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纘論卷下 (7)

回本書目錄

傷寒纘論卷下 (7)

1. 傷寒纘論卷下

兩經合病,當合用兩經之藥,何獨偏用麻黃耶,此見仲景析義之經,蓋太陽邪在胸,

陽明邪在胃,兩邪相合,必上攻其肺,所以喘胸滿,麻黃杏仁治肺氣喘逆之專藥也,

用之恰當,正所謂內舉不避親也,何偏之有。按太陽與陽明合病,所重全在於表,

故主以葛根麻黃二湯,若太陽與少陽合病,則邪漸迫裏合用小柴胡柴胡桂枝二湯,

若溫病之太陽少陽合病,當用黃苓湯苓加半夏生薑湯,其下陽明少陽合病,

以邪入府,脈來滑數,即用大承氣下之,與二陽併病,太陽證罷不殊也,

設經證未罷,脈不滑數,又當從大柴胡兩解表裏無疑,其太陽與少陽合病本條,

見溫熱病篇中,宜參看。

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其脈不負者順也,負者失也,互相尅賊,名為負也,

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木土之邪交動,則水穀不停而急奔,故下可必也,陽明脈大,少陽脈弦,兩無相負,

乃為順候,然兩經合病陽明之氣衰,則弦獨少見,陽勝而陽明負矣,

下之固是通因通用之法,而土受尅賊之邪,勢必藉大力之藥,

急從下奪乃無解圍之善著,然亦必其脈滑而數,有宿食者,

始為當下無疑設脈不滑數而遲軟,方慮土敗垂亡,當敢下乎,已上合病例。

二陽併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

若太陽病證不罷者,不可下,下之為逆,如此可小發汗,設面色緣緣正赤者,

陽氣怫鬱在表,當解之薰之,若發汗不徹,不足言陽氣怫鬱不得越,當汗不汗,

其人躁煩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氣,

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更發其汗則愈,何以知汗出不徹,以脈濇故知也。

二陽併病太陽證罷,但發潮熱,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難而讝語者,

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

二陽併病二條,皆是太陽與陽明併病,上條證初入陽明,

而太陽仍未罷則宜小汗此條證已入陽明,而太陽亦隨罷,故宜大下也,

按上條太陽初得寒傷營之病,因汗出不徹,故傳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陽明熱熾,

似乎當用下法,以太陽之邪未徹,故下之為逆謂其必成結胸等證也,

如此者可小發汗,然後下之,設面色緣緣正赤者,寒邪深重,陽氣怫鬱在表,

必始先未用麻黃湯,或已用麻黃湯而未得汗,所以重當解之薰之,

又非小汗所能勝矣,若是發汗不徹,不當言陽氣怫鬱不得越也,畢竟當汗不汗,

人躁煩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方是陽氣不得越耳,

短氣者因汗不徹,而邪氣未盡,氣受傷也,脈濇者以寒濕留於肌腠,

而營氣不能條達,血受傷也,汗後短氣脈濇,但當斷之以汗出不徹,

而與桂枝二越婢一湯,小發其汗則愈。

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

白話文:

傷寒纘論卷下白話文翻譯:

兩種經絡同時生病,應該同時使用治療這兩種經絡的藥物,為什麼單獨只用麻黃呢?這是因為仲景分析病理的精髓所在。太陽經邪氣在胸,陽明經邪氣在胃,兩種邪氣結合,必然上攻肺部,所以出現喘息、胸悶等症狀。麻黃、杏仁是治療肺氣喘逆的專門藥物,使用它們恰到好處,就像自己人內部提拔一樣,哪裡有什麼偏頗呢?

太陽經與陽明經同時生病,病情嚴重程度主要在於表證,所以主要用葛根麻黃湯。如果太陽經與少陽經同時生病,邪氣逐漸深入裡層,則合用小柴胡湯、柴胡桂枝湯。如果是溫病導致的太陽經少陽經同時生病,應該用黃芩湯加半夏生薑湯。如果陽明經少陽經同時生病,邪氣入侵府臟,脈象滑數,就應該用大承氣湯瀉下。這與兩種陽經同時生病,太陽經證候消失的情況是一樣的。

如果經絡證候尚未消失,脈象不滑數,則應該服用大柴胡湯,以同時解表裡之邪,毫無疑問。關於太陽經與少陽經同時生病這一條,在溫熱病篇中有記載,可以參考。

陽明經少陽經同時生病,必然腹瀉,脈象順利者是正常的,脈象逆亂者則是不正常的,互相克制、侵犯,稱為逆亂。脈象滑數者,有宿食,應該瀉下,宜用大承氣湯。

木、土之邪氣交錯活動,則水谷不能正常運行而急促下行,所以腹瀉是必然的。陽明經脈象洪大,少陽經脈象弦細,兩者沒有互相逆亂,就是正常的脈象。但是,兩種經絡同時生病時,陽明經的氣衰弱,則弦脈較少出現,陽氣盛則陽明經逆亂。瀉下確實是通行因通用的方法,但是,土受到克制侵犯的邪氣,勢必需要強力藥物,迅速從瀉下奪邪,才能解除危機,這是有效的治療方法。然而,也必須是脈象滑數,有宿食者,才適合瀉下,毫無疑問。如果脈象不滑數而遲緩軟弱,就要擔心脾胃敗壞將亡,還敢瀉下嗎?以上是合病的例子。

兩種陽經同時生病,太陽經初期得病,發汗後汗出不透,於是轉移到陽明經,繼而微汗出,不惡寒。如果太陽經的病證未消退,就不能瀉下,瀉下是逆治,這樣可以稍微發汗。如果面色紅潤鮮明,陽氣鬱結在表,應該解表發散。如果發汗不透,不足以說明陽氣鬱結不得疏泄,應該發汗而不發汗。病人煩躁不安,不知道疼痛的位置,一會兒在腹部,一會兒在四肢,按壓也找不到,病人氣短,只是因為坐著發汗不透,所以如此。再次發汗就能痊癒。怎麼知道汗出不透呢?從脈象緊澀就能知道。

兩種陽經同時生病,太陽經證候消失,只是發潮熱,手足心發熱,汗出,大便困難,說話不清,瀉下就能痊癒,宜用大承氣湯。

兩種陽經同時生病的兩條論述,都是太陽經與陽明經同時生病。上一條是病邪初入陽明經,而太陽經的病證還沒消退,所以宜稍微發汗;這一條是病邪已入陽明經,而太陽經的病證也隨之消退,所以宜大力瀉下。

上一條論述太陽經初期感受寒邪損傷營氣,因為汗出不透,所以傳到陽明經,繼而微汗出,不惡寒。陽明經熱盛,似乎應該用瀉下之法,但因為太陽經的邪氣未盡,所以瀉下是逆治,會導致形成結胸等證候。這種情況可以稍微發汗,然後再瀉下。如果面色紅潤鮮明,寒邪深重,陽氣鬱結在表,必定是先前沒有用麻黃湯,或者已經用麻黃湯而沒有發汗,所以再次應該解表發散。這不是稍微發汗所能解決的。如果發汗不透,不應該說陽氣鬱結不得疏泄。畢竟應該發汗而不發汗,病人煩躁不安,不知道疼痛的位置,一會兒在腹部,一會兒在四肢,按壓也找不到,才是陽氣不得疏泄。氣短是因為汗出不透,邪氣未盡,氣受傷;脈象緊澀是因為寒濕停留在肌膚,營氣不能通達,血受傷。汗出後氣短、脈象緊澀,應該判斷為汗出不透,而用桂枝二越婢湯一劑,稍微發汗就能痊癒。

太陽病服用桂枝湯,醫生卻用瀉下之法,腹瀉不止,脈象急促,這是表證未解。喘息而汗出,……(原文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