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集解》~ 湧吐之劑第三 (1)
湧吐之劑第三 (1)
1. 湧吐之劑第三
邪在表宜汗,在上焦宜吐,在中下宜下,此汗吐下三法也。若邪在上焦而反下之,則逆其性矣。經曰:其高者因而越之;又曰:在上者湧之,是也。先賢用此法者最多,今人惟知汗下,而吐法絕置不用,遇當吐者而不行湧越,使邪氣壅結而不散,輕病致重、重病致死者多矣。朱丹溪曰:吐中就有發散之義。
張子和曰:諸汗法古方多用之。惟以吐發汗者,世罕知之。故予常曰:吐法兼汗,其以此夫。
白話文:
湧吐之劑第三
外邪在肌表,應該發汗;在上焦,應該催吐;在中焦或下焦,應該導瀉。這是發汗、催吐、導瀉三種治療方法。如果外邪在上焦卻用導瀉的方法,那就是違背了邪氣的性質。經書上說:「高處的要順勢往上引導它」;又說:「在上焦的要把它往上湧出來」,這就是這個道理。古代醫生使用催吐法非常多,現代人只知道發汗和導瀉,卻完全放棄了催吐法,遇到應該催吐的病症卻不用湧吐的方法,導致邪氣阻塞不散,輕症變成重症,重症致死的案例很多。朱丹溪說:催吐之中就包含了發散的功效。
張子和說:古代許多發汗的藥方都使用催吐法。只是用催吐來發汗的,現在很少有人知道了。所以,我常說:催吐法也包含了發汗的功效。
2. 瓜蒂散
(仲景)
治卒中痰迷,涎潮壅盛,顛狂煩亂,人事昏沉,五癇痰壅;及火氣上衝,喉不得息,食填太陰,欲吐不出(痰壅上膈,火氣上衝,食停上脘,並當用吐法)。傷寒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衝喉不得息者,胸有寒也,當吐之(汗出惡風,頭痛項強,為桂枝證,俱為邪在表;今無頭痛項強,而脈微浮,胸痞硬,則不在表而未入里,為邪在胸中,胸中與表相應,故宜吐);亦治諸黃急黃(卒然發黃,心滿氣喘,命在須臾,曰急黃。或服此散,或㗜鼻,或加丁香)。
甜瓜蒂炒黃,赤小豆。共為末,熟水或酸齏水調下,量人虛實服之。吐時須令閉目,緊束肚皮。吐不止者,蔥白湯解之。良久不出者,含砂糖一塊即吐。諸亡血虛家、老人、產婦、血虛脈微者,俱不可服(非尺脈絕者,不宜便服此,恐損胃氣。若止胸中窒塞悶亂,以物探之,得吐即止。
如探不出,方以此湯吐之。如頭額兩太陽痛者,令病人噙水一口,以此散一字吹入鼻中,出黃水,即愈)。
此足太陽、陽明藥也,胸中痰食與虛煩者不同,越以瓜蒂之苦,湧以赤小豆之酸,吐去上焦有形之物,則木得舒暢,天地交而萬物通矣。當吐而胃弱者,改用參蘆(十劑曰:燥可去濕,桑白皮、赤小豆之屬是也。赤豆、瓜蒂並能行水濕痰涎,頭痛胸滿,寒熱脈緊不大者,並宜此散吐之。
或問何謂木鬱?曰厥陰少陽屬木,於令為春,乃人身生髮之氣也,食者陰物也,脾胃者坤土也。飲食填塞太陰,則土盛而反侮木,生氣不得上升而木鬱矣,吐去上焦有形之物,則木得條達,而遂其升生之性矣)。
本方除赤豆,名獨聖散:治太陽中暍(音謁,暑也),身重痛而脈微弱(夏月傷冷水,水漬皮膚中,郁遏其外出之陽,反中入內,故身熱重痛,以瓜蒂㗜去胸中之水,則皮中之水自行)。本方除赤豆,加防風、藜蘆,名三聖散(子和)。本方除赤豆,加鬱金、韭汁,鵝翎探吐,亦名三聖散:治中風風癇,痰厥頭痛。
本方除赤豆,加全蠍五分:吐風痰。本方加淡豉,治傷寒煩悶(瓜蒂梔豉皆吐劑。要知瓜蒂吐痰食宿寒,梔豉吐虛煩客熱,如未經汗下,邪郁胸膈而痞滿者,謂之實,宜瓜蒂散,此重劑也。已經汗吐下,邪乘虛客胸中而懊憹者,為虛煩,宜梔豉湯,此輕劑也。丹溪用瓜蒂、梔子、苦參、藜蘆等劑累吐,許白雲先生不透,後以附子尖和漿水與之,始得大吐也)。
白話文:
瓜蒂散
本方主治因痰迷、涎潮壅盛導致的卒中、顛狂煩亂、神志昏沉、五癇等症狀;以及火氣上衝、呼吸困難、食物停滯於胃部、欲吐不能的情況(痰壅上膈、火氣上衝、食物停滯於上脘,均需採用吐法治療)。對於傷寒,若符合桂枝湯證候,但頭痛、項強不顯著,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衝喉嚨呼吸困難者,表明寒邪在胸中,也應當用吐法治療(汗出惡風、頭痛項強為桂枝湯證,邪氣在表;本症無頭痛項強,脈微浮,胸痞硬,則邪氣不在表也不在裡,而是在胸中,與表相應,故宜吐)。也可用於治療各種黃疸,尤其是急黃(突然發黃,胸悶氣喘,危在旦夕,稱為急黃,可服用此散,或用瓜蒂吹鼻,或加丁香)。
將甜瓜蒂炒至黃色,與赤小豆研磨成粉末,用熟水或酸梅湯調服,用量依據患者虛實而定。嘔吐時需閉眼,並緊束腹部。若嘔吐不止,用蔥白湯解救;若很久吐不出東西,含一塊砂糖即可催吐。體虛、出血、老人、產婦、血虛脈弱者均不可服用(脈象不是完全無力者,不宜服用,以免損傷胃氣。若只是胸中阻塞、煩悶,可用工具探吐,能吐出即可停止。若探不出,再用此方催吐。如頭痛位於額頭太陽穴者,讓病人含一口水,用此藥粉少許吹入鼻中,排出黃水即可痊癒)。
此方為足太陽、陽明經藥物,治療胸中痰食與虛煩的病機不同,運用瓜蒂的苦味,配合赤小豆的酸味,將上焦的有形之物嘔出,則肝氣得以舒暢,天地之氣交感,萬物運行通暢。若病人嘔吐後胃氣虛弱者,可改用參蘆湯(十劑後可去濕,桑白皮、赤小豆等均是利濕藥。赤豆、瓜蒂都能行水濕痰涎,頭痛胸滿,寒熱脈緊不甚者,都宜用此散催吐)。
有人問何謂肝氣鬱結?答:厥陰、少陽屬木,主令為春,乃人體生髮之氣也;食物為陰性之物;脾胃屬土。飲食停滯於胃部,則土氣過盛反克木氣,生髮之氣不能上升而導致肝氣鬱結,嘔出上焦的有形之物,則肝氣得以疏通,恢復其升發的功能。
本方除去赤小豆,稱為獨聖散,主治中暑,症狀為身體沉重疼痛,脈象微弱(夏季受涼水侵襲,水濕停滯於皮膚之中,阻礙陽氣外出,反而內陷,故身體沉重疼痛,用瓜蒂吹鼻排出胸中水濕,則皮膚中的水濕亦可自行排出)。本方除去赤小豆,加入防風、藜蘆,稱為三聖散(子和)。本方除去赤小豆,加入鬱金、韭菜汁,用鵝毛探吐,也稱為三聖散,主治中風、風癇、痰厥頭痛。
本方除去赤小豆,加入全蠍五分,可治療風痰。本方加入淡豉,可治療傷寒煩悶(瓜蒂、梔子、豉都是催吐藥。需知瓜蒂吐痰食宿寒,梔子、豉吐虛煩客熱,若未經汗下,邪氣鬱滯於胸膈而痞滿者,為實證,宜用瓜蒂散,此為重劑;若已經汗吐下利,邪氣乘虛而入胸中,出現懊惱不安者,為虛煩,宜用梔子豉湯,此為輕劑。丹溪先生用瓜蒂、梔子、苦參、藜蘆等藥多次催吐,許白雲先生效果不佳,後來用附子尖與漿水給他服用,才得以大量嘔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