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集解》~ 發表之劑第二 (15)
發表之劑第二 (15)
1. 桂枝羌活湯
(《機要》)
治瘧疾發在處暑以前,頭項痛,脈浮,有汗,惡風。
桂枝,羌活,防風,甘草(等分)。每服五錢,迎其發而服之。或吐,加半夏曲;無汗,桂枝易麻黃,名麻黃防風湯(按二湯《機要》以之治瘧,實發表通用之劑)。
此足太陽藥也。瘧分六經,故仿仲景傷寒例,以防風、羌活散太陽之邪,而以桂枝、麻黃分主有汗、無汗也(朱丹溪曰:凡治瘧無汗要有汗,散邪為主,帶補;有汗要無汗,扶正為主,帶散。河間曰:瘧發寒熱大作,此太陽陽明合病,汗出不止,知為熱也,陽盛陰虛之證,不治,必傳入陰經,桂枝芍藥湯主之,桂枝三錢,芍藥、黃耆、知母、石膏各一兩。如寒熱轉大者,桂枝黃芩湯和之,小柴胡加桂枝、知母、石膏。
外邪已罷,內邪未已,大柴胡、大承氣等下之)。
白話文:
桂枝羌活湯
治療處暑以前發作的瘧疾,症狀是頭痛、頭頸部疼痛,脈搏浮弱,稍微出汗,怕風。
藥方組成:桂枝、羌活、防風、甘草等量。每次服用五錢,在瘧疾發作前服用。如果服用後嘔吐,可以加半夏曲;如果沒有汗,用麻黃代替桂枝,改名為麻黃防風湯。(注:這兩種湯劑在《備急千金要方》中都被用來治療瘧疾,實際上都是發散風寒的通用藥方。)
這個方子屬於足太陽經的藥方。瘧疾分屬六經,所以仿效仲景傷寒的治療方法,用防風、羌活來散去太陽經的邪氣,而用桂枝、麻黃則區分是否有汗的情況。(朱丹溪說:治療瘧疾,無汗的病人要使其出汗,以散邪為主,同時兼顧補益;有汗的病人要使其不出汗,以扶正為主,同時兼顧散邪。張子和說:瘧疾發作時寒熱交替劇烈,這是太陽經和陽明經合病的表現,如果汗出不止,就說明是熱證,屬於陽盛陰虛,不治療,就會傳入陰經,此時可以用桂枝芍藥湯治療,藥方組成:桂枝三錢,芍藥、黃耆、知母、石膏各一兩。如果寒熱加劇,可以配合桂枝黃芩湯服用,或者在小柴胡湯中加入桂枝、知母、石膏。
如果外邪已經消除,但內邪未除,則需使用大柴胡湯、大承氣湯等瀉下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