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纘論卷上 (29)

回本書目錄

傷寒纘論卷上 (29)

1. 傷寒纘論卷上

屢以用圓藥為戒,惟治脾約之麻仁丸一條,因其人平素津枯腸結,故雖邪在太陽,

即用丸之緩下潤其腸,使外邪不因峻攻而內陷,若俟陽明府實而下,

恐無救於津液也。

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饑不能食但頭汗出者,

梔子豉湯主之。

此濕熱上攻之證,下之而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則外邪原不甚重,

若其人頭出汗者,亦是胸中鬱熱上蒸所致,宜因其高而揚之,用梔子豉湯以撤其熱,

則陽得以下通於陰,而周身濈然汗出解矣。

趺陽脈浮而濇,浮則胃氣強,濇則小便數,浮濇相搏,大便則難,其脾為約,

麻仁丸主之。

成註謂胃強脾弱,脾不為胃行其津液,大謬若果脾弱,即當補矣,

何為麻仁丸中反加大黃厚朴枳實乎,仲景言胃強,原未言脾弱,況其所謂胃強,

正是因脾之強而強,蓋約者省約也,脾氣過強,將三五日胃中所受之穀,

省約為一二彈丸而出,全是脾土過燥,至令胃中之津液,日漸乾枯,

所以大便為難也,設脾氣弱,即當便泄矣,豈有反難之理乎,

相傳謂脾約不能約束胃中之水,何以反能約束胃中之穀耶,在陽明例中,

凡宜攻下者,惟恐邪未入胃,大便弗鞕,又恐初鞕後溏,

不可妄攻,若欲攻之,先與小承氣湯,試其轉失氣者,方可攻,皆是慮夫脾氣之弱,

故爾躊躕也,若夫脾約一證,在太陽已當下矣,更何待陽明耶。

脈浮而芤,浮為陽,芤為陰浮芤相搏,胃氣生熱,其陽則絕。

此言脾約當下不下,則浮濇轉為浮芤,津液竭而難下矣,其陽則絕,即陽絕於裏,

亡津液之互辭。趙以德云:胃中陽熱亢甚,脾無陰氣以和之,孤陽無偶,

不至燔灼竭絕不止耳。已上太陽陽明府證。

陽明病潮熱,大便微鞕者,可與大承氣湯,不鞕者,不可與之,

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失氣者,

此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轉失氣者,此但初頭鞕,後必溏,不可攻之,

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與水則噦,其後發熱者,

必大便復鞕而少也,以小承氣湯和之,不轉失氣者,慎不可攻也。

腹中之氣,得攻藥不為轉動,則屬虛寒,所以誤攻而證變脹滿,不能食及噦也,

攻後重復發熱,大便因可得鞕但為時未久,必不多耳,仍用小承氣湯和之,

若腹中氣仍不轉,則不但大承氣大差,即小承氣亦小差矣。

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

可攻裏也,手足濈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氣湯主之,

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

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泄下。

仲景既言脈遲尚未可攻,而此證首言脈遲復言可攻者,何也,

白話文:

屢次告誡大家要謹慎使用峻猛的藥物,只有治療脾胃功能失調的麻仁丸例外。這是因為病人平素津液枯竭,腸道乾燥阻塞,所以即使邪氣在太陽經,也用麻仁丸緩慢地瀉下潤滑腸道,避免因為猛烈攻邪而導致邪氣內陷。如果等到陽明經實熱才瀉下,恐怕就來不及滋潤津液了。

陽明病瀉下之後,體表仍然發熱,手足溫暖,沒有胸部滿悶,心裡煩躁飢餓卻吃不下東西,只有頭部出汗的,用梔子豉湯治療。

這是濕熱上攻的證候,瀉下之後體表仍熱,手足溫暖,沒有胸部滿悶,說明外邪並不太重。如果患者頭部出汗,也是胸中鬱熱上蒸所致,應該順著它向上的趨勢將其疏散,用梔子豉湯來消除熱邪,那麼陽氣就能向下通達陰氣,周身微微出汗而痊癒。

趺陽脈浮而緊,浮脈代表胃氣強盛,緊脈代表小便頻數,浮緊脈同時出現,大便則困難,這是脾氣鬱結的表現,用麻仁丸治療。

以前的註解認為胃強脾弱,脾不能為胃運行津液,這是錯誤的。如果脾真的虛弱,就應該補益,為什麼麻仁丸中反而要加大黃、厚朴、枳實呢?張仲景說胃強,並沒有說脾弱,況且他所說的胃強,正是因為脾氣過盛而導致的。所謂的「約」,就是約束的意思,脾氣過強,將三五天內胃中所受納的食物,約束成一兩粒丸子大小排出,完全是脾土過於乾燥,導致胃中津液日漸枯竭,所以大便困難。如果脾氣虛弱,大便就該稀溏,怎麼反而會困難呢?

相傳說脾約不能約束胃中的水分,為什麼反而能約束胃中的食物呢?在陽明經的病症中,凡是應該攻下的,都擔心邪氣還沒有進入胃中,大便尚未通暢,又擔心剛通暢後就變稀,不可亂用攻下藥。如果想攻下,先用小承氣湯試探一下,看看是否能使氣機通暢,然後才能攻下。這些都是考慮到脾氣虛弱,所以才猶豫不決。而脾約這一證候,在太陽經階段就應該瀉下,還等到陽明經做什麼呢?

脈象浮而虛,浮脈代表陽氣,虛脈代表陰氣,浮虛脈同時出現,胃氣生熱,陽氣就會衰竭。

這說明脾約應該瀉下,如果不瀉下,浮緊脈就會轉化為浮虛脈,津液耗竭就難以瀉下了,陽氣就會衰竭,也就是陽氣在內部衰竭,津液耗竭的互相應證的說法。趙以德說:胃中陽熱亢盛,脾臟沒有陰氣來調和它,孤陽無依,就會導致燔灼耗竭不止。以上是太陽、陽明經的病證。

陽明病有潮熱,大便略微通暢的,可以用大承氣湯。大便不通的,就不能用。如果大便不通六七天,恐怕有燥結的糞便,想知道的方法是,少量服用小承氣湯,湯藥進入腹部,氣機通暢的,說明有燥結的糞便,就可以攻下。如果氣機不通暢,說明只是最初通暢,以後必然會溏瀉,就不能攻下,攻下必然會脹滿不能飲食。想喝水卻喝了就嘔吐,以後發熱,必然是大便再次通暢但量少,用小承氣湯調和,氣機不通暢的,就絕對不能攻下了。

腹部之氣,遇到攻下藥沒有轉動,就屬於虛寒,所以誤用攻下藥而導致病證變化為脹滿、不能飲食以及嘔吐。攻下後再次發熱,大便可以通暢,但時間不長,量也不多,仍然用小承氣湯調和。如果腹部之氣仍然沒有轉動,那麼不僅大承氣湯效果不好,就是小承氣湯效果也不好了。

陽明病脈象遲緩,雖然汗出但不惡寒,身體必然沉重,氣短,腹部滿悶而喘息,有潮熱,體表想解表,可以攻裡。手足微微出汗,這是大便已經通暢了,用大承氣湯治療。如果汗多,稍微發熱惡寒,體表邪氣還沒有解,熱象不屬潮熱,還不能用承氣湯。如果腹部非常脹滿不通,可以用小承氣湯稍微調和胃氣,不要讓它大量瀉下。

張仲景既然說脈象遲緩還不能攻下,而這個證候首先說脈象遲緩又說可以攻下,這是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