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纘論卷下 (29)
傷寒纘論卷下 (29)
1. 傷寒纘論卷下
脈陰陽俱緊,至於吐利,其脈獨不解,緊去人安,此為欲解,若脈遲,
至六七日不欲食,此為晚發,水停故也,為未解,食自可者為欲解。
脈陰陽俱緊,內外皆邪,至於吐利後邪氣已泄,脈緊當去也,若吐利後緊不解,
反不欲食,此為脾胃氣虛,水飲停畜,為晚發變證也,若到七日,脈緊漸退,
人安能食,方為欲解。
傷寒脈陰陽俱緊,惡寒發熱,則脈欲厥,厥者,脈初來大,漸漸小,更來漸漸大,
是其候也,惡寒甚者,翕翕汗出,喉中痛,熱多者目赤脈多,睛不慧,醫復發之,
咽中則傷,若復下之,則兩目閉,寒多者便清穀,熱多者便膿血,若熏之則身發黃,
若熨之則咽燥,若小便利者可救之,小便難者為危殆。
脈來厥者,如厥逆之寒熱交勝也,初來大者,為邪氣鼓動,漸漸小,為正氣受傷,
更來漸漸大,為邪氣復進也,蓋緣其人正氣本虛,不能主持,隨邪氣進退,
故其脈亦隨邪氣進退,是以忽大忽小,經云:不大不小,雖困可治,其有大小者,
為難治是也,惡寒甚者,則發熱,翕翕汗出,喉中痛以少陰之脈循喉嚨故也,
熱多者,太陽多也,目赤脈多睛不慧,以太陽之脈,起於目故也,發汗攻陽,
則少陰之熱,因發而上行,故咽中傷,若復下之,則太陽之邪,因虛而內陷,
故兩目閉,陰邪下行為寒多,必便清穀,陽邪下行為熱多,必便膿血,
熏之則火熱傷表,身必發黃,熨之則火邪內逼,必為咽燥,小便利者,津液未竭,
猶可救之,小便難者,津液已絕,為危殆也。
傷寒發熱,口中勃勃氣出,頭痛目黃,衂不可制,貪水者必嘔,惡水者厥,
若下之,咽中生瘡,假令手足溫者,必下重便膿血,頭痛目黃者,若下之則兩目閉,
貪水者下之,其脈必厥,其聲嚶,咽喉塞,若發汗則戰慄,陰陽俱虛,
惡水者若下之,則裏冷不嗜食,大便完穀出,若發汗則口中傷,舌上白胎煩燥,
脈數實不大便,六七日後必便血,若發汗則小便,自利也。
發熱口中勃勃氣出,邪氣變熱,衝於膈上也,頭痛目黃,衂不可制者,
熱鬱於經也,貪水者為無陰,邪氣併於上焦,故必嘔,惡水者為無陽,
邪氣併於下焦,故厥逆也,若下之裏虛熱結,必咽痛厥逆,假令手足不厥,
則熱邪下行,而協熱利也,若頭痛目黃者,為邪在太陽,下之熱氣內伏,則目閉也,
貪水者熱在上焦,下之傷陰,必脈厥聲嚶,咽喉閉塞,汗之傷陽,
則陰陽俱虛而戰慄,惡水者為陽虛,下之則裏冷不食,完穀不化,汗之虛陽上乘,
口傷舌上白胎煩躁,若目黃漱水不大便者,六七日後必便血,若發其汗,
則小便當不利,今反自利者,太陽之瘀熱結於膀胱,而小便偏滲也,瘀血為陰邪,
雖有如狂實證,而不能消耗津液,故小便自利耳。下之其三字,從玉函經增入。
白話文:
傷寒脈象陰陽皆緊,伴隨嘔吐腹瀉,但脈象卻沒有鬆緩的跡象,反而緊實,病人卻感覺舒適,這是病情將要好轉的徵兆。如果脈象遲緩,持續六七天不想進食,這是病情發展較晚,體內積水所致,代表病情尚未痊癒,能自主進食則表示病情將好轉。
脈象陰陽皆緊,表示邪氣入侵內外,若嘔吐腹瀉後邪氣已排出,脈象緊實的情況應該會消失。但如果嘔吐腹瀉後脈象仍然緊實,且不想進食,則表示脾胃氣虛,水飲停滯,是病情發展較晚的變證。若到第七天,脈象緊實的情況逐漸減輕,病人感覺舒適,能進食,則代表病情將要好轉。
傷寒病人脈象陰陽皆緊,伴隨惡寒發熱,脈象呈現厥逆的現象。厥逆脈象指的是脈象一開始有力,然後逐漸變弱,之後又逐漸有力,如此反覆。惡寒嚴重者,會微微出汗,咽喉疼痛;發熱嚴重者,眼睛紅腫,脈象有力,眼神呆滯。若此時發汗治療,會加重咽喉的損傷;若使用瀉下法治療,則會導致雙眼緊閉。惡寒嚴重者大便稀溏如水,發熱嚴重者則大便帶膿血。若用熏法治療則會導致皮膚發黃,用熨法治療則會導致咽喉乾燥。若能少量排尿,則病情尚可救治;若排尿困難,則病情危急。
厥逆脈象,如同寒熱交戰的病理狀態。脈象一開始有力,是邪氣的鼓動;逐漸變弱,是正氣受損;再次逐漸有力,是邪氣再次進犯。這是因為病人正氣本就虛弱,無法抵禦邪氣,只能隨著邪氣的進退而變化,所以脈象也隨之忽強忽弱。古書記載:「脈象不強不弱,雖然虛弱但可以治療;脈象忽強忽弱,則難以治療。」惡寒嚴重者,會發熱,微微出汗,咽喉疼痛,這是因為少陰經脈循行於咽喉的緣故。發熱嚴重者,則表示太陽經受邪氣侵犯,眼睛紅腫,脈象有力,眼神呆滯,這是因為太陽經脈起於眼睛的緣故。發汗治療會導致少陰經的熱邪上行,加重咽喉的損傷;瀉下治療則會導致太陽經的邪氣內陷,導致雙眼緊閉。陰邪下行導致惡寒嚴重,大便稀溏如水;陽邪下行導致發熱嚴重,大便帶膿血。熏法治療會導致火熱傷及肌表,皮膚發黃;熨法治療會導致火邪內逼,咽喉乾燥。若能少量排尿,則津液未竭,尚可救治;若排尿困難,則津液已竭,病情危急。
傷寒病人發熱,口中不斷呼出氣息,頭痛,眼睛發黃,疼痛難忍,口渴者必會嘔吐,厭惡飲水者則會出現厥逆現象。若使用瀉下法治療,會導致咽喉生瘡。若手腳溫暖,則瀉下後大便會帶膿血。若頭痛眼黃,瀉下則會導致雙眼緊閉。口渴者瀉下,脈象必呈厥逆,聲音低弱,咽喉阻塞;若發汗治療,則會出現寒戰,陰陽俱虛。厭惡飲水者若瀉下,則腹部寒冷,不想進食,大便排出未消化的食物;若發汗治療,則會導致口腔潰瘍,舌苔發白,煩躁不安,脈象頻數有力,大便不通,六七天後必會便血。若發汗治療,則小便會自行排出。
發熱,口中不斷呼出氣息,這是邪氣化熱,衝擊膈膜所致。頭痛,眼睛發黃,疼痛難忍,這是熱邪鬱積於經脈所致。口渴者,陰液不足,邪氣在上焦,故必嘔吐;厭惡飲水者,陽氣不足,邪氣在下焦,故出現厥逆。若瀉下治療,則因裡虛熱結而咽喉疼痛,出現厥逆現象。若手腳不冷,則熱邪下行,導致大便溏瀉。若頭痛眼黃,則邪氣在太陽經,瀉下後熱氣內伏,導致雙眼緊閉。口渴者,熱邪在上焦,瀉下則傷陰,脈象必呈厥逆,聲音低弱,咽喉阻塞。發汗則傷陽,導致陰陽俱虛而寒戰。厭惡飲水者,陽氣不足,瀉下則腹部寒冷,不想進食,大便排出未消化的食物。發汗則虛陽上乘,導致口腔潰瘍,舌苔發白,煩躁不安。若眼睛發黃,口渴,大便不通,六七天後必會便血。若發汗治療,則小便應該不通暢,但卻反而自行排出,這是因為太陽經的瘀熱積聚在膀胱,導致小便滲漏。瘀血屬陰邪,雖然症狀像實證,但卻不會耗損津液,所以小便反而自行排出。「下之」三字,出自玉函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