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集解》~ 發表之劑第二 (6)
發表之劑第二 (6)
1. 桂枝湯
(仲景)
治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發熱頭痛,自汗,惡風惡寒,鼻鳴乾嘔(關前為陽,衛亦陽,陽以候衛;關後為陰,營亦陰,陰以候營。陽脈浮者,衛中風也;陰脈弱者,營氣弱也;傷於風者,頭先受之,故頭痛。經曰: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風並於衛,營弱衛強,故發熱、自汗也。
衛虛則惡風,營虛則惡寒,自汗則皮腠疏,故惡風復惡寒也。惡寒雖屬表,亦有虛實之分,無汗惡寒為表實,宜發汗;汗出惡寒為表虛,宜解肌。鼻鳴乾嘔者,風壅氣逆,故鼻有音而作嘔也。
喻嘉言曰:風寒並舉,義重惡風,惡風未有不惡寒者,所以傷寒亦互云惡風,後人謂傷寒惡寒、傷風惡風,誤矣),及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脈遲汗多屬陽明證,以微惡寒尚兼太陽,仍當從外解肌,斷其入胃腑之路)。
桂枝,芍藥,生薑(三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熱服。須臾啜稀熱粥,以助藥力;溫覆取微似汗,不可令如水淋漓。汗出病差,停後服;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
此足太陽藥也。仲景以發汗為重,解肌為輕,中風不可大汗,汗過則反動營血,雖有表邪,只可解肌,故以桂枝湯少和之也。經曰:風淫所勝,平以辛涼,佐以苦甘,以甘緩之,以酸收之。桂枝辛甘發散為陽,臣以芍藥之酸收,佐以甘草之甘平,不令走泄陰氣也;姜辛溫能散(散寒止嘔),棗甘溫能和,此不專於發散,又以行脾之津液而和營衛者也。
麻黃湯專於發散,故不用薑棗,而津液得通矣(龐安時曰:若無汗、小便數,或手足逆、身冷、不惡寒、反惡熱者,慎不可用。又自汗、小便數者,不可服。自汗為陽虛,小便數為下焦虛寒,初病表裡俱虛,病不在表,服此重汗,竭其津液,是虛虛也。經曰: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
脈緊為傷寒,與之則表益實而汗愈難出矣。《傷寒例》曰:桂枝下咽,陽盛則斃;承氣入胃,陰盛則亡。周揚俊曰:風既傷衛,則衛氣疏,不能內護於營。而汗自出矣。汗者,血之液也,苟非用血藥,以桂枝和營散邪,以芍藥護營固里,則不但外邪不出,且入而為里患矣。然後知和營則外邪出,邪出則衛自密,更不必用固表之藥,而汗自止矣。
仲景曰:病常自汗出者,此為營氣和,營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營氣和諧故耳,以營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營衛和則愈,宜桂枝湯。王好古曰:或問桂枝止煩出汗,仲景治傷寒發汗數處皆用桂枝湯,又曰無汗不得用桂枝,汗多者桂枝甘草湯,此又能閉汗也。
二義相通否乎?曰:仲景云,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營弱衛強,陰虛陽必湊之,故用桂枝發其汗,此乃調其營氣,則衛氣自和,風邪無所容,遂自汗而解,非若麻黃能開腠理髮出其汗也。汗多用桂枝者,以之調和營衛,則邪從汗出,而汗自止,非桂枝能閉汗孔也。
白話文:
桂枝湯
張仲景用桂枝湯治療太陽中風,症狀是陽氣浮於表面而陰氣虛弱,表現為發熱頭痛、自汗、惡風惡寒、鼻塞、噁心嘔吐。 他解釋說,關節前方屬陽,衛氣也屬陽,陽氣負責巡行於衛氣;關節後方屬陰,營氣也屬陰,陰氣負責運化營氣。陽脈浮者,表示衛氣受風;陰脈弱者,表示營氣虛弱;由於風邪首先侵犯頭部,所以頭痛。經書記載:陽氣浮於表面則自發熱;陰氣虛弱則自汗;風邪侵犯衛氣,營氣虛弱而衛氣旺盛,所以發熱、自汗。
衛氣虛弱則惡風,營氣虛弱則惡寒,自汗則肌膚疏鬆,所以又惡風又惡寒。惡寒雖然屬於表證,但也有虛實之分,無汗惡寒是表實,應該發汗;汗出惡寒是表虛,應該解肌。鼻塞噁心嘔吐是風邪壅塞,氣機逆亂所致,所以鼻子有聲音並作嘔。
喻嘉言說:風寒兼夾,以惡風為主症,惡風必伴隨惡寒,所以《傷寒雜病論》中也常將惡風與傷寒並稱,後人將傷寒誤認為惡寒,傷風誤認為惡風,是不對的。
此外,陽明病脈象遲緩,汗多,輕微惡寒,表示表邪未解,可以發汗。脈象遲緩、汗多屬於陽明病證,但仍兼有太陽病的輕微惡寒症狀,因此仍需從外解肌,阻止邪氣進入胃腑。
方劑組成:桂枝、芍藥、生薑(各三兩)、炙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溫服,服後立即喝稀熱粥,以增強藥效;溫暖覆蓋,微微出汗即可,不可汗出如水淋漓。汗出病症減輕則停止服用;服用一劑後,病症仍存在,則繼續服用。
這是治療足太陽經病的藥方。張仲景認為,發汗為主要治療方法,解肌為次要方法;中風不宜大汗,汗出過多反而會損傷營血。即使有表邪,也只宜解肌,所以桂枝湯用量較少。經書記載:風邪盛行,宜用辛涼平性的藥物,輔以苦甘,用甘味緩和,用酸味收斂。桂枝辛甘溫發散屬陽,用芍藥的酸味收斂,輔以甘草的甘平,防止藥力過度耗散陰氣;生薑辛溫能散寒止嘔,大棗甘溫能調和,此方不單純發散,還能促進脾胃運化津液,調和營衛。
麻黃湯專門用於發散,所以不用生薑、大棗,但津液也能通暢。龐安時說:如果沒有汗、小便頻數,或手足厥冷、身體冰冷、不惡寒反惡熱,則不可使用。還有自汗、小便頻數者也不可服用。自汗屬陽虛,小便頻數屬下焦虛寒,初病表裡俱虛,病不在表,服用此方大量出汗,耗傷津液,是虛上加虛。經書記載:脈浮緊、發熱、不出汗者,不可服用。
脈緊是傷寒的表現,服用此方則表邪更盛,汗更難出。《傷寒例》說:桂枝下咽,陽氣盛則危殆;承氣湯入胃,陰氣盛則死亡。周揚俊說:風邪傷及衛氣,則衛氣疏鬆,不能保護營氣,所以自汗。汗液是血液的精華,如果不使用補血的藥物,而用桂枝調和營氣以散邪氣,用芍藥保護營氣固護臟腑,則不但外邪不能排出,還會侵入內部,成為裡證。然後就知道調和營氣就能使外邪排出,邪氣排出後衛氣自然密閉,不必再用固表藥物,汗液自然停止。
張仲景說:病症常自汗出,這是營氣調和的表現;營氣調和,而外邪不調和,是因為衛氣與營氣不能協調的緣故。因為營氣運行於脈內,衛氣運行於脈外,再次發汗,營衛調和就能痊癒,所以宜用桂枝湯。王好古說:有人問桂枝能止煩躁出汗,張仲景治療傷寒發汗的許多地方都用桂枝湯,又說無汗不得用桂枝,汗多者用桂枝甘草湯,這又能止汗,這兩種說法是否矛盾呢?
答案是:張仲景說,太陽病發熱汗出,這是營氣虛弱衛氣旺盛,陰虛陽盛,所以用桂枝發汗,這是調整營氣,則衛氣自然調和,風邪無處藏身,自然汗出而解,這不同於麻黃能開通毛孔而發汗。汗多用桂枝,是調和營衛,使邪氣隨汗排出,而汗液自然停止,不是桂枝能閉合汗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