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緒論卷下 (57)

回本書目錄

傷寒緒論卷下 (57)

1. 傷寒緒論卷下

水銀、黑錫(去滓稱與水銀結成砂子)、硫黃(研)、硃砂(水飛細各一兩)

右用黑錫,入鐵銚內溶化,下水銀,將柳木搥攪,次下硃砂,攪令不見星子,

放下少時,方入硫黃末,急攪成汁和勻如有D1起,以醋灑之,候冷取出研細,

糯米糊丸菉豆大,每服三十丸,鹽湯棗湯或參湯下,或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

服後得睡莫驚覺。腎氣不歸,遊散於上,則上盛下虛,故用水銀黑錫以鎮固之,

然二藥非藉硫黃之力,則滯而不行,倘砂結不透,服之即頭中未免疼痛,

以其陰降太速,虛陽猱動不安耳,用硃砂者,正以交通心氣也。古人每以三丹和服,

名曰三和,蓋黑錫專溫腎肝,來復兼理脾肺,養正收攝心腎,

總欲使三焦真火各歸其部耳。

服桂枝湯不解,刺風池風府。

(風池二穴足少陽陽維之會在項後髮際陷中風府一穴督脈陽維之會在項後入髮際一寸

大筋宛中禁不可灸)

熱入血室,刺期門。

(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肝之募也在第二肋端上直兩乳舉臂取之)

太陽病頭痛發熱,若欲作再經者,鍼足陽明。

(衝陽穴也足陽明脈之過為原在足跗上五寸骨間動脈)

少陰病下利,脈微濇,嘔而汗出,數更衣反少者,灸百會。

(督脈陽維之會在前頂後一寸五分頂中央旋毛中陷可容指)

少陰病踡臥四逆,脈微欲絕,陰毒唇面爪甲青,灸關元氣海。

(關元足三陰任脈之會小腸募也在臍下三寸氣海任脈氣所發在臍下一寸五分)

厥陰病六七日,脈微手足厥冷煩躁灸厥陰。

(曲骨穴也任脈足厥陰之會在橫骨上中極下二寸毛際陷中動脈應手)

白話文:

傷寒緒論卷下

配方:水銀、黑錫(去除雜質,與水銀一起研磨成砂)、硫黃(研磨)、硃砂(水飛研磨至細膩,各一兩)。

製法:將黑錫放入鐵銚中熔化,加入水銀,用柳木槌攪拌均勻。然後加入硃砂,繼續攪拌至硃砂顆粒消失不見。稍待片刻,再加入研磨好的硫黃粉末,迅速攪拌成均勻的膏狀物。如果出現起泡現象,用醋噴灑。待其冷卻後取出,研磨成細粉。

用法:用糯米糊做成綠豆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十丸,用鹽湯、棗湯或參湯送服。也可以製成芡實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一丸。服藥後能入睡則不要驚擾。

藥理:腎氣不足,氣散於上,則上焦充盛下焦虛弱,所以用水銀和黑錫來鎮固下焦。但這兩種藥物單獨使用,藥效會停滯不前,需要硫黃來幫助藥力運行。如果砂子未能完全融合,服用後可能會頭痛,這是因為陰氣下降太快,陽氣虛弱不安所致。加入硃砂,是為了疏通心氣。古人常將這三種藥材混合服用,稱為「三和」,因為黑錫主要溫補腎肝,硫黃兼理脾肺,硃砂養護心腎,最終目的是使三焦的真火各歸其位。

其他治療方法:

  • 服用桂枝湯無效時,針刺風池、風府穴位。(風池穴位於項後髮際凹陷處,是足少陽膽經與陽維脈的交會穴;風府穴位於項後髮際上1寸,是大筋中央凹陷處,督脈與陽維脈的交會穴,禁灸)

  • 熱邪侵入血室,針刺期門穴。(期門穴位於第二肋間,乳頭直上,是足太陰脾經與厥陰肝經、陰維脈的交會穴,肝之募穴)

  • 太陽病頭痛發熱,病情可能再次發作,針刺足陽明經。(衝陽穴,位於足背第1、2跖骨間,是足陽明胃經的原穴)

  • 少陰病下痢,脈象微弱細澀,嘔吐並出汗,頻繁更衣反而感覺更冷,灸百會穴。(百會穴位於頭頂正中,是督脈與陽維脈的交會穴)

  • 少陰病蜷臥,四肢厥冷,脈象微弱將絕,嘴唇、面部、指甲青紫,灸關元、氣海穴。(關元穴位於臍下三寸,是足三陰經與任脈的交會穴,小腸的募穴;氣海穴位於臍下1.5寸)

  • 厥陰病持續六七天,脈象微弱,手足厥冷,煩躁不安,灸厥陰經。(曲骨穴位於恥骨聯合上緣,是任脈與足厥陰肝經的交會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