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集解》~ 發表之劑第二 (13)
發表之劑第二 (13)
1. 川芎茶調散
(《局方》)
治諸風上攻,正偏頭痛,惡風有汗,憎寒壯熱,鼻塞痰盛,頭暈目眩(偏正頭痛者,風中於腦,作止無時也。中風故有汗惡風;風邪在表,故憎寒壯熱;風寒傷於皮毛,腠理密緻,不得泄越,氣並於鼻,故鼻塞;火升,故痰盛;痰熱上攻,故頭暈目眩)。
薄荷(八錢),川芎,荊介(四錢),羌活,白芷,甘草(炙。一錢),防風(錢半),細辛(一錢)每三錢,食後,茶調服。一方加菊花一錢,殭蠶三分,名菊花茶調散:治頭目風熱(菊花清熱明目,殭蠶消風化痰)。
此足三陽藥也。羌活治太陽頭痛,白芷治陽明頭痛,川芎治少陽頭痛,細辛治少陰頭痛,防風為風藥卒徒,皆能解表散寒,以風熱在上,宜於升散也。頭痛必用風藥者,以巔頂之上,惟風可到也。
薄荷、荊芥,並能消風散熱,清利頭目,故以為君(辛香輕清,能入肝經氣分而搜風熱,肝風散則頭目清明);同諸藥上行,以升清陽而散鬱火(清陽不升,則濁陰上干,故頭痛)。加甘草者,以緩中也;用茶調者,茶能上清頭目也(《湯液》云:茶苦寒下行,如何是清頭目。
陳嘉謨曰:火下降則上自清矣;凡頭痛用羌、防、芎、芷辛溫等藥,由風木虛、土寡於畏、壅塞而成痛,故用此助肝以升散之也,若服辛散藥反甚者,則宜用酸澀,收而降之,乃愈)。
白話文:
川芎茶調散
本方治療各種風邪上擾所致的頭痛,包括偏頭痛和正頭痛。症狀包括怕風、出汗、畏寒、發熱、鼻塞、痰多、頭暈目眩。頭痛是因為風邪侵犯腦部,發作時間不定。出汗怕風是因為中風;畏寒發熱是因為風邪在表;鼻塞是因為風寒阻礙皮毛,腠理閉塞,氣機鬱滯於鼻;痰多是因為陽氣上亢;頭暈目眩是因為痰熱上擾。
藥方組成:薄荷八錢,川芎、荊芥各四錢,羌活、白芷、炙甘草一錢,防風一錢半,細辛一錢。每次服用三錢,飯後用茶送服。另一方在此基礎上加菊花一錢,殭蠶三分,名為菊花茶調散,主治頭目風熱(菊花清熱明目,殭蠶祛風化痰)。
此方藥物皆屬足三陽經藥物。羌活治太陽經頭痛,白芷治陽明經頭痛,川芎治少陽經頭痛,細辛治少陰經頭痛,防風為祛風藥,這些藥物都能解表散寒。由於風熱在上,故宜用升散之法。頭痛必用祛風藥,是因為頭頂之上,只有風邪才能到達。
薄荷、荊芥都能消風散熱,清利頭目,故為君藥(辛香輕清,能入肝經氣分而祛除風熱,肝風散則頭目清明);配合其他藥物上行,以升清陽而散鬱火(清陽不升,則濁陰上犯,故頭痛)。加甘草是為了緩和脾胃;用茶調服,是因為茶能清利頭目(《湯液本草》記載茶性苦寒下行,如何能清利頭目呢?)。
陳嘉謨說:火下降則上清;凡頭痛用羌活、防風、川芎、白芷、細辛等溫性藥物,是因為風木虛弱、脾土不足,氣機鬱滯而導致疼痛,所以用這些藥物來幫助肝氣升散。如果服用辛散藥物後症狀加重,則應改用酸澀收斂之品,以收降之法治療,才能痊癒。
2. 再造散
(節庵)
治陽虛不能作汗(陶節庵曰:治頭痛項強,發熱惡寒無汗。服發汗藥一二劑,汗不出者為陽虛,不能作汗,名曰無陽證。庸醫不識,不論時令,遂以麻黃重藥,劫取其汗,誤人死者多矣)。
人參,黃耆,桂枝,甘草,附子(熗),細辛,羌活,防風,川芎,煨姜。棗二枚,加炒芍藥一撮,煎。夏加黃芩、石膏。
此足太陽藥也。經曰:陽之汗,以天之雨名之。太陽病汗之無汗,是邪盛而真陽虛也,故以參、耆、甘草、薑、桂、附子大補其陽;而以羌、防、芎、細辛發其表邪;加芍藥者,於陽中斂陰、散中有收也(昂按:汗即血也,血和而後能汗,故加芎芍,亦以調營。節庵曰:人第知參耆能止汗,而不知其能發汗,以在表藥隊中,則助表藥而能解散也。
東垣、丹溪治虛人感冒,多用補中益氣加表藥,即同此意)。
白話文:
再造散
此方治療陽氣虛弱,無法出汗的症狀。(陶節庵說:治療頭痛、頸項僵硬、發熱惡寒卻不出汗的病症。服用發汗藥一兩劑後,仍然不出汗,就是陽氣虛弱,無法出汗,稱為「無陽證」。庸醫不懂此理,不論季節,就用麻黃等重藥強行逼汗,誤死人的很多。)
藥物組成:人參、黃耆、桂枝、甘草、炮附子、細辛、羌活、防風、川芎、煨薑,大棗兩枚,再加炒過的芍藥少許,煎服。夏季需加入黃芩、石膏。
此方是針對足太陽經的藥物。經書上說:陽氣的汗液,如同天上的雨水。太陽經的病症,不出汗,是邪氣盛而真陽虛弱,所以用人參、黃耆、甘草、生薑、桂枝、附子大補陽氣;而用羌活、防風、川芎、細辛來疏散表邪;加入芍藥,是在補陽的同時收斂陰氣,在散邪的同時有所收斂。(按語:汗液就是血液,血液調和後才能出汗,所以加入川芎、芍藥,也是為了調和營血。節庵說:人們只知道人參、黃耆能止汗,卻不知道它們也能發汗,因為它們在表藥的隊伍中,可以幫助表藥疏散邪氣。)
張子和、朱丹溪治療虛弱的人感冒,多用補中益氣湯加一些發散表邪的藥物,其用意和此方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