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緒論卷下 (18)

回本書目錄

傷寒緒論卷下 (18)

1. 傷寒緒論卷下

並宜五苓散,心煩懊憹發黃者加茵陳。身黃腹滿,小便不利者,茵陳蒿湯。

若表證盡除,而引飲小便不利者,此熱在下焦也,豬苓湯,若汗出多不可與豬苓湯,

宜竹葉石膏湯。胸中鬱鬱微煩,懊憹不安,而小便不通者,此熱傷太陰,

肺氣不行,膀胱不化也,梔子豉湯涌吐之。熱病脈洪大,自汗出,舌燥飲水,

小便不利者,白虎加人參湯。若大便乍難乍易,或下清黃臭水,小便黃赤不利者,

此有燥屎也,調胃承氣湯。太陰腹痛自利,小便不利,腹滿脈實者,桂枝大黃湯,

無熱脈沉者,理中湯,不效用五苓散。少陰虛寒腹痛自利,四肢疼重,

小便或利或不利,或欬或喘或嘔,此為有水氣,真武湯。熱傳少陰四逆,或咳或悸,

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此陽邪陷入陰經也,四逆散加茯苓。

厥陰手足厥寒,脈細欲絕,小便不利,當歸四逆湯。凡小便不通,而見頭汗者,

為陽脫,此關格之疾也,不治。

小便難者,雖通而淋瀝赤濇,為陰虛陽湊膀胱受熱也,凡小便不利,

而不至於不通者,勿妄利之,恐引邪入膀胱而變畜血也。汗下後,腹滿小便難者,

理中湯加厚朴茯苓,不應加附子。汗後舌乾微黃黑,而無積胎,心煩動悸不寧,

小便難,炙甘草湯。汗下太過而小便難,至夜煩躁者,當歸補血湯合生脈散。

脈沉自利,四逆畏寒而小便難者,為津液竭而氣化不行也,雖難必無黃赤濇痛,

四逆湯合生脈散。凡小便不利,及濇數而難者,服清利膀胱藥不應,即當清理肺氣,

滋其化源,蓋肺氣窒塞,則小便不行,肺中虛熱,則小便難,若肺氣虛寒,

則小便清利倍常,試觀有肺者有尿,無肺者無尿,此理皎然矣。

許叔微治一人,太陽證因發汗不止,惡風小便濇,足攣急,屈而不伸,脈浮而大,

此證在仲景方中有兩條,大同小異,一則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惡風小便難,

四肢微急,難以屈伸,一則傷寒脈浮,自汗出,心煩微惡寒,腳攣急,

一屬漏風小便難,一屬有汗小便數,病各不同,用藥少差,便有千里之失,

與桂枝加附子湯,三啜而汗止,佐以芍藥甘草湯,足便得伸而愈。

小便自利者,為津液偏滲,有陰陽之不同,大法有四,一為太陽表邪未入於裏,

一為大便鞭而水液旁達,一為膀胱為畜血所傷,不能約制水液,一為下焦虛寒,

津液下脫。太陽病,發熱無汗,頭疼骨節痛,而二便如常者,麻黃湯。

陽明府證微熱,手足汗,小便雖利而必黃赤,承氣湯。凡小腹鞭滿,應小便不利,

今反自利,其人如狂者,此有畜血,以血為陰邪,不能耗水故也,

抵當湯代抵當亦可。少陰病四逆,小便自利,而色白虛寒,四逆湯,

或真武湯去茯倍附子。既吐且利,小便復利,大汗出,下利清穀,裏寒外熱,

白話文:

傷寒緒論卷下 白話翻譯:

如果同時適合服用五苓散,心煩、煩躁、發黃的,可以加茵陳;身體發黃、腹部脹滿、小便不利者,服用茵陳蒿湯。

如果表證已經完全消除,但是仍然小便不利,這是熱在小腸膀胱的緣故,服用豬苓湯;如果出汗很多,就不能服用豬苓湯,應該服用竹葉石膏湯。胸中鬱悶、略微煩躁、不安、小便不通,這是熱邪傷了脾胃,肺氣不通暢,膀胱不能排尿的緣故,服用梔子豉湯促使嘔吐。熱病脈象洪大,自汗出,舌頭乾燥想喝水,小便不利者,服用白虎加人參湯。如果大便時而通暢時而困難,或者排出清黃色臭水,小便黃赤不利,這是大腸燥結的緣故,服用調胃承氣湯。脾胃虛寒腹痛、腹瀉,小便不利、腹部脹滿、脈象實者,服用桂枝大黃湯;沒有熱象,脈象沉弱者,服用理中湯,如果理中湯無效就服用五苓散。少陰虛寒腹痛、腹瀉,四肢沉重疼痛,小便有時通暢有時不通,有時咳嗽、有時喘息、有時嘔吐,這是水氣停滯的緣故,服用真武湯。熱邪傳入少陰,出現四肢厥逆,或咳嗽、或心悸、或小便不利、或腹痛、或腹瀉下墜者,這是陽邪侵入陰經的緣故,服用四逆散加茯苓。

厥陰證候,手足厥冷,脈象細弱將要斷絕,小便不利,服用當歸四逆湯。凡是小便不通,而且出現頭汗的,是陽氣脫失,這是關格之疾,不予治療。

小便困難,雖然能排出來但是尿頻、尿急、尿痛,這是陰虛陽盛,膀胱受熱的緣故。凡是小便不利,但不至於完全不通的,不要輕易使用利尿藥物,以免邪氣侵入膀胱而導致血瘀。汗出後腹部脹滿小便困難者,服用理中湯加厚朴茯苓,不應該加附子。汗出後舌頭乾燥略微發黃發黑,沒有妊娠,心煩、心悸、不安、小便困難,服用炙甘草湯。汗出過多而小便困難,晚上煩躁不安者,服用當歸補血湯合生脈散。脈象沉弱,腹瀉,四肢厥逆畏寒而且小便困難者,是津液耗竭,氣化功能失常的緣故,雖然小便困難,但是一定沒有黃赤色、尿痛,服用四逆湯合生脈散。凡是小便不利,以及尿頻、尿急、尿痛者,服用清利膀胱的藥物無效,就應該調理肺氣,滋養其化源,因為肺氣閉塞,則小便不通,肺中有虛熱,則小便困難;如果肺氣虛寒,則小便清利過多,試想一下,有肺的人有尿,沒有肺的人沒有尿,這個道理是十分明顯的。

許叔微治療一個人,太陽病因為發汗太多,惡風、小便澀痛、足部攣縮不能伸直,脈象浮大,這個證候在仲景的方劑中也有兩種記載,大體相同,略有差異,一種是太陽病發汗過多,汗出不止,惡風、小便困難,四肢輕微拘急,難以屈伸;一種是傷寒脈象浮大,自汗出,心煩、輕微惡寒、腳部攣縮,一個是汗出不止小便困難,一個是有汗小便數,疾病不同,用藥稍有偏差,就會產生巨大的錯誤,給他服用桂枝加附子湯,三次後汗止,輔以芍藥甘草湯,腳就能伸直而痊癒。

小便自利是津液外泄,有陰陽的差別,大法有四種,一種是太陽表邪未入裡,一種是大便乾燥而津液外泄,一種是膀胱被瘀血損傷,不能約束津液,一種是下焦虛寒,津液下脫。太陽病,發熱無汗,頭痛、骨節痛,而大小便如常者,服用麻黃湯。陽明府證,輕微發熱,手足出汗,小便雖然通暢但一定是黃赤色,服用承氣湯。凡是下腹部脹滿,應該小便不利,但是反而小便自利,患者神志如狂,這是瘀血的緣故,血是陰邪,不能耗損津液的緣故,服用抵當湯,也可以用抵當湯的替代方。少陰病四逆,小便自利,而且顏色白,是虛寒的緣故,服用四逆湯,或者真武湯去茯苓加倍附子。既嘔吐又腹瀉,小便又自利,大汗出,下利清穀,是裡寒外熱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