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纘論卷上 (43)

回本書目錄

傷寒纘論卷上 (43)

1. 傷寒纘論卷上

則陰氣不復上千矣。

少陰病吐,利躁煩四逆者死。

上吐下利,因致躁煩,則陰陽擾亂而竭絕可虞,更加四肢逆冷,中州之土先敗,

上下交征,中氣立斷,故主死也,使早用溫中之法,寍至此乎。

上條言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用吳茱萸湯,此吐利躁煩四逆,與上條不殊,

何彼可治而此不可治耶,必是已用溫中,轉加躁煩,故為死耳。

少陰病,飲食入口即吐,心下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

此胸中實,不可下也,當吐之,若膈上有寒飲乾嘔者,不可吐也急溫之,宜四逆湯。

飲食入口即吐,猶曰胃中不能納穀也,若不飲食之時,復欲吐而不能吐,

明係陰邪上逆,此等處必加細察,若始得之,便手足寒而脈弦遲,

即非傳經熱邪可擬,然陰邪固有是證,而痰飲亦有是脈,設屬胸中痰實,

當行吐法提之,今見欲吐不吐,洵為陰邪上逆無疑,即使膈上有寒飲乾嘔,

亦屬陰邪用事,非尋常祛痰之藥可施,設誤用吐法,必致轉增其劇,計惟急溫一法,

以助陽勝陰,則寒飲亦得開散,一舉而兩得之也。

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虛故引水自救,

若小便色白者,少陰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虛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欲吐不吐心煩,腎氣上逆之徵也,自利而渴,加以口燥舌乾,引水自救,

似乎熱證之形,然腎熱則水道黃赤,若小便色白,反非腎熱,乃下焦虛寒不能制水,

仍當從事溫法,不可誤認為熱,而輕投寒下也。自此條而下,凡十餘例,

皆是傳次少陰虛寒壞證,仲景俱不立方者,以其陰陽兩傷,血氣並竭,

多死少生故也。

病人脈陰陽俱緊,反汗出者亡陽也,此屬少陰,法當咽痛而復吐利。

陰陽俱緊,傷寒之脈也,傷寒無汗,反汗出者,無陽以固其外,

所以邪不出而汗先出也,少陰之邪不出,則咽痛吐利,即當用少陰溫經散寒之法,

不言可知也。

少陰病,脈微不可發汗,亡陽故也,陽已虛,尺脈弱濇者,復不可下之。

亡陽不可發汗,與上條互發,亡與無同,無陽則其邪為陰邪,陰邪本宜下,

然其人陽已虛,尺脈弱濇者,復不可下,其當急行溫法,又可見矣。

厥而脈緊,不可發汗,發汗則聲亂咽嘶,舌萎聲不得前。

少陰之絡,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肺為之標本,虛則標弱,故聲亂咽嘶,

舌萎聲不得前也。

前四條皆少陰經虛寒壞證也,仲景雖不出方,然猶可治,詳少陰病欲吐不吐一條,

宜真武湯救之,病人脈陰陽俱緊一條,宜附子湯加桔梗赤石脂,

少陰病脈微不可發汗一條,宜白通加人尿豬膽汁,此條厥而脈緊,

則當用四逆湯溫之,反誤發汗,致聲亂咽嘶舌萎,不可救。

少陰病,脈微沉細,但欲臥,汗出不煩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

白話文:

陰氣無法上行。

少陰病症,嘔吐、腹瀉、煩躁、四肢厥逆者,將會死亡。

上吐下瀉,導致煩躁,陰陽紊亂將會衰竭,更出現四肢冰冷,中焦脾胃先衰敗,

上下交攻,中氣斷絕,所以會死亡。如果及早使用溫中方法,怎會如此呢?

上一條提到嘔吐、腹瀉、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用吳茱萸湯治療,這嘔吐、腹瀉、煩躁、四肢厥逆,與上一條並無不同,

為何那可以治而這個不可以治呢?一定是已經使用了溫中之法,反而加重了煩躁,所以才死亡。

少陰病,飲食入口即吐,心下溫溫欲吐,卻又吐不出來,剛開始就手足冰冷、脈象弦細遲緩,

這是胸中實證,不可瀉下,應該催吐。如果膈上有寒飲導致乾嘔,則不可催吐,應急用溫法,宜用四逆湯。

飲食入口即吐,如同胃中無法容納食物一樣。如果沒有飲食時,也想要嘔吐卻吐不出來,

很明顯是陰邪上逆,這類情況必須仔細觀察。如果剛開始就手足冰冷、脈象弦細遲緩,

就不是傳經熱邪可以比擬的。然而陰邪確實有這種症狀,而痰飲也有這種脈象,如果屬於胸中痰實,

應該用催吐的方法把它排出。現在出現想吐卻吐不出的情況,確實是陰邪上逆無疑,即使膈上有寒飲乾嘔,

也屬於陰邪作祟,不是一般的祛痰藥物可以治療。如果錯誤地使用催吐方法,必定會加重病情,估計只有急用溫法,

以助陽氣克服陰邪,那麼寒飲也能夠開散,一舉兩得。

少陰病,想吐卻吐不出來、心煩,只想睡覺,五六天後自己腹瀉又口渴,屬於少陰病,虛弱所以自行飲水以求自救,

如果小便顏色發白,少陰病的症狀就都齊全了。小便發白,是因為下焦虛寒,無法調節水分,所以小便顏色發白。

想吐卻吐不出來、心煩,是腎氣上逆的徵兆。腹瀉又口渴,加上口乾舌燥,自行飲水自救,

看起來像是熱證的表現,但是腎臟有熱,則小便顏色發黃發赤,如果小便顏色發白,反而不是腎熱,而是下焦虛寒無法調節水分,

仍然應該採用溫補的方法,不能誤認為是熱證,而輕易使用寒涼瀉下的藥物。從這一條往下,大約十幾條例子,

都是少陰虛寒的嚴重病症,張仲景都沒有立方治療,因為陰陽兩傷,氣血俱竭,

多死少生。

病人脈象陰陽都緊,反而出汗,這是亡陽的症狀,這屬於少陰病,通常會伴有咽喉痛和嘔吐腹瀉。

陰陽俱緊,是傷寒的脈象,傷寒沒有汗,反而出汗,是沒有陽氣來固護體表,

所以邪氣出不來,汗卻先出來了。少陰的邪氣出不來,就會咽喉痛、嘔吐、腹瀉,應該用少陰溫經散寒的方法,

不用說也知道。

少陰病,脈象微弱,不能發汗,這是亡陽,陽氣已經虛弱,尺脈微弱,更不能瀉下。

亡陽不能發汗,與上一條互相印證,「亡」與「無」同義,沒有陽氣則邪氣為陰邪,陰邪本來應該瀉下,

但是這個人陽氣已經虛弱,尺脈微弱,更不能瀉下,應該緊急使用溫補的方法,這就更明顯了。

手足厥冷而脈象緊,不能發汗,發汗就會聲音嘶啞、咽喉腫痛、舌頭萎縮、聲音發不出。

少陰經絡,進入肺臟,循行於喉嚨,挾持舌根,肺是它的表裡,虛弱則表虛弱,所以聲音嘶啞、咽喉腫痛、

舌頭萎縮、聲音發不出。

前面四條都是少陰經虛寒的嚴重病症,張仲景雖然沒有列出處方,但是仍然可以治療,詳見「少陰病想吐卻吐不出來」一條,

宜用真武湯救治;「病人脈象陰陽俱緊」一條,宜用附子湯加桔梗、赤石脂;

「少陰病脈象微弱不能發汗」一條,宜用白通加人尿豬膽汁;這一條手足厥冷而脈象緊,

則應該用四逆湯溫補,如果錯誤地發汗,導致聲音嘶啞、咽喉腫痛、舌頭萎縮,就無法挽救了。

少陰病,脈象微弱細小,只想臥床休息,出汗但不煩躁,自己想嘔吐,到五六天後自己腹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