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緒論卷下 (11)

回本書目錄

傷寒緒論卷下 (11)

1. 傷寒緒論卷下

雖然未可概為死證,而委之不救也,喻嘉言曾舉黃連湯,余嘗用連理湯治之,

亦有能食自利,腹脹急者,用備急丸,有腹痛引脇下不可按者,

用附子瀉心湯,有素有痞積,痛引陰筋者,用四逆湯加萸桂等,往往獲效,

貴在臨證活法耳。

陽邪傳入太陰則腹滿,凡人胃氣調和,則營氣中焦上蒸於肺,脾氣不運,

則營氣不能上蒸,或從鬱火而滯於左脇,或協痰濕而凝於右脇,

或隨糟粕而滯於小腹,故脾氣衰憊之人,腹脇常鞭滿也,

凡腹脹滿而漫腫虛大者,屬氣滯腫鞭光亮者,為水結,少腹濡腫而痛,

有青紫筋膜絆於腹皮者,為瘀積也。腹滿不減,按之痛者為實,承氣湯下之。

腹滿時減,按之不痛為虛,理中湯溫之。

病人自言腹滿,他人按之不滿,此屬陰證,切不可攻,攻之必死,四逆湯溫之。

氣口脈微弦,法當腹滿,不滿必便難,兩胠疼痛,此為虛寒從下上也,當溫之,

金匱大建中湯。陽明病,發熱腹滿微喘,口燥不大便,或讝語者,

大柴胡湯。少陰病咽乾腹滿,六七日不大便,或下利純清水,陽陽熱亢極,急下之,

大承氣湯。病腹滿,發熱下餘日,脈浮數,飲食如故,此風熱內陷也,厚朴七物湯。

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脇逆滿嘔吐,附子粳米湯。汗後腹滿當溫之,

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吐後腹滿宜下之,調胃承氣湯。下後腹滿宜吐之,

梔子厚朴湯。腹滿身重,面垢遺尿,白虎湯。大抵陽熱為邪,則腹滿而咽乾,

陰寒為邪,則腹滿而吐利食不下,若曾經汗吐下後腹滿者,治各不同也。

胸痛屬表邪內陷,脇痛屬半表半裏證,若腹痛則純屬於裏,

但有傳經直中之殊,蓋陽邪傳裏,與正氣相搏而痛,其痛不常而滿腹攻攪,

此猶帶表邪,當以小建中和之,因誤下陽邪陷入太陰而痛,虛則桂枝加芍藥,

實則桂枝加大黃。陰寒在內而痛者,則痛臍下注少腹,綿綿無休止時,欲作利也,

當以四逆輩溫之。有燥屎宿食而痛者,則煩躁不大便,腹滿鞭痛是也,

當以三承氣攻之。下之太過而痛者,則時劇時輕,卻喜溫按,

當用理中金匱大建中溫補之。少陰病腹痛四逆,或欬或悸,或小便不利,

或泄利下重四逆散清解之。胃中寒熱不和,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和之。

中脘痛者,屬太陰當臍痛者,屬少陰,少腹痛者,屬厥陰。經曰:諸痛為實,

下之則痛隨利減,此言陽邪傳裏而痛也,又腹為陰,寒邪入內,必先腹痛下利,

此言陰寒內結而痛也。凡腹痛喜得溫按,而痛無休息者,為直中陰寒,

若時痛時止而喜按揉者,為傳經壞證,皆宜溫之,痛不可近而鞭滿者,為實結,

痛不可近而濡軟者,為畜血,皆當下之,此陰陽虛實血氣之大端也。

小腹滿痛,皆為裏證與胸脇滿之屬氣不同,太陽風傷衛不解,渴而小便不利,

白話文:

雖然不能完全斷定是死症,但如果放任不管不治療,也是會致命的。比如,黃連湯,我以前也用連理湯治療過類似的病症,都有效。

如果病人能吃東西,但自己腹瀉,肚子脹痛得很厲害,就用備急丸;如果腹痛牽扯到脅下,按壓不能忍受,就用附子瀉心湯;如果本來就有痞積,疼痛牽扯到陰部,就用四逆湯加吳茱萸、桂枝等藥,常常能收到很好的療效。關鍵在於臨證時的靈活運用。

陽邪入侵太陰經則會導致腹部脹滿。一般人胃氣調和,則營氣從中焦上蒸到肺部;脾氣運化失常,則營氣就不能上蒸,或者因為鬱火停滯在左脅,或者夾雜痰濕凝滯在右脅,或者隨著糟粕停滯在下腹部。所以脾氣虛弱的人,常常腹脅脹滿。

腹部脹滿,而且腫脹鬆軟,膨大明顯的,屬於氣滯腫脹;光亮者,為水腫;少腹腫脹疼痛,腹部皮膚上有青紫色的筋膜,是瘀積。腹部脹滿不減,按壓疼痛是實證,用承氣湯瀉下;腹部脹滿時輕時重,按壓不痛是虛證,用理中湯溫補。

病人自稱腹部脹滿,但他人按壓卻不覺得滿,這是陰證,絕對不能攻下,攻下必死,要用四逆湯溫補。

如果脈象是氣弱而弦細,按理來說應該腹部脹滿,但如果腹部不滿,則必定大便困難,兩脅疼痛,這是虛寒從下往上侵犯,應該溫補,用金匱大建中湯。陽明病,發熱腹部脹滿,呼吸略微急促,口乾舌燥,不大便,或者神志不清,用大柴胡湯。少陰病,咽喉乾燥,腹部脹滿,六七天不大便,或者瀉下清稀水樣便,這是陽熱亢盛到極點,應該緊急瀉下,用大承氣湯。腹部脹滿,發熱幾天,脈象浮數,飲食如常,這是風熱內陷,用厚朴七物湯。

腹部寒氣作痛,像雷聲一樣,胸脅脹滿,嘔吐,用附子粳米湯。汗出後腹部脹滿,應該溫補,用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嘔吐後腹部脹滿,應該瀉下,用調胃承氣湯。瀉下後腹部脹滿,應該催吐,用梔子厚朴湯。腹部脹滿,身體沉重,面容憔悴,遺尿,用白虎湯。總的來說,陽熱為邪,則腹部脹滿而咽喉乾燥;陰寒為邪,則腹部脹滿而嘔吐洩瀉,飲食不下。如果曾經經過汗、吐、下法治療後腹部仍然脹滿,治療方法又有所不同。

胸痛屬於表邪內陷,脅痛屬於半表半裡證,如果腹痛則純屬裡證,只是傳經路線不同。陽邪傳入裡證,與正氣相搏而疼痛,疼痛不固定,腹部脹滿翻滾,這還帶有表邪的性質,應該用小建中湯調和。如果因為誤用瀉下法,陽邪陷入太陰經而疼痛,虛證用桂枝加芍藥湯,實證用桂枝加大黃湯。陰寒在裡而疼痛,則疼痛從臍下到少腹,綿綿不絕,想瀉下,應該用四逆湯類溫補。如果因燥屎宿食而疼痛,則煩躁不安,不大便,腹部脹滿疼痛,應該用大承氣湯瀉下。瀉下過度而疼痛,則時輕時重,喜歡溫熱按壓,應該用理中湯、金匱大建中湯溫補。少陰病,腹部疼痛,四肢厥逆,或者咳嗽,或者心悸,或者小便不利,或者瀉下裡急後重,用四逆散清解。胃中寒熱不調,腹部疼痛想嘔吐,用黃連湯調和。

中脘疼痛,屬於太陰經;臍周疼痛,屬於少陰經;少腹疼痛,屬於厥陰經。經書上說:諸痛屬實,瀉下則痛隨瀉下而減輕,這是說陽邪傳入裡證而疼痛;又說:腹部屬陰,寒邪入內,必定先腹痛後洩瀉,這是說陰寒內結而疼痛。凡是腹痛喜溫熱按壓,而疼痛沒有間歇的,是直中陰寒;如果是時痛時止,喜按揉的,是傳經的病證,都應該溫補;疼痛不能靠近,腹部脹滿的,是實證;疼痛不能靠近,腹部腫脹鬆軟的,是瘀血,都應該瀉下,這就是陰陽虛實,血氣盛衰的大原則。

小腹脹滿疼痛,都是裡證,與胸脅脹滿屬於氣滯不同。太陽經風邪侵犯,衛氣不固,口渴,小便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