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昂

《醫方集解》~ 發表之劑第二 (14)

回本書目錄

發表之劑第二 (14)

1. 大羌活湯

(潔古)

治兩感傷寒(《內經》曰:傷寒一日,太陽受之,太陽經脈循腰脊、經頭項,故頭項痛、腰脊強;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俠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痛而鼻乾,不得臥;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嗌乾;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於肺、系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

白話文:

治療由兩種疾病造成的傷寒:《內經》說:傷寒第一天,太陽經受到影響,太陽經脈沿著腰脊和頭頸運行,因此頭頸疼痛、腰脊僵硬;第二天,陽明經受到影響,陽明經主宰肌肉,其脈絡經過鼻子,與眼睛相連,因此身熱、眼睛疼痛、鼻子乾燥,無法入睡;第三天,少陽經受到影響,少陽經主宰膽,其脈絡經過胸脅,與耳朵相連,因此胸脅疼痛、耳朵聾;第四天,太陰經受到影響,太陰經分佈於胃中,與咽喉相連,因此腹滿、咽喉乾燥;第五天,少陰經受到影響,少陰經貫穿腎臟,與肺、舌根相連,因此口燥、舌乾、口渴;第六天,厥陰經受到影響,厥陰經沿著陰器運行,與肝臟相連,因此煩悶、陰囊縮小。

兩感者,一日,則太陽與少陰俱病,有頭痛項強者,而又口乾煩渴也;二日,則陽明與太陰俱病,有身熱譫語而又腹滿不飲食也;三日,則少陽與厥陰俱病,有脅痛耳聾而又囊縮厥逆也。此陰陽表裡俱病,欲汗之則有里證,欲下之則有表證,故《內經》、仲景皆云必死。吳鶴皋曰:易老制此方,意謂傳經者皆為陽邪,一於升陽散熱、滋陰養臟,則感之淺者,尚或可平也)。

白話文:

同時感染兩種病邪,第一天,太陽病與少陰病同時發生,症狀是頭痛、脖子僵硬,還有口乾、口渴;第二天,陽明病與太陰病同時發生,症狀是發燒、說胡話,還有肚子脹滿、不思飲食;第三天,少陽病與厥陰病同時發生,症狀是脅痛、耳聾,還有陰囊縮小、四肢逆冷。這屬於陰陽表裡同時生病,想要發汗排邪,又牽制著內裡證候;想要通便瀉下,又牽制著外感證候,所以《內經》和仲景都說這類病症必然會死。吳鶴皋認為:易老制定這個方劑,意謂傳染性疾病都是由陽邪引起的,治療上只要升陽散熱、滋陰養臟,那麼感染較輕者,尚或可以痊癒。

羌活,獨活,防風,細辛,防己,黃芩,黃連,蒼朮,白朮,甘草(炙。三錢),知母,川芎,生地黃(一兩。)每服五錢,熱飲。

白話文:

羌活、獨活、防風、細辛、防己、黃芩、黃連、蒼朮、白朮、甘草(炙過,三錢)、知母、川芎、生地黃(一兩),每次服用五錢,用熱水沖泡飲用。

此陰陽兩解之藥也。氣薄則發泄,故用羌、獨、蒼、防、芎、細祛風發表,升散傳經之邪;寒能勝熱,故用芩、連、知母、生地、防己清熱利濕,滋培受傷之陰;又用白朮、甘草以固中州,而和表裡之氣。升不至峻,寒不至凝,間能回九死於一生也(仲景書兩感無治法;又云兩感病俱作,治有先後,如表證急,當先救表,里證急者,當先救里。李梴曰:表裡俱急者,大羌活湯。

白話文:

這是調和陰陽的藥方。病人的正氣不足,致使風邪透發出來,所以用羌活、獨活、蒼朮、防風、川芎、細辛,來祛風透表,升散傳導經絡中的邪氣;由於寒邪可以剋制熱邪,所以用黃芩、黃連、知母、生地黃、防己來清熱利濕,滋潤補益受傷的陰分;再用白朮、甘草來鞏固中州(脾胃),調和表裡之氣。藥力既不上升過於急迫,也不使寒邪凝聚,在危急關頭可使病人起死回生。仲景在書中說:「兩感病沒有治法」、「兩感病同時發作,治療時應有先後,如果表證危重,應先救表,如果裏證危重,應先救裏」。李梴說:「表裡證都危重時,用大羌活湯。」

陽證體痛而不下利者為表急,先以葛根、麻黃解表,後以調胃承氣攻裡;陰證身痛而下利不止者為裡急,先用四逆救里,後以桂枝救表;陰陽未分者,陶氏沖和湯探之。古法一日太陽少陰,五苓散主之,頭痛加羌活、防風、口渴加黃柏、知母;二日陽明太陰,大柴胡湯;三日少陽厥陰,危甚,大承氣加川芎、柴胡救之。

劉宗厚曰:傷有兼風兼濕不同,表裡俱實俱虛之異,大抵俱虛為多,脈從陽者可治,從陰者難治)。

白話文:

當陽證出現身體疼痛卻沒有下痢的症狀時,屬於表寒證,首先使用葛根、麻黃來解表,之後再用調胃承氣湯來攻裡;陰證出現身體疼痛並伴有下痢不止的症狀時,屬於裡寒證,首先使用四逆湯來救裡,之後再用桂枝湯來救表;如果陰陽兩證都未分時,可以使用陶氏的沖和湯來探測。

根據古法,當出現陽明(少陽)的症狀,以五苓散為主,頭痛時加入羌活、防風,口渴時加入黃柏、知母;當出現陽明(太陰)的症狀時,使用大柴胡湯;當出現少陽(厥陰)的症狀時,情況危急,可以使用大承氣湯並加入川芎、柴胡來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