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昂

《醫方集解》~ 湧吐之劑第三 (2)

回本書目錄

湧吐之劑第三 (2)

1. 參蘆散

治虛弱人痰涎壅盛。

人參蘆。研為末,水調下一二錢。或加竹瀝和服(竹瀝滑痰)。

白話文:

人參蘆。研成粉末,用水調和,一次服用一到二錢。或加入竹瀝一起服用(竹瀝可潤滑痰液)。

此手太陰、足太陽藥也。經曰:在上者,因而越之。痰涎上壅,法當湧之,病人虛羸,故以參蘆代藜蘆、瓜蒂,宣猶帶補,不致耗傷元氣也(朱丹溪曰:人參補陽中之陰,蘆反瀉太陰之陽,亦猶麻黃根節不同)。

白話文:

手太陰、足太陽為治療咳喘的要藥。經典說:對於痰症積聚在上焦者,應當引吐而下之。但病人體虛羸弱,所以用人參、蘆根代替藜蘆、瓜蒂,宣通又兼有補益,以免耗傷元氣。(朱丹溪說:人參補益人體的陽中之陰,蘆根瀉去手太陰經的陽,這如同麻黃根和麻黃節的性質不同。)

2. 梔子豉湯

(仲景)

治傷寒吐下後,虛煩不眠,劇者反覆顛倒,心下懊憹;及大下後身熱不退,心下結痛,或痰在膈中(汗吐下後,正氣不足,邪氣乘虛結於胸中,故煩熱懊憹。煩熱者,熱而煩擾;懊憹者,懊惱憹悶也。晝動為陽,夜臥主陰,陽熱未散,陰氣未復,故不得眠。身熱去而心結痛者,熱盡入里,則為結胸;熱不去而結痛者,客熱散漫為虛煩,熱仍在表,故當越之)。

白話文:

治療傷寒吐下後,出現虛煩失眠,嚴重的會反覆顛倒,心中煩悶;以及大便後身體發熱不退,心中結痛,或痰在膈中(汗吐後,正氣不足,邪氣乘虛結在胸中,所以煩熱煩悶。煩熱是指熱而煩躁;懊惱是指煩惱、憂愁、悶熱。白天活動是屬陽,夜間睡眠是主陰,陽熱未散,陰氣未復,所以睡不著。身體發熱退去而心中結痛的,是熱邪都進入體內,形成結胸;熱邪沒有散去而結痛的,是客熱散漫形成虛煩,熱還在體表,所以當用藥來發散)。

梔子(十四枚),淡豉(四合。)服令微吐(仲景曰:病人糞微溏者,不可與服)。

白話文:

梔子(十四顆),淡豉(四匙)。服後讓病人微微嘔吐。(仲景說:病人的大便稍稀溏,不可服用。)

此足太陽、陽明藥也。煩為熱勝,梔子苦寒、色赤入心,故以為君。淡豉苦能發熱,腐能勝焦(腎氣為熱,心氣為焦,豉蒸罯而成,故為腐),助梔子以吐虛煩,故以為臣。酸苦湧泄為陰也。此吐無形之虛煩,若膈有實邪,當用瓜蒂散(王海藏曰:煩氣也,躁血也,煩出於肺,躁出於腎,故用梔子治肺煩,香豉治腎躁。亦用作吐藥,以邪在上焦,吐之則邪散,經所謂在上者因而越之也。

白話文:

這是足太陽、陽明藥方。煩躁是由熱邪盛造成,梔子苦寒、顏色赤紅能入心,因此作為君藥。淡豉苦能發散熱邪,腐能剋制焦熱(腎氣為熱,心氣為焦,淡豉蒸熟後製成,所以為腐),輔助梔子一起吐出心煩,所以作為臣藥。酸苦湧泄是陰也。這個藥方能吐出無形的煩熱,如果胸中有實邪,應該使用瓜蒂散。(王海藏說:煩是肺氣,躁是腎血,煩出於肺,躁出於腎,所以使用梔子來治療肺煩,香豉來治療腎躁。也可以用作吐藥,因為邪在上面,吐則邪散,經中所謂「在上者因其越之」是也。)

或問煩躁皆心為之,何謂煩出於肺,躁出於腎,曰:熱則煩,熱甚則躁,煩為陽,躁為陰,大抵皆心火為病,火旺則金燥而水虧,惟火獨在,故肺腎合而為煩躁,按:大便軟者為吐證,大便秘者為下證,若大便微溏者,不可服,以裡虛寒在下,雖煩非蘊熱也。若宿食而煩躁者,梔子大黃湯主之)。

白話文:

有人問煩躁都是是由心引起的,為什麼說煩出自肺,躁出自腎?

答:發熱就容易煩躁,發熱過度就容易狂躁,煩躁屬陽,狂躁屬陰,大致上都是由於心火旺盛而導致的疾病,火旺盛則金燥而水虧,只有火旺盛存在著,所以肺與腎結合而形成煩躁,紀錄:大便軟的人是嘔吐的症狀,大便乾燥的人是腹瀉的症狀,如果大便略微稀溏,則不可服用,因為體內虛寒,即使煩躁也不是積熱造成的。如果因宿食而煩躁,可用梔子大黃湯。

本方加甘草,名梔子甘草豉湯(仲景):治前證兼少氣者(甘以補之)。本方加生薑,名梔子生薑豉湯(仲景):治前證兼嘔者(辛以散之)。本方除淡豉,加乾薑,名梔子乾薑湯(仲景):治傷寒誤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以解熱煩,乾薑以溫誤下)。本方除淡豉,加厚朴枳實,名梔子厚朴湯(仲景):治傷寒下後,心煩腹滿(梔子湧虛煩,枳樸泄腹滿,亦表裡兩解之法)。

白話文:

  1. 在本方中加入甘草,稱為「梔子甘草豉湯」(出自仲景的著作),用於治療上述症狀,並添加甘草以補益氣血。

  2. 在本方中加入生薑,稱為「梔子生薑豉湯」(出自仲景的著作),用於治療上述症狀,並添加生薑以疏散鬱滯。

  3. 在本方中去除淡豉,加入乾薑,稱為「梔子乾薑湯」(出自仲景的著作),用於治療誤下之傷寒,持續發熱,身體微熱煩躁的情形(梔子用於退熱煩燥,乾薑用於溫煦脾胃)。

  4. 在本方中去除淡豉,加入厚朴和枳實,稱為「梔子厚朴湯」(出自仲景的著作),用於治療傷寒誤下後,心煩、腹滿(梔子用於舒緩虛煩,厚朴和枳實用於瀉散腹滿,也是一種表裡同時解決的方法)。

本方加大黃、枳實,名梔子大黃湯(仲景):治酒疸發黃,心中懊憹,或熱痛;亦治傷寒食復(輕則消導,重乃吐下)。本方加枳實,名枳實梔子豉湯(仲景):治傷寒勞復(傷寒新瘥,血氣未平,餘熱未盡,作勞動病者為勞復,傷食者為食復)。本方加薤白,名豉薤湯(張文仲):治傷寒下利如爛肉汁,赤滯下,伏氣腹痛諸熱證(滯下、痢也。梔豉苦寒,能升能散;薤白辛溫,能開胸痹及大腸氣滯)。

白話文:

本方加入大黃、枳實,名叫梔子大黃湯(出自仲景):治療飲酒後引起黃疸,出現心煩意亂,或有發熱疼痛;還能治療傷寒後飲食不節(輕微則消導,嚴重則吐下)。本方加入枳實,名叫枳實梔子豉湯(出自仲景):治療傷寒勞復(傷寒新愈,血氣尚未恢復正常,餘熱未盡,因勞動而生病稱為勞復,因飲食不節而生病則稱為食復)。本方加入薤白,名叫豉薤湯(出自張文仲):治療傷寒患者腹瀉,排泄物像爛肉汁,血滯瘀積在腸道內,腹部因氣體積聚而疼痛等各種熱性病症(這種病症也被稱為滯下、痢疾。梔子、豉都性寒苦,具有升發、疏散的作用;薤白性辛溫,能緩解胸痹和腸胃氣滯)。

本方加犀角大青,名犀角大青湯:治斑毒熱甚頭痛。

白話文:

本方劑加入犀角、大青,稱為犀角大青湯,用來治療斑毒,病症表現為發熱嚴重,尤其偏重頭痛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