞根。

如果表證未解,腹部脹滿、大便不通,則服用大柴胡湯。凡是先不口渴,服用發汗藥後才口渴,以及先嘔吐後口渴的,都是病邪將要解脫的表現。先口渴後嘔吐,則是水停留在心下,屬於飲邪,應該服用小半夏加茯苓湯。如果兼見眩暈、心悸、嘔逆,則服用赤茯苓湯。凡是發汗或下瀉之後,出現口乾咽燥、口渴的,這是津液減少,腎水不能上輸,虛火上炎的表現,應服用竹葉石膏湯。下痢、脈數且口渴,喝水不多,擔心出血,則服用白頭翁湯。

凡是病邪傳到少陰經,出現口乾咽燥、心下痞痛的熱證,應當迅速瀉下;如果直接侵犯少陰經的寒證,則沒有口乾咽燥,而是喉嚨中間口渴,喝不下水,脈沉,則應當迅速溫暖身體。所以少陰病症,如果心煩、自利、口渴,脈沉、小便色白,這是下焦虛寒,所以自己喝水來緩解,應該服用真武湯。如果面紅、煩躁,身體發熱而口渴,這是陰盛格陽,應用白通加豬膽汁湯。凡是冬天發熱頭痛,二三天後咽喉疼痛且口渴,叫做冬溫病,應服用陽旦湯加萎蕤、桔梗。溫病發熱且口渴,服用黃芩湯加栝蔞根、蘆根汁;如果感受了外邪,則加入蔥白、香豉。熱病口渴想喝水,口乾舌燥,服用白虎湯;如果背部微微惡寒,則加入人參。

咳嗽、嘔吐、口渴、心煩、小便不利,服用豬苓湯。少陰溫熱病,二三天後就出現口乾咽燥,服用大承氣湯。或者裏熱燥盛,煩躁不安,飲邪停滯不散,口渴不止,腹部脹滿隆起,疼痛難忍,只能嘔吐出冷涎,非常口渴卻喝不下水,即使喝水也止不住渴,呼吸急促、胸悶煩亂、快要死了,服用大承氣湯,趁熱服用,口渴馬上就能緩解,看起來好像沒有病了,一會兒就大汗淋漓而痊癒。往往有小便不利,卻汗出而愈的,這是邪氣隨著汗液宣通而出,所以小便不利也能痊癒。

時疫舌苔白厚且口渴,服用白虎湯;舌根漸漸變黃直到舌心,服用涼膈雙解,嚴重者合用解毒承氣湯瀉下;舌苔黑而潤滑,口渴卻喝不下水,必然會嘔血,服用犀角地黃湯加大黃。熱病汗下後,煩渴想喝水,應該少量給予,這就是根據法度施救;如果口渴不止,就應該頻頻給水,絕對不要按摩中脘穴,以免形成水結胸。溫病熱病,煩渴不解,往往喝水,或者服用黃芩、石膏等寒涼藥物,汗出而癒,這是因為腸胃燥熱,不能驅散邪氣,突然喝涼水或服用寒涼藥物,幫助胃氣驅邪,因此汗出而癒,這不是傷寒發表遠離熱邪的意思。

東垣(張仲景)治療一個人,煩躁、目赤、口渴,脈象七八次/分,按之不鼓,這是陰盛格陽於外,不是熱證,用生薑、附子治療而痊癒。

羅謙甫治療一個人,傷寒脈象沉細微弱,厥逆、自利、腹痛、不想睜眼、雙手總是抱著腋下、昏睡、口乾舌燥,用四逆湯加人參、蔥白而痊癒。

漱口水不想吞咽,說明胸中沒有實熱;如果像陽明經病一樣,身體發熱、目疼,這是熱邪在經絡中,將要潰瘍,服用犀角地黃湯去生地黃加甘草、桂枝。如果出現表證鼻衄,這是熱邪傷損經絡,迫使血液妄行,不可輕易使用犀角地黃湯,應當仔細參照出血的治療方法。如果沒有表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