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昂

《醫方集解》~ 發表之劑第二 (12)

回本書目錄

發表之劑第二 (12)

1. 人參敗毒散

(《活人》)

治傷寒頭痛,憎寒壯熱,項強睛暗,鼻塞聲重,風痰咳嗽;及時氣疫癘,嵐瘴鬼瘧,或聲如蛙鳴,赤眼口瘡,濕毒流注,腳腫腮腫,喉痹毒痢,諸瘡斑疹(風寒在表,則惡寒發熱,頭痛項強;風寒在肺,則鼻塞聲重、痰多咳嗽;聲如蛙鳴,俗名蝦蟆瘟,邪氣實也;風寒濕熱之氣,上干則目赤口瘡,下流則足腫,傷於陽明則腮腫,結於少陰則喉痹,壅於腸胃則毒痢,注於皮膚則瘡疹)。

白話文:

治療傷寒頭痛,畏寒發熱,頸項強直,眼睛昏暗,鼻子堵塞聲音沙啞,還有風痰咳嗽;以及時疫、瘴氣、瘧疾,或聲音像蛙鳴,眼睛發紅、嘴巴長瘡,濕毒流注,腳腫腮腫,喉嚨腫痛、痢疾,各種瘡疹。(風寒在體表,就會怕冷發熱,頭痛脖子僵硬;風寒在肺裡,就會鼻塞聲音沙啞、痰多咳嗽;聲音像蛙鳴,俗稱蝦蟆瘟,是邪氣實證;風寒濕熱之氣,往上侵擾就會眼睛發紅、嘴巴長瘡,往下流注就會腳腫,傷到陽明經就會腮腫,停留在少陰經就會喉嚨腫痛,積聚在腸胃就會痢疾,發散在皮膚就會出現瘡疹。)

人參羌活獨活柴胡前胡川芎枳殼桔梗茯苓(一兩),甘草(五錢。)每服一兩,加姜三片、薄荷少許煎。口乾舌燥,加黃芩;腳氣加大黃蒼朮;膚癢加蟬蛻

白話文:

人參、羌活、獨活、柴胡、前胡、川芎、枳殼、桔梗、茯苓(一兩)、甘草(五錢)。每次服用一兩,加上三片生薑和少量薄荷煎服。如果口乾舌燥,加入黃芩;如果患有腳氣,加入大黃、蒼朮;如果皮膚發癢,加入蟬蛻。

此足太陽、少陽、手太陰藥也。羌活入太陽而理遊風;獨活入少陰而理伏風,兼能去濕除痛;柴胡散熱升清,協川芎和血平肝,以治頭痛目昏;前胡、枳殼降氣行痰,協桔梗、茯苓以泄肺熱而除濕消腫;甘草和里而發表;人參輔正以匡邪。疏導經絡,表散邪滯,故曰敗毒(喻嘉言曰:暑濕熱三氣門中,推此方第一。

白話文:

這是一帖治療風寒暑濕的藥方,屬於足太陽、少陽、手太陰經藥物。羌活可以進入太陽經,治療遊走風寒;獨活可以進入少陰經,治療伏風寒濕,兼能祛除濕氣,消除疼痛。柴胡可以散熱升清,川芎可以活血平肝,用來治療頭痛、眼花。前胡和枳殼可以降氣、行痰,桔梗和茯苓可以宣泄肺熱,去除濕氣,消腫。甘草可以調和內臟,發汗解表。人參可以扶正抗邪。這帖藥方可以疏導經絡,發散邪氣,所以叫做敗毒。喻嘉言說:暑濕熱三種邪氣在人體內,推此方為第一。

三氣合邪,豈易當哉,其氣互傳,則為疫矣。方中所用皆辛平,更有人參大力者,荷正以祛邪,病者日服二三劑,使疫邪不復留,詎不快哉。奈何俗醫減去人參,曾與他方有別耶。又曰:傷寒宜用人參,其辨不可不明,蓋人受外感之邪,必先汗以驅之,惟元氣旺者,外邪始乘藥勢以出,若素弱之人,藥雖外行,氣從中餒,輕者半出不出,重者反隨元氣縮入,發熱無休矣,所以虛弱之體,必用人參三五七分,入表藥中,少助元氣,以為驅邪之主,使邪氣得藥一湧而出,全非補養衰弱之意也。

白話文:

三種氣被邪氣混合在一起,哪能輕易對付得了,三種氣相互傳染,就會形成瘟疫。方劑中所使用藥材,都是辛溫平熱的,再加上人參的大力,以此來祛除邪氣,病人服用二三劑,就會讓瘟疫邪氣不再存留,這不是很痛快嗎?怎麼會有些庸醫減去人參,難道這樣會有什麼不同的治療效果嗎?也有人說:傷寒應該使用人參,這其中的道理不得不說清楚,一個人受到外感邪氣,必須先發汗來驅除邪氣,只有元氣旺的人,才能用藥來把邪氣驅出體外,但若是虛弱之人,藥物雖然能作用於體外,但元氣從中卻會變弱,輕症的只能出一半或出不來,重症的反而會隨着元氣被縮入體內,發熱就無法消退了,所以虛弱之人,必須使用三五七分的人參,放入表藥中,稍稍幫助元氣,做為驅除邪氣的主藥,使邪氣因藥力而全部湧出,這與補養虛弱之人的用意完全不同。

即和解藥中,有人參之大力者居間,外邪遇正,自不爭而退舍,否則邪氣之縱悍,安肯聽命和解耶。不知者謂傷寒無補法,邪得補而彌熾,即痘疹瘧痢,以及中風、中痰、中寒、中暑、癰疽、產後,初時概不敢用,而虛人之遇重病,可生之機,悉置不理矣。古方表汗用五積散參蘇飲敗毒散,和解用小柴胡、白虎湯竹葉石膏湯等分,皆用人參領內邪外出,乃得速愈,奈何不察耶。

白話文:

在以和解為主的藥方中,必須用人參這味大力之藥來調和,當人體正氣遇上外邪時,邪氣便不戰而退了。相反,如果人體正氣不足,邪氣的強勢便難以消退。不知道這道理的人,會認為傷寒不能用補益法,邪氣得到補益就會更加嚴重。而痘瘡、瘧疾、痢疾,以及中風、中痰、中寒、中暑、癰疽、產後等疾病,在早期概不敢使用人參。這樣一來,虛弱的人遇到重大疾病時,原本可以生還的機會,卻被完全置之不理了。古方中用來發表的五積散、參蘇飲、敗毒散,以及用來和解的小柴胡、白虎湯、竹葉石膏湯等,都是用人參來引導內邪外出,纔能夠快速治癒疾病。為什麼有些人卻不理解呢?

外感體虛之人,汗之熱不退,下之、和之熱亦不退,大熱呻吟,津液灼盡,身如枯柴,醫者技窮,正為元氣已漓,故藥不應手耳;倘元氣未漓,先用人參三五七分,領藥深入驅邪,何至汗和不應耶。

白話文:

對於體虛受外邪的人,使用發汗的藥物,熱症不退;使用瀉下的藥物,熱症也不退;使用和解的藥物,熱症仍然不退,病人大聲呻吟,體內津液消耗殆盡,身體瘦得像枯柴一樣,醫生用盡了各種方法,仍然無能為力,這正是因為病人的元氣已經衰竭,所以藥物治療無效。但如果病人的元氣還沒有衰竭,首先使用人參三五七分,引導藥物深入體內驅除邪氣,怎麼會出現發汗和解等方法都不見效的情況呢?

東垣治內傷外感,用補中益氣加表藥一二味熱服而散外邪有功,於古傷寒專科,從仲景至今,明賢方書,無不用參,何為今日醫家,棄除不用,全失相傳宗旨,使體虛之人,百無一活,曾不悟其害之也。蓋不當用參而殺人者,是與耆、朮、歸、桂、薑、附等藥同行溫補之誤,不謂與羌、獨、柴、前、芎、半、枳、桔、芩、膏等藥同行汗和之法所致也,安得視等砒鴆耶。

白話文:

東垣用補中益氣湯加一、二味表藥,熱服以散去外邪,在治療內傷外感方面有明顯效果。從仲景至今,古傷寒專科的名醫方書,無不用人參。為什麼當代醫家棄除不用,完全喪失了相傳的宗旨,使得體虛的人,十個也活不了一個,卻從不知道這樣做是害人的。使用人參不適當而害死人的,是與耆、朮、歸、桂、薑、附等藥一起服用,溫補的藥物一起使用,錯誤不在於與羌、獨、柴、前、芎、半、枳、桔、芩、膏等藥一起服用,一起服用汗和的藥物所造成的。怎麼能把人參視同砒霜鴆酒呢?

嘉靖己未,江淮大疫,用敗毒散倍人參,去前胡、獨活,服者盡效;萬曆己卯大疫,用本方復效;崇禎辛己、壬午,大飢大疫,道殣相望,汗和藥中,惟加人參者多活。更有發斑一證最毒,惟加參於消斑藥中,全活甚眾。凡饑饉兵荒之年,飲食起居不節,致患時氣者,宜用此法)。

白話文:

嘉靖己未年,江淮地區發生大規模瘟疫,使用敗毒散倍加人參,去除前胡、獨活,服用此方的人全部見效;萬曆己卯年又發生大瘟疫,使用本方再次有效;崇禎辛己、壬午年,發生大飢荒和大瘟疫,道路上到處都是死人,汗和藥中,只有加了人參的方子能救活不少人。還有一種發斑的症狀最毒,只有在消斑藥中加入人參,才能救活很多人。凡是發生饑荒戰亂的年份,飲食起居不規律,導致患上時氣病的,應採用此法)。

本方除人參,名敗毒敗:治同。有風熱,加荊芥防風,名荊防敗毒散:亦治腸風下血清鮮(血鮮者為腸風,隨感而見也;血瘀者為臟毒,積久而發也)。本方去人參,加連翹金銀花,名連翹敗毒散:治瘡毒。除人參,加黃芩,名敗毒加黃芩湯:治溫病不惡風寒而渴。除人參,加大黃、芒硝,名硝黃敗毒散:消熱毒壅積。

白話文:

這個方劑除了人參外,其餘的藥物,統稱為敗毒散,都是治療中毒的。如有風熱症狀,則加入荊芥、防風,稱為荊防敗毒散,同樣也用來治療腸風下血,血色鮮紅的病症(血色鮮紅的屬於腸風,是由感受外邪而引起的;血色暗紅的屬於臟毒,是由積久而發生的)。這個方劑去掉了人參,加入連翹、金銀花,稱為連翹敗毒散,用來治療瘡毒。去掉了人參,加入黃芩,稱為敗毒加黃芩湯,用來治療溫病,沒有惡風寒的畏寒症狀,但是有口渴的症狀。去掉了人參,加入大黃、芒硝,稱為硝黃敗毒散,用來消除熱毒壅積。

敗毒散合消風散(見風門),名消風敗毒散:治風毒癮疹,及風水、皮水在表,宜從汗解者。本方加陳廩米,名倉廩散:治噤口痢(乃熱毒衝心,食入則吐,單陳廩米煎湯,治痢後大渴,飲水不止)。

白話文:

敗毒散合消風散(見風門),合稱消風敗毒散:治療風毒癮疹,以及風水、皮水在表,宜從汗解的疾病。本方加入陳廩米,名稱為倉廩散:治療噤口痢(由熱毒衝擊心臟,服用食物就嘔吐,單獨以陳廩米煎湯,治療痢疾後產生的大渴,飲水也不止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