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昂

醫方集解

醫方集解

基本信息

  • 書名:醫方集解
  • 作者:汪昂
  • 朝代:清朝
  • 成書時間: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
  • 內容:按方劑的功用分為二十一門,載正方三百二十則,附方更多。摘錄前人對方劑配伍的解釋,並敘述每一方劑的適應證、用藥配伍及加減法。末附有救急良方等。

內容

醫方集解是清代醫家汪昂編寫的中國漢醫方書類著作,全書共二十一卷。書成於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此書按方劑的功用分為二十一門,載正方三百二十則,附方更多。摘錄前人對方劑配伍的解釋,並敘述每一方劑的適應證、用藥配伍及加減法。末附有救急良方等。

醫方集解是一部重要的中醫方書,對後世影響很大。它不僅收集了大量方劑,而且對方劑的配伍、適應證、用藥配伍及加減法等都有詳細的論述,為後世醫家學習和臨床應用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醫方集解的內容

醫方集解分為二十一門,每門下又分若干節。各門的內容如下:

  • 卷一:緒論
  • 卷二:補益
  • 卷三:清熱
  • 卷四:涼血
  • 卷五:溫裏
  • 卷六:溫經
  • 卷七:祛風
  • 卷八:祛濕
  • 卷九:化痰
  • 卷十:燥濕
  • 卷十一:和胃
  • 卷十二:降逆
  • 卷十三:消食
  • 卷十四:導滯
  • 卷十五:利水
  • 卷十六:通便
  • 卷十七:活血
  • 卷十八:破血
  • 卷十九:逐瘀
  • 卷二十:安神
  • 卷二十一:止痛

醫方集解的影響

醫方集解是一部重要的中醫方書,對後世影響很大。它不僅收集了大量方劑,而且對方劑的配伍、適應證、用藥配伍及加減法等都有詳細的論述,為後世醫家學習和臨床應用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醫方集解在清代影響很大,被列為醫學院校的必讀書籍。在民國時期,醫方集解仍然是醫學院校的重要教材。直到今天,醫方集解仍然是臨床醫生和中醫藥學者必備的參考書籍。

醫方集解的評價

醫方集解是一部重要的中醫方書,對後世影響很大。它不僅收集了大量方劑,而且對方劑的配伍、適應證、用藥配伍及加減法等都有詳細的論述,為後世醫家學習和臨床應用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醫方集解在清代影響很大,被列為醫學院校的必讀書籍。在民國時期,醫方集解仍然是醫學院校的重要教材。直到今天,醫方集解仍然是臨床醫生和中醫藥學者必備的參考書籍。

醫方集解的作者

醫方集解的作者是汪昂。汪昂是清代醫家,字肅庵,號潛溪,浙江杭州人。他自幼好學,博覽群書,精通醫學。他曾在浙江省城開設醫館,為人治病,深受患者好評。汪昂著有《醫方集解》、《醫方論》、《醫方指南》等多部醫學著作。

醫方集解的編寫

醫方集解是汪昂在多年臨床實踐和研究的基礎上編寫而成的。他廣泛收集了前人的醫學著作,並對其中的方劑進行整理、歸納和分析,在此基礎上編寫了醫方集解


自序 (1)

凡例 (1)

補養之劑第一 (1)

補養之劑第一 (2)

補養之劑第一 (3)

補養之劑第一 (4)

補養之劑第一 (5)

補養之劑第一 (6)

補養之劑第一 (7)

補養之劑第一 (8)

補養之劑第一 (9)

補養之劑第一 (10)

補養之劑第一 (11)

補養之劑第一 (12)

補養之劑第一 (13)

補養之劑第一 (14)

補養之劑第一 (15)

補養之劑第一 (16)

補養之劑第一 (17)

補養之劑第一 (18)

發表之劑第二 (1)

發表之劑第二 (2)

發表之劑第二 (3)

發表之劑第二 (4)

發表之劑第二 (5)

發表之劑第二 (6)

發表之劑第二 (7)

發表之劑第二 (8)

發表之劑第二 (9)

發表之劑第二 (10)

發表之劑第二 (11)

發表之劑第二 (12)

發表之劑第二 (13)

發表之劑第二 (14)

發表之劑第二 (15)

湧吐之劑第三 (1)

湧吐之劑第三 (2)

湧吐之劑第三 (3)

攻裡之劑第四 (1)

攻裡之劑第四 (2)

攻裡之劑第四 (3)

攻裡之劑第四 (4)

攻裡之劑第四 (5)

攻裡之劑第四 (6)

攻裡之劑第四 (7)

攻裡之劑第四 (8)

表裡之劑第五 (1)

表裡之劑第五 (2)

表裡之劑第五 (3)

表裡之劑第五 (4)

表裡之劑第五 (5)

表裡之劑第五 (6)

和解之劑第六 (1)

和解之劑第六 (2)

和解之劑第六 (3)

和解之劑第六 (4)

和解之劑第六 (5)

和解之劑第六 (6)

和解之劑第六 (7)

和解之劑第六 (8)

和解之劑第六 (9)

理氣之劑第七 (1)

理氣之劑第七 (2)

理氣之劑第七 (3)

理氣之劑第七 (4)

理氣之劑第七 (5)

理氣之劑第七 (6)

理氣之劑第七 (7)

理血之劑第八 (1)

理血之劑第八 (2)

理血之劑第八 (3)

理血之劑第八 (4)

理血之劑第八 (5)

理血之劑第八 (6)

理血之劑第八 (7)

理血之劑第八 (8)

理血之劑第八 (9)

理血之劑第八 (10)

理血之劑第八 (11)

理血之劑第八 (12)

祛風之劑第九 (1)

祛風之劑第九 (2)

祛風之劑第九 (3)

祛風之劑第九 (4)

祛風之劑第九 (5)

祛風之劑第九 (6)

祛風之劑第九 (7)

祛風之劑第九 (8)

祛風之劑第九 (9)

祛風之劑第九 (10)

祛風之劑第九 (11)

祛風之劑第九 (12)

祛風之劑第九 (13)

祛寒之劑第十 (1)

祛寒之劑第十 (2)

祛寒之劑第十 (3)

祛寒之劑第十 (4)

祛寒之劑第十 (5)

祛寒之劑第十 (6)

祛寒之劑第十 (7)

祛寒之劑第十 (8)

祛寒之劑第十 (9)

祛寒之劑第十 (10)

祛寒之劑第十 (11)

祛寒之劑第十 (12)

清暑之劑第十一 (1)

清暑之劑第十一 (2)

清暑之劑第十一 (3)

清暑之劑第十一 (4)

清暑之劑第十一 (5)

利濕之劑第十二 (1)

利濕之劑第十二 (2)

利濕之劑第十二 (3)

利濕之劑第十二 (4)

利濕之劑第十二 (5)

利濕之劑第十二 (6)

利濕之劑第十二 (7)

利濕之劑第十二 (8)

利濕之劑第十二 (9)

利濕之劑第十二 (10)

利濕之劑第十二 (11)

利濕之劑第十二 (12)

利濕之劑第十二 (13)

利濕之劑第十二 (14)

利濕之劑第十二 (15)

利濕之劑第十二 (16)

潤燥之劑第十三 (1)

潤燥之劑第十三 (2)

潤燥之劑第十三 (3)

潤燥之劑第十三 (4)

潤燥之劑第十三 (5)

潤燥之劑第十三 (6)

潤燥之劑第十三 (7)

瀉火之劑第十四 (1)

瀉火之劑第十四 (2)

瀉火之劑第十四 (3)

瀉火之劑第十四 (4)

瀉火之劑第十四 (5)

瀉火之劑第十四 (6)

瀉火之劑第十四 (7)

瀉火之劑第十四 (8)

瀉火之劑第十四 (9)

瀉火之劑第十四 (10)

瀉火之劑第十四 (11)

瀉火之劑第十四 (12)

瀉火之劑第十四 (13)

瀉火之劑第十四 (14)

瀉火之劑第十四 (15)

瀉火之劑第十四 (16)

瀉火之劑第十四 (17)

瀉火之劑第十四 (18)

瀉火之劑第十四 (19)

瀉火之劑第十四 (20)

除痰之劑第十五 (1)

除痰之劑第十五 (2)

除痰之劑第十五 (3)

除痰之劑第十五 (4)

除痰之劑第十五 (5)

除痰之劑第十五 (6)

除痰之劑第十五 (7)

除痰之劑第十五 (8)

除痰之劑第十五 (9)

除痰之劑第十五 (10)

除痰之劑第十五 (11)

消導之劑第十六 (1)

消導之劑第十六 (2)

消導之劑第十六 (3)

消導之劑第十六 (4)

消導之劑第十六 (5)

收澀之劑第十七 (1)

收澀之劑第十七 (2)

收澀之劑第十七 (3)

收澀之劑第十七 (4)

收澀之劑第十七 (5)

殺蟲之劑第十八 (1)

殺蟲之劑第十八 (2)

殺蟲之劑第十八 (3)

明目之劑第十九 (1)

明目之劑第十九 (2)

明目之劑第十九 (3)

明目之劑第十九 (4)

明目之劑第十九 (5)

明目之劑第十九 (6)

明目之劑第十九 (7)

癰瘍之劑第二十 (1)

癰瘍之劑第二十 (2)

癰瘍之劑第二十 (3)

癰瘍之劑第二十 (4)

癰瘍之劑第二十 (5)

癰瘍之劑第二十 (6)

經產之劑第二十一 (1)

經產之劑第二十一 (2)

經產之劑第二十一 (3)

經產之劑第二十一 (4)

經產之劑第二十一 (5)

經產之劑第二十一 (6)

經產之劑第二十一 (7)

經產之劑第二十一 (8)

經產之劑第二十一 (9)

經產之劑第二十一 (10)

經產之劑第二十一 (11)

經產之劑第二十一 (12)

救急良方第二十二 (1)

救急良方第二十二 (2)

救急良方第二十二 (3)

救急良方第二十二 (4)

勿藥元詮第二十三 (1)

勿藥元詮第二十三 (2)

勿藥元詮第二十三 (3)

勿藥元詮第二十三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