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昂

《醫方集解》~ 發表之劑第二 (13)

回本書目錄

發表之劑第二 (13)

1. 川芎茶調散

(《局方》)

治諸風上攻,正偏頭痛,惡風有汗,憎寒壯熱,鼻塞痰盛,頭暈目眩(偏正頭痛者,風中於腦,作止無時也。中風故有汗惡風;風邪在表,故憎寒壯熱;風寒傷於皮毛,腠理密緻,不得泄越,氣並於鼻,故鼻塞;火升,故痰盛;痰熱上攻,故頭暈目眩)。

白話文:

治療各種風證上攻,表現為偏正頭痛,既怕風又有汗出,怕冷又怕熱,鼻塞痰多,頭暈目眩。(偏正頭痛是由於風邪侵襲腦部,發作無固定時間。中風邪因此出汗怕風;風邪在體表因此怕冷怕熱;風寒侵襲皮毛,腠理閉塞,無法宣發,氣滯於鼻因此鼻塞;火氣上升因此痰多;痰熱上攻因此頭暈目眩。)

薄荷(八錢),川芎,荊介(四錢),羌活,白芷,甘草(炙。一錢),防風(錢半),細辛(一錢)每三錢,食後,茶調服。一方加菊花一錢,殭蠶三分,名菊花茶調散:治頭目風熱(菊花清熱明目,殭蠶消風化痰)。

白話文:

薄荷(8錢),川芎,荊芥(4錢),羌活,白芷,生甘草(炒至焦黃。1錢),防風(1.5錢),細辛(1錢)每次3錢,飯後,用茶湯送服。另一種方法再加入菊花1錢,殭蠶3分,稱菊花茶調散:治療頭部、眼睛風熱(菊花清熱明目,殭蠶消風化痰)。

此足三陽藥也。羌活治太陽頭痛,白芷治陽明頭痛,川芎治少陽頭痛,細辛治少陰頭痛,防風為風藥卒徒,皆能解表散寒,以風熱在上,宜於升散也。頭痛必用風藥者,以巔頂之上,惟風可到也。

白話文:

這是治療足三陽經頭痛的藥物。羌活治療太陽經頭痛,白芷治療陽明經頭痛,川芎治療少陽經頭痛,細辛治療少陰經頭痛,防風是風藥中非常好的一種,都能解表散寒,因為風熱在上面,宜於升散。頭痛一定要用風藥,因為頭頂之上,只有風可以到達。

薄荷、荊芥,並能消風散熱,清利頭目,故以為君(辛香輕清,能入肝經氣分而搜風熱,肝風散則頭目清明);同諸藥上行,以升清陽而散鬱火(清陽不升,則濁陰上干,故頭痛)。加甘草者,以緩中也;用茶調者,茶能上清頭目也(《湯液》云:茶苦寒下行,如何是清頭目。

白話文:

薄荷和荊芥夠消風散熱,清利頭目,所以作為主藥(因為它們辛香輕清,能夠進入肝經的氣分來搜尋風熱,當肝風散去時,頭目就會變得清晰);與其他藥物一起向上行進,以提升清陽之氣而散發鬱積的火氣(如果清陽之氣不能上升,那麼濁陰就會向上乾擾,因此會引發頭痛)。加入甘草是為了緩和中焦;使用茶來調配,因為茶能夠清利頭目(《湯液》說:茶味苦性寒,本應下行,但如何能清利頭目)。

陳嘉謨曰:火下降則上自清矣;凡頭痛用羌、防、芎、芷辛溫等藥,由風木虛、土寡於畏、壅塞而成痛,故用此助肝以升散之也,若服辛散藥反甚者,則宜用酸澀,收而降之,乃愈)。

白話文:

陳嘉謨說:火下降,頭部的氣就會清爽了;凡是治療頭痛,用羌活、防風、川芎、芷草這些辛溫的藥物,是針對風木虛弱、不能約束泥土,導致氣血壅塞而造成的頭痛。因此,服用辛溫的藥物來幫助肝臟疏散氣血。如果服用辛溫的藥物後,病情反而加重,則應使用酸澀的藥物,來收斂和下降氣火,才能治癒頭痛。

2. 再造散

(節庵)

治陽虛不能作汗(陶節庵曰:治頭痛項強,發熱惡寒無汗。服發汗藥一二劑,汗不出者為陽虛,不能作汗,名曰無陽證。庸醫不識,不論時令,遂以麻黃重藥,劫取其汗,誤人死者多矣)。

白話文:

治療陽虛不能發汗(陶節庵說:用於治療頭痛、脖子僵硬、發熱、畏寒但沒有汗的症狀。服用發汗藥一兩劑後,仍然沒有汗,就是陽虛,無法發汗,這叫無陽證。庸醫不瞭解,不分時令,就用麻黃這種重劑藥物,強制發汗,這樣誤死人的例子很多)。

人參,黃耆,桂枝,甘草,附子(熗),細辛,羌活,防風,川芎,煨薑。棗二枚,加炒芍藥一撮,煎。夏加黃芩、石膏。

白話文:

人參、黃耆、桂枝、甘草、附子(炮製過的)、細辛、羌活、防風、川芎、煨薑。加上兩顆棗子,炒過的芍藥一撮,熬煮。夏天可加入黃芩、石膏。

此足太陽藥也。經曰:陽之汗,以天之雨名之。太陽病汗之無汗,是邪盛而真陽虛也,故以參、耆、甘草、薑、桂、附子大補其陽;而以羌、防、芎、細辛發其表邪;加芍藥者,於陽中斂陰、散中有收也(昂按:汗即血也,血和而後能汗,故加芎芍,亦以調營。節庵曰:人第知參耆能止汗,而不知其能發汗,以在表藥隊中,則助表藥而能解散也。

東垣、丹溪治虛人感冒,多用補中益氣加表藥,即同此意)。

白話文:

這是足太陽經的用藥法。經上說:“陽氣的發汗,以天上的雨露命名。”太陽病的汗出或不出汗,是邪氣盛而人體真陽虛弱的緣故,所以用人參、黃芪、甘草、生薑、桂枝、附子的大補真陽;而用羌活、防風、川芎、細辛發散表邪;加芍藥的作用,是在陽中斂陰使之不至於太亢盛,在散中又有收斂的作用。(按:汗即血,血和合才能發汗,所以加川芎、芍藥,也是為了調和營血。節庵說:人們只知道人參、黃芪能止汗,卻不知道它們也能發汗,因為在表藥之中,就能幫助表藥解散邪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