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緒論卷上 (39)
傷寒緒論卷上 (39)
1. 傷寒緒論卷上
若表證已退大便燥結,涼膈散,若半表半裏合小柴胡去參加枳桔,又宜稜鍼刺腫處,
出血以瀉其熱毒,則易愈矣。
黃耳者,耳中策策痛,兩耳輪黃風入於腎也,卒然變惡寒發熱,
脊強直如痙狀此屬太陽類傷寒也,宜荊防敗毒去參,甚則小續命,
去附子加白附蔓荊殭蠶天麻,更以苦參或骨碎補,磨水滴中良。
凡傷寒寒疫溫病熱病,多有夾食夾痰等證,若宿食傷脾,則氣口濇滯不調,
傷胃則滑實流利,亦有遲滑及止促者,若宿食在上脘,并入迎亦滑盛,
若宿滯已歸大府,則氣口雖浮大,而按之必濇也,若脈來滑盛,胸滿痞悶,
嘔逆氣粗者,冬宜五積散調中湯選用,餘時芎蘇正氣為主,中有二陳,
使痰食無留滯之患,喘滿加厚朴杏仁,若解表藥中,混用消導裏藥,必引邪內入,
而成結胸下利等證也,然又不可純用升散表藥,若專一升散,則宿食上逆,
而成䐜脹不通矣,故於解表藥中兼理氣豁痰,使之流動,俟表邪解散,
然後專力治內,庶無引賊破家之虞,所以芎蘇正氣,為停食感冒之的方,
若四五日脈來滑數,胸前甚熱者,宿食發熱也,調中飲加減,若脈來沈滑,
雖寒食內結,其人胃氣不虛,尚可溫中消散,若夾食而氣口反濇滯伏結,
或始雖浮大而按之漸虛小,其證身熱足冷,或腹痛或頭痛,但胸膈滿悶,
時或躁煩者,必其人元氣素虛,堅韌之物固結中宮,胃中陽氣不得下通,
故但足冷而手不冷也,可用五積散去取,頭痛者陽邪上鬱也,
甘草乾薑湯加葱豉以通其陽,腹痛者陰氣下結也,
枳實理中湯加熟附以通其陰,若曾服過峻利藥,消導太過,致自利厥逆,
痞滿不除者,桂枝人參湯,若曾誤下而熱邪內陷,愈加脹滿,壯熱不止者,
小陷胸合枳實理中,若過汗傷血,小便祕濇,枳實理中加歸芍,或真武湯中加當歸。
祕旨云:陰虛之人,傷寒與傷食皆難用藥,若陰虛傷寒更兼傷食者,為不治之候,
所以昔人從無治法,余嘗以小建中湯用肉桂酒製生芍藥內以溫其中,
厚朴汁製甘草內,以散其滯,更加枳桔砂仁以行其氣,熱除後,
以八味丸除去桂附減地黃加沈香砂仁調理自安,復有中氣虛者,更兼感冒停食,
則以補中益氣,用桂枝酒製黃耆內,以調其榮,砂仁汁製甘草內,以行其滯,
枳實汁製生白朮內,以消其滿,熱服微汗為效,惟氣口脈大,而按之濇滯,
或浮取小濇,而久按愈覺有力,大便五六日不行,臍下按之痛者,
此為大腸氣鬱而脈濇,當用大承下氣之。凡傷寒夾食既久,痰飲固結,
有屢用承氣湯不效者,黃龍湯主之,內有人參助胃,以祛宿垢也。溫病熱病,
時疫夾食,無論表裏證見,日數多少,並宜涼膈散加消導藥最當。傷寒夾食,
十常四五,或先傷食而後感寒,或先受寒而後傷食,或病勢少間,而強與飲食,
白話文:
若感冒初期症狀已消退,但大便乾燥,可服用涼膈散。如果症狀介於表證和裡證之間,可用小柴胡湯去參加枳實、桔梗,並在腫脹處針刺放血以排出熱毒,這樣容易痊癒。
耳朵發黃伴隨耳內刺痛,兩耳耳輪發黃,這是風邪侵入腎經的表現。如果突然出現惡寒發熱、脊背強直如痙攣狀,這是太陽經傷寒,宜服用荊防敗毒散去人參,嚴重者可服用小續命湯,去附子加白附子、蔓荊子、殭蠶、天麻,再用苦參或骨碎補磨成水滴入耳中。
各種傷寒、瘟疫、溫病、熱病,大多伴隨飲食不節或痰飲等症狀。宿食傷脾則氣口短促不通暢;傷胃則大便滑利,也可能出現大便遲緩或頻促等情況。如果宿食停留在上脘,並向上逆,則大便滑利;如果宿食已到達大腸,則氣口雖浮大,但按壓則不通暢。如果脈象滑數有力,胸部滿悶,嘔吐、氣粗,冬天宜用五積散加調中湯,其他季節則以芎蘇正氣散為主,加入二陳湯,以避免痰食停滯。喘滿者可加厚朴、杏仁。如果在解表藥中混用消導藥,容易導致邪氣內陷,形成胸部結塊、腹瀉等症狀。但是也不能單純使用升散表藥,如果只用升散藥,會導致宿食上逆,造成脹滿不通。因此,在解表藥中應兼顧理氣豁痰,使之流通,待表邪消散後,再專注治療內證,以免導致病情加重。所以,芎蘇正氣散是治療食滯感冒的要方。
如果四五天後脈象滑數,胸前發熱,這是宿食引起的發熱,可用調中飲加減。如果脈象沉滑,雖然有寒食內結,但胃氣不虛,可以溫中消散。如果伴有飲食不節,但氣口反而短促不通暢、阻塞,或開始時氣口浮大但按壓後漸小,症狀是身體發熱腳冷,或腹痛或頭痛,但胸膈滿悶,時而煩躁,這說明元氣不足,堅硬的食物停滯在中焦,胃中陽氣不能下達,所以腳冷而手不冷。可用五積散加減。頭痛是陽邪上鬱,可用甘草乾薑湯加蔥豉以通陽;腹痛是陰氣下結,可用枳實理中湯加熟附子以通陰。如果曾服用峻利藥,消導過度,導致腹瀉、厥逆、痞滿不除,可用桂枝人參湯。如果曾誤下導致熱邪內陷,更加脹滿,高熱不止,可用小陷胸湯合枳實理中湯。如果因為出汗過多傷血,小便不利,可用枳實理中湯加當歸、芍藥,或真武湯加當歸。
秘訣:陰虛體質的人,傷寒和傷食都難以用藥治療,如果陰虛傷寒又兼有傷食,則是不治之症,所以古人從無治療方法。我常用小建中湯,用肉桂酒製生芍藥以溫中,用厚朴汁製甘草以散滯,再加枳實、桔梗、砂仁以行氣。熱退後,用八味丸去桂枝、附子,減地黃,加沈香、砂仁調理,使其自愈。如果中氣虛弱,又兼有感冒和食滯,則用補中益氣湯,用桂枝酒製黃耆以調補氣血,用砂仁汁製甘草以行氣,用枳實汁製生白朮以消脹滿,溫服微汗即有效。只有氣口脈象浮大,但按壓不通暢,或浮取時略微不通暢,但久按則感覺有力,大便五六天不通,臍下按壓疼痛,這是大腸氣鬱而脈象不通暢,應服用大承氣湯。凡傷寒夾食日久,痰飲阻塞,多次服用承氣湯無效者,可用黃龍湯,其中有人參以助胃氣,以去除宿垢。溫病、熱病、時疫夾食,無論表裡證,病程長短,都應該服用涼膈散加消導藥。傷寒夾食,十之四五,或先傷食後感寒,或先感寒後傷食,或病情稍間歇,就強行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