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纘論卷上 (28)

回本書目錄

傷寒纘論卷上 (28)

1. 傷寒纘論卷上

則邪氣未盡,真氣先脫,故死,利止則邪氣去,而正氣猶存,故愈也。

脈浮而大,心下反鞕有熱屬藏者攻之,不令發汗。

傷寒以脈浮為表證,胸滿為陽邪,此脈浮為熱氣內蒸達表,必五六日後脈反浮大,

要非初病表證脈浮之比,心下鞕為燥結逆攻,必先腹脹,

而後變心下鞕,亦非初病陽邪上結之比,故仲景特申之曰:有熱屬藏,

言內有實熱燥屎逆攻脾藏也,且戒之曰不令發汗,急當攻之,此所謂憑證不憑脈也。

屬府者,不令溲數,溲數則大便鞕,汗多則熱愈,汗少則便難,

脈遲尚未可攻。

邪入陽明之府,必自汗小便多,以其實熱內結,津液傍滲也,是以仲景有陽明病,

汗多禁利小便之戒,此熱邪雖入陽明,而未作裏實,猶宜和解,如小柴胡熱服,

亦能出汗,汗多則邪從汗解而熱愈,汗少則邪熱內結而便難,若脈遲為熱尚少,

結未定鞕,須俟脈數結定,然後攻之。二條舊在脈法篇中,今歸此。

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胃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本太陽中風,誤用麻黃發汗,汗出過多,反傷胃中津液,所以不解,熱邪乘虛內入,

而為裏熱之證也,蒸蒸者,熱勢自內騰達於外也,惟熱在胃,故用承氣以調其胃,

胃調則病渙然除矣。

傷寒吐後腹脹滿者,與調胃承氣湯。

吐後腹滿,則邪不在胸,其為裏實可知,但腹滿而不痛,終屬表邪入裏,

未實故不宜峻下,少與調胃承氣和之可也。

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調胃承氣湯。

胃氣及津液,既不由吐下而傷,則心煩明係胃中熱熾,故可與調胃承氣,

以安胃而全津液也可與者,欲人臨病裁酌,不可竟行攻擊也。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心下溫溫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滿鬱鬱微煩,

先此時自極吐下者,與調胃承氣湯,若不爾者不可與,但欲嘔,

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證而嘔,故知極吐下也。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心下溫溫欲吐而不吐,其人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滿,

鬱鬱微煩者,此有二辨,若曾經大吐大下,是胃氣受傷,

邪乘虛入故用調胃承氣之法,若未極吐下,但欲嘔不嘔,胸中痛微塘者,

是痛非吐所傷,溏非攻所致,調胃之法,不可用矣,豈但調胃不可用,

即柴胡亦不可用矣,以邪尚在太陽高位,徒治陽明少陽,而邪不服耳,解太陽之邪,

仲景言之已悉,故此但示其意也,若此人欲嘔,則是為吐下所傷而致,

又不在太陽矣。

傷寒十三日不解,過經讝語者,以有熱也當以湯下之,若小便利者,

大便當鞕,而反下利,脈調和者,知醫以圓藥下之,非其治也,

若自下利者,脈當微厥,今反和者,此為內實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此條原無表證,雖圓藥誤下,其脈仍和,即為內實也,按仲景下法,

白話文:

若邪氣尚未完全排出,而正氣卻先衰竭,就會導致死亡;但如果腹瀉停止了,邪氣也就消退,正氣得以保存,就能痊癒。

脈象浮大,心下痞滿伴有熱感,且熱邪屬於內臟的,就要積極治療,不要發汗。

傷寒病脈象浮大是表證,胸滿是陽邪,這種脈象浮大是熱氣內蒸而達於表,必定是五六日後脈象才會反浮大,這與初病的表證脈象浮大不同。心下痞滿是燥結逆亂攻邪,必然先腹脹,然後才變成心下痞滿,這也與初病陽邪上結不同,所以仲景特別強調:「有熱屬藏」,意思是內有實熱燥屎逆亂攻伐脾臟。並且告誡說不能發汗,應該立即攻邪,這就是所謂的憑證不憑脈。

屬於府臟的病症,不要讓患者小便過多,小便過多就會大便乾燥;汗多則熱退,汗少則大便秘結,脈象遲緩尚不能攻邪。

邪氣侵入陽明經的府臟,必然會出現汗少小便多的症狀,這是因為實熱內結,津液外滲的緣故。所以仲景有陽明病汗多禁利小便的戒律。這種熱邪雖然進入陽明經,但還沒有形成裏實,還應該採用和解的方法,例如服用小柴胡湯,也能夠發汗;汗多則邪氣隨汗液排出而熱退,汗少則邪熱內結而大便秘結。如果脈象遲緩,說明熱邪還較少,結證尚未固定,必須等到脈象轉數,結證確定後,才能攻邪。以上兩條原在脈法篇中,現在歸入此篇。

太陽病三日,發汗後仍持續蒸蒸發熱的,屬胃病,用調胃承氣湯治療。

本為太陽中風,誤用麻黃發汗,汗出過多,反而損傷了胃中津液,所以疾病不能痊癒,熱邪乘虛而入,形成裏熱證候。蒸蒸發熱,是熱邪從內部向上蒸騰到體表。因為熱邪在胃,所以用承氣湯來調和胃氣,胃氣調和,疾病自然會消除。

傷寒病嘔吐後腹脹滿的,用調胃承氣湯。

嘔吐後腹脹滿,說明邪氣不在胸部,而是裏實,但腹脹而不痛,終究屬於表邪入裏,尚未形成實證,所以不宜峻下,少量服用調胃承氣湯即可。

陽明病,不吐不瀉,心煩的,可用調胃承氣湯。

胃氣和津液,沒有因為嘔吐瀉痢而受損,那麼心煩就是胃中熱盛引起的,所以可以用調胃承氣湯來安和胃氣,保護津液。以上這些情況可用調胃承氣湯,只是要醫生根據病情靈活處理,不能一概而論。

太陽病,病程超過十餘日,心下溫溫欲吐但胸痛,大便稀溏,腹部微脹,鬱鬱寡歡,如果之前已經大量嘔吐瀉痢,就用調胃承氣湯;否則不可使用。只是想嘔吐,胸痛微溏,這不是小柴胡湯證的嘔吐,所以知道是已經大量嘔吐瀉痢。

太陽病超過十餘日,心下溫溫欲吐但不吐,患者胸痛,大便稀溏,腹部微脹,鬱鬱寡歡,這有兩種情況:如果曾經大量嘔吐瀉痢,是胃氣受損,邪氣乘虛而入,所以用調胃承氣湯;如果沒有大量嘔吐瀉痢,只是想吐而不吐,胸痛微溏,那麼疼痛不是嘔吐瀉痢造成的,溏瀉也不是攻下造成的,調胃承氣湯就不能用了,不僅調胃承氣湯不能用,小柴胡湯也不能用,因為邪氣還在太陽經的高位,只治療陽明、少陽,邪氣不會屈服。解除太陽經的邪氣,仲景已經詳細說明了,這裡只是提示其用意。如果這個人想嘔吐,那是因為嘔吐瀉痢造成的,已經不在太陽經了。

傷寒病十三日不愈,胡言亂語的,是因為有熱,應該用湯劑攻下。如果小便通利,大便應該乾燥,但反而下痢,脈象調和,知道是醫生用丸藥攻下,這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如果自行下痢,脈象應該微弱,但現在脈象調和,這是內實,用調胃承氣湯治療。

這條原文沒有提到表證,即使丸藥誤用攻下,脈象仍然調和,就是內實。根據仲景的攻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