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集解》~ 發表之劑第二 (9)
發表之劑第二 (9)
1. 大青龍湯
(仲景)
治太陽中風,脈浮緊,身疼痛,發熱惡寒,不汗出而煩躁(成氏曰:此中風見寒脈也。浮為風,風傷衛;緊為寒,寒傷營;營衛俱病,故發熱、惡寒、身痛也,煩為陽為風,躁為陰為寒,風寒兩傷,營衛俱實,故不出汗而煩躁也。仲景又曰:若脈微弱、汗出惡風,不可服此,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
按此即少陰過汗亡陽之證,故仲景更立真武湯以救其誤)。又治傷寒脈浮數,身不痛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成氏曰:此傷寒見風脈也。傷寒者身痛,此風勝,故不痛;中風者身重,此兼寒,故有輕時。風寒外甚,故不吐利厥逆,無少陰里證也。昂按:成注非也,此湯必脈浮緊浮數,煩躁無汗,方可服之。
仲景恐少陰煩躁而誤服此則逆,故加無少陰證一句。大法太陽煩躁宜汗,陽明煩躁宜下,陰證煩躁宜溫)。
麻黃(六兩),桂枝,甘草(二兩。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石膏(雞子大塊)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先煮麻黃去沫,內諸藥煎。一服汗者,止後服。
此足太陽藥也。成氏曰:桂枝主中風,麻黃主傷寒,今風寒兩傷,欲以桂枝解肌驅風,而不能已其寒;欲以麻黃髮汗散寒,而不能去其風;仲景所以處青龍而兩解也。麻黃甘溫,桂枝辛熱,寒傷營,以甘緩之;風傷衛,以辛散之;故以麻黃為君,桂枝為臣。甘草甘平,杏仁甘苦,佐麻黃以發表;大棗甘溫,生薑辛溫,佐桂枝以解肌(薑棗又能行脾之津液而和營衛)。
營衛陰陽俱傷,則非輕劑所能獨解,必須重輕之劑同散之,乃得陰陽之邪俱已,營衛俱和,石膏辛甘微寒質重,而又專達肌表,為使也(風寒外盛,人身之陽必鬱而為熱。石膏體重瀉熱,氣輕解肌,故云重輕之別。足太陽膀胱經表病也,而表有營衛之不同,病有風寒之各異。
仲景治分三證,桂枝解肌驅風,麻黃髮汗散寒,青龍風寒兩解,各分疆界,鼎足三大綱也。按大青龍為發汗之重劑,陶節庵曰:此湯險峻,須風寒俱甚,又加煩躁,乃可與之。喻嘉言曰:解肌兼發汗,義取青龍者,龍興而云升雨降,鬱熱頓除,煩躁乃解,非龍之為靈,何以得此乎。青龍湯為太陽無汗而設,與麻黃證何異,因兼煩躁一證,煩為風,躁為寒,非此法不解也。
然不汗出之煩躁,與發汗後之煩躁迥別;下後之煩躁,與未下之煩躁亦殊。若少陰煩躁而誤服此,則有亡陽之變矣。又曰:石膏一物,入甘溫隊中則為青龍,從清涼同氣則為白虎,夫風寒皆傷,宜從辛甘發散矣;而表裡又俱熱,則溫熱不可用,欲並風寒表裡之熱而俱解之,故立白虎一法,以輔青龍之不逮也。
按:煩躁有在表者,此證不汗出而煩躁是也;有在裡者,不大便而煩躁是也;有陽虛者,汗下後病不去而煩躁是也;有陰盛者,少陰病吐利厥逆、煩躁欲死是也。內熱曰煩,為有根之火;外熱曰躁,為無根之火;故但躁不煩,及先躁後煩者,皆不治)。
白話文:
大青龍湯
治療太陽中風,脈象浮而緊,身體疼痛,發熱惡寒,不出汗卻煩躁不安。(成無己註解:這是中風遇到寒邪的脈象。浮脈是風邪,風邪傷及衛氣;緊脈是寒邪,寒邪傷及營氣;營衛都受損,所以會發熱、惡寒、身體疼痛;煩躁是陽氣受風邪影響,不安是陰氣受寒邪影響,風寒兩種邪氣都侵犯身體,營衛都充實,所以不出汗卻煩躁不安。張仲景又說:如果脈象微弱、出汗怕風,就不能服用此方,服用後會出現手腳厥冷、肌肉抽搐,這是用藥錯誤。
這也就是少陰病過度出汗耗損陽氣的症狀,所以張仲景另外制定了真武湯來救治這種用藥錯誤的情況。)又治療傷寒,脈象浮而數,身體不痛但沉重,時而感覺輕鬆,沒有少陰病的症狀。(成無己註解:這是傷寒遇到風邪的脈象。傷寒通常會身體疼痛,但這個病例風邪較盛,所以不痛;中風通常身體沉重,這個病例兼有寒邪,所以時而感覺輕鬆。風寒邪氣在外較盛,所以沒有嘔吐、腹瀉、厥逆等症狀,也沒有少陰病的裡證。昂按:成無己的註解不對,服用此方必須脈象浮而緊或浮而數,煩躁不安且不出汗,才能服用。
張仲景擔心少陰病的煩躁患者誤服此方而導致病情加重,所以加上了「沒有少陰病症狀」這一句。總的來說,太陽病煩躁宜發汗,陽明病煩躁宜通便,陰證煩躁宜溫補。)
麻黃(六兩),桂枝、甘草(各二兩,炙甘草),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石膏(雞蛋大小一塊),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先將麻黃煎煮,去沫後加入其他藥物一起煎煮。服用一次藥後出汗了,就停止後續服用。
這是治療足太陽膀胱經的藥方。 (成無己註解:桂枝主治中風,麻黃主治傷寒,現在是風寒兩種邪氣都侵犯身體,想要用桂枝解表驅風,卻不能完全去除寒邪;想要用麻黃發汗散寒,卻不能完全去除風邪;所以張仲景用大青龍湯來同時治療風寒兩種邪氣。麻黃性味甘溫,桂枝性味辛熱,寒邪傷及營氣,用甘溫的藥物緩解;風邪傷及衛氣,用辛散的藥物驅散;所以用麻黃為主藥,桂枝為輔藥。甘草性味甘平,杏仁性味甘苦,輔助麻黃發汗解表;大棗性味甘溫,生薑性味辛溫,輔助桂枝解表(薑棗還能運行脾臟的津液,調和營衛)。
營衛、陰陽都受損,單靠輕劑無法治療,必須用輕重不同的藥物一起治療,才能去除陰陽兩種邪氣,使營衛調和,石膏性味辛甘微寒,質地重,又能直達肌表,是使藥。(風寒邪氣盛於外,人體陽氣就會鬱結而化熱。石膏質地重能瀉熱,氣輕又能解表,所以說輕重不同。足太陽膀胱經是表證,但表證又分營衛不同,病症又分風寒不同。
張仲景將治療分為三種情況,桂枝解表驅風,麻黃發汗散寒,大青龍湯同時治療風寒,各有其適用範圍,是治療外感的三大綱領。大青龍湯是發汗的重劑,陶節庵說:此方藥性峻猛,必須風寒都很嚴重,並且伴有煩躁不安,才能使用。喻嘉言說:此方既能解表又能發汗,名稱取自青龍,青龍上升降雨,鬱熱頓消,煩躁得以解除,如果不是青龍的神奇功效,怎麼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呢?大青龍湯是針對太陽病不出汗而設的,與麻黃湯證相似,因為兼有煩躁一個症狀,煩是風邪,躁是寒邪,非用此法不能治療。
但是不出汗的煩躁與發汗後的煩躁完全不同;瀉下後的煩躁與未瀉下的煩躁也不同。如果少陰病患者煩躁而誤服此方,就會耗損陽氣。又說:石膏一味藥,加入甘溫的藥物中就成了大青龍湯,與清涼的藥物搭配就成了白虎湯,風寒都傷及身體,應該用辛甘的藥物發散;但是表裡都發熱,就不能用溫熱的藥物,想要同時治療風寒和表裡之熱,所以制定了白虎湯來輔助大青龍湯的不足。
煩躁有表證,這個病例不出汗而煩躁就是表證;有裡證,大便不通而煩躁是裡證;有陽虛,汗出後病症未除而煩躁是陽虛;有陰盛,少陰病嘔吐腹瀉厥逆、煩躁欲死是陰盛。內熱叫煩,是有根的火;外熱叫躁,是無根的火;所以只有躁而無煩,或先躁後煩的,都不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