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纘論卷上 (45)
傷寒纘論卷上 (45)
1. 傷寒纘論卷上
少陰病,下利,若利自止,惡寒而踡臥,手足溫者可治。
惡寒踡臥,證本虛寒,利止手足溫,則陽氣漸復,其陰寒亦易散,
故可用溫以助其陽之復也。
少陰病脈緊,至七八日自下利,脈暴微手足反溫,脈緊反去者,
為欲解也雖煩下利必自愈。
少陰病脈本緊,至七八日自利,則陰寒得以下走,故脈反和而手足溫煖,
陽氣將復也,雖煩而利必自愈。三條互見,此則邪解陽回,可勿藥自愈之證,
即緊去人安之互辭也。
少陰中風,脈陽微陰浮者為欲愈。
風邪傳入少陰,仍見陽浮陰弱之脈,則其勢方熾,必陽脈反微,陰脈反浮,
乃為欲愈,蓋陽微則外邪不復內入,陰浮則內邪盡從外出,故欲愈也。
少陰負跌陽者,為順也。
少陰,水也趺陽土也諸病惡土剋水,而傷寒少陰見證,惟恐土不能制水,
其水反得以泛溢,則嘔吐下利,無所不至,究令中州土敗,而真陽外越,
神丹莫救矣,此脈法中消息病情之奧旨也。已上少陰回陽證。
少陰病,欲解時,從子至寅上。
各經皆解於所主之時,而少陰獨解於陽生之時,陽進則陰退,陽長則陰消,
正所謂陰得陽則解也,即是推之,而少陰所重在真陽,可不識乎。
上條少陰經自解候。
少陰病,脈細沉數,病為在裏不可發汗。
沉細中加之以數,正邪熱入裏之徵邪熱入裏,即不可發汗,發汗則動其經,
而有奪血亡陽之變,故示戒也。
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
四逆散主之。
四肢為諸陽之本,陽邪傳至少陰,陷入於裏,而不能交通陽分,乃至四逆下利,
其中土之陽氣亦傷,所以亟用柴胡升陷內之陽邪,枳實破內滯之結熱,
甘草助脾胃之陽運,芍藥收失位之陰津,允為和解少陰,陰陽否隔之定法,
慎不可以其陽熱內結,而用下法也,蓋傷寒以陽為主,四逆有陰進之象,
若復用苦寒攻之,則陽益虧,所以有諸四逆者,不可下之之戒。
咳者加五味子乾薑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
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析,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
去滓以散三方寸七內湯中,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此證雖屬少陰,而實脾胃不和,故爾清陽之氣不通於四末是用四逆散清理脾胃,
而散陰分之熱滯,乃正治也,至於腹中痛者加附子,
於此不能無疑蓋陽邪內陷之腹痛,只宜小建中和之,而此竟用附子者,
以其證雖屬陽邪,必其人內有沉寒結滯不散,更兼形體素豐可受陽藥,
方可加熱藥於清理脾胃劑中,仍是用和之法,而非溫經助陽之義,
觀下文即云泄利下重者加薤白,則知熱滯雖得下利,究竟不能速通,
所以急行滌垢為務,即咳加五味子乾薑,總是從治之法,
白話文:
少陰病,腹瀉,如果腹瀉自行停止,感到惡寒蜷縮臥床,手腳溫暖的,是可以治療的。
惡寒蜷縮臥床,是本體虛寒的證候,腹瀉停止手腳溫暖,則陽氣漸漸恢復,陰寒也容易消散,
所以可以用溫性的藥物來幫助陽氣的恢復。
少陰病脈象緊,到七八天自己腹瀉,脈搏突然微弱手腳反而溫暖,脈象緊的情況消失,
這是要痊癒的徵兆,即使腹瀉煩躁,也會自行痊癒。
少陰病脈象本來就緊,到七八天自己腹瀉,則陰寒可以向下運行,所以脈象反而平和手腳溫暖,
陽氣將要恢復,即使煩躁腹瀉也會自行痊癒。以上三種情況互相印證,這是邪氣解除,陽氣回歸,可以不用藥物自行痊癒的證候,
也就是脈象由緊變緩,人體舒適的互相呼應。
少陰中風,脈象陽氣微弱陰氣浮現,這是將要痊癒的徵兆。
風邪侵入少陰,仍然見到陽氣浮現陰氣虛弱的脈象,則病情正盛,必定是陽脈反而微弱,陰脈反而浮現,
才是將要痊癒的徵兆,因為陽氣微弱,則外邪不再內侵,陰氣浮現,則內邪都從外排出,所以將要痊癒。
少陰病兼見趺陽脈的病症,是順利的徵兆。
少陰屬水,趺陽屬土,各種疾病都怕土剋水,而傷寒少陰的症狀,唯恐土不能制水,
如果水反而泛濫,則嘔吐腹瀉,無所不及,最終導致脾胃受損,真陽外泄,
神仙也救不了了,這是脈象中反映病情深奧之處。以上是少陰回陽的證候。
少陰病,將要痊癒的時候,在子時到寅時之間。
各經都在其所屬的時間痊癒,而少陰卻在陽氣開始升發的時候痊癒,陽氣進則陰氣退,陽氣長則陰氣消,
正所謂陰氣得陽氣則痊癒,以此推論,少陰病重點在於真陽,難道不明白嗎?
以上是少陰經自行痊癒的徵兆。
少陰病,脈象細弱沉緩而數,病情在裡頭,不可發汗。
脈象沉細而且數,是邪熱內陷的徵兆,邪熱入裡,就不可發汗,發汗會傷及經絡,
而導致失血亡陽的變化,所以要告誡大家。
少陰病,四肢厥逆,患者可能咳嗽或心悸,或者小便不利,或者腹部疼痛,或者腹瀉下墜,
用四逆散主治。
四肢是諸陽之本,陽邪傳入少陰,陷入裡頭,而不能與陽氣相通,以至於四肢厥逆腹瀉,
其中土的陽氣也受損,所以要迅速使用柴胡升舉陷下的陽邪,枳實破除內部阻塞的熱邪,
甘草幫助脾胃陽氣的運行,芍藥收斂散失的陰津,確實是調和少陰,陰陽隔絕的治療方法,
不可以因為陽熱內結,而使用瀉下方法,因為傷寒以陽氣為主,四逆有陰氣侵入的象徵,
如果再用苦寒的藥物攻邪,則陽氣更加虧虛,所以有以上四逆症狀的,不可以瀉下的告誡。
咳嗽的加五味子、乾薑各五分,同時主治腹瀉;心悸的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的加茯苓五分;
腹部疼痛的加附子一枚,炮製後使其破裂;腹瀉下墜的,先用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到三升,
去渣加入散劑三方寸七內湯中,煮到一升半,分溫熱服二次。
這個證候雖然屬於少陰,但是實際上是脾胃不和,所以清陽之氣不能通達四肢,所以用四逆散清理脾胃,
而散去陰分的熱邪,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至於腹部疼痛的加附子,
在此不能沒有疑問,因為陽邪內陷引起的腹痛,只應該用小建中湯溫和治療,而這裡卻用附子,
是因為雖然證候屬於陽邪,但是患者體內一定有沉寒結滯不散,而且體形豐滿可以承受溫陽藥物,
才能在清理脾胃的藥方中加入溫熱藥物,仍然是用調和的方法,而不是溫經助陽的意思,
看下面的文字就說腹瀉下墜的加薤白,就知道熱邪雖然可以通過腹瀉排出,但終究不能迅速通暢,
所以急於清除邪熱為務,至於咳嗽加五味子乾薑,都是從屬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