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集解》~ 湧吐之劑第三 (3)
湧吐之劑第三 (3)
1. 稀涎散
治中風暴僕,痰涎壅盛,氣閉不通,先開其關,令微吐稀涎,續進他藥(不可令大吐,醒後不可大投藥餌,緩緩調治,過恐傷人);亦治喉痹不能進食。
皂角(四挺去皮弦,炙),白礬(一兩。為末。)溫水調下五分。或加藜蘆(藜蘆能吐風痰,善通頂,令人嚏)。
此足太陰、厥陰藥也。吳鶴皋曰:清陽在上,濁陰在下,天冠地履,無暴僕也;若濁邪逆上,則清陽失位而倒置矣,故令人暴僕。所以痰涎壅塞者,風盛氣湧使然也。經曰:病發於不足,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後治其本,故不與疏風補虛,而先吐其痰涎。白礬酸苦能湧泄,咸能軟頑痰,故以為君;皂角辛能通竅,咸能去垢,專制風木,故以為使,固奪門之兵也。
師曰:凡吐中風之痰,使咽喉疏通,能進湯藥便止,若盡攻其痰,則無液以養筋,令人攣急偏枯。此其禁也(按痰不可盡攻,不獨中風也。朱丹溪曰:胃氣亦賴痰以養,不可盡攻,攻盡則虛而愈劇)。
張子和加藜蘆、常山、甘草,名常山散:吐瘧痰(甘草合常山必吐)。本方加雄黃、藜蘆,名如聖散,為末,㗜鼻:治纏喉急痹,牙關緊閉。
白話文:
稀涎散
治療中風昏迷,痰涎阻塞,氣息不通的病症。首先要打開關竅,使其略微吐出稀薄的痰涎,然後再服用其他藥物(不可使其大量嘔吐,清醒後也不可大量服用藥物,需緩慢調理,否則恐傷身體);也可用於治療喉嚨阻塞無法進食的情況。
藥方:皂角(四錢去皮弦,炙烤),白礬(一兩,研磨成粉)。用溫水調和後服用五分之一。或者可以加入藜蘆(藜蘆具有吐出風痰、通利頭部、令人打噴嚏的功效)。
此方為足太陰經、厥陰經的藥物。吳鶴皋說:清陽之氣在上,濁陰之氣在下,如同天冠地履,則不會發生中風昏迷;如果濁邪逆向上衝,則清陽之氣失位而倒置,所以會導致中風昏迷。痰涎阻塞的原因,是因為風盛氣湧所致。經書上說:疾病的發生在於不足,要標本兼治,先治其標,後治其本,所以不先用疏風補虛的藥物,而先吐出痰涎。白礬酸苦,能使痰液排出,鹹味能軟化頑固的痰,所以作為主藥;皂角辛味能通利竅道,鹹味能去除污垢,專門治療風邪,所以作為輔藥,如同奪取敵軍門戶的兵力。
老師說:凡是因中風而吐出痰液,使咽喉通暢,能夠服用湯藥就停止治療,如果竭盡全力攻治痰液,則會沒有津液來滋養筋脈,導致身體攣縮、枯萎。這是治療上的禁忌(按:不能竭盡全力攻治痰液,不只是中風,朱丹溪也說:胃氣也依靠痰液來滋養,不可完全攻治,攻治盡了就會虛弱,病情反而加重)。
張子和在這個方子中加入藜蘆、常山、甘草,命名為常山散:用於治療瘧疾引起的痰涎阻塞(甘草和常山一起服用必定會引起嘔吐)。本方加入雄黃、藜蘆,命名為如聖散,研磨成粉末,用於鼻腔:治療纏喉急劇阻塞,牙關緊閉。
2. 乾霍亂吐方
(《三因》)
治乾霍亂欲吐不得吐,欲瀉不得瀉,腹中大痛者(霍亂,揮霍撩亂也。外有所感,內有所傷,陰陽乖隔,邪正交爭,故上吐下瀉,而中絞痛也。邪在上焦則吐,在下焦則瀉,在中焦則吐瀉交作,此濕霍亂,證輕易治;若不能吐利,邪不得出,壅遏正氣,關格陰陽,其死甚速,俗名攪腸痧,切勿與穀食,即米湯下喉亦死)。
燒鹽,熱童便。三飲而三吐之。
此足太陰、陽明藥也。吐瀉不得,邪結中焦,咸能軟堅,可破頑痰宿食,炒之則苦,故能湧吐。童便本人身下降之氣,引火下行,乃歸舊路,味又鹹寒,故降火甚速(此由脾土鬱極而不得發,以致火熱內擾,陰陽不交之患);鹽湧於上,溺泄於下,則中通矣。方極簡易,而有回生之功,不可忽視(《準繩》曰:鹽調童便,非獨用以降陰之不通也,陰既不通,血亦不行,兼用行血藥也)。
本方單用燒鹽熟水調飲,以指探吐,名燒鹽探吐法:治傷食痛連胸膈,痞悶不通、手足逆冷,尺脈全無(食填太陰,抑遏肝膽之氣,不得上升,兩實相搏,故痛連胸膈;陽氣不舒,故手足逆冷;下焦宣絕,故尺脈不至;咸潤下而軟堅,能破積聚,又能宣湧,使不化之食,從上而出,則塞者通矣,亦木鬱達之也。昂按:此即中食之證。
有忽然厥逆,口不能言,肢不能舉者,名曰食厥,若作中風中氣治之,死可立待,宜先以鹽吐之,再行消食導氣之藥。經曰: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或曰食填太陰,胸中痞亂,兩尺脈當用事,今反尺脈不見,其理安在。
曰:獨陽不生,獨陰不長,天之用在於地下,則萬物生長,地之用在於天上,則萬物收藏,此乃天地交而萬物通也,故陽火之根,本於地下,陰水之源,本於天上,五臟主有形之物,物者陰也,陰者水也,食塞於上,是絕五臟之源,源絕則水不下流,兩尺之絕,此其理也)。
《千金》用此法三飲三吐,通治霍亂蠱毒,宿食腹痛,冷氣鬼氣(且曰:此法大勝用藥,凡有此疾、宜先用之)。
白話文:
乾霍亂吐方
治療乾霍亂,想吐卻吐不出來,想瀉卻瀉不出來,腹部劇痛的方子。霍亂,指的是身體機能紊亂。外感邪氣,內傷臟腑,陰陽失調,邪正相爭,所以才會嘔吐腹瀉,並伴隨劇烈的腹部絞痛。邪氣在上焦則嘔吐,在下焦則腹瀉,在中焦則嘔吐腹瀉同時發生,這是濕霍亂,症狀較輕,容易治療;如果不能嘔吐或腹瀉,邪氣無法排出,阻塞正氣,阻礙陰陽運行,就會很快死亡,俗稱攪腸痧,絕對不能進食,即使是米湯喝下去也會致命。
方法是燒鹽,加溫熱的童便,喝三次,然後催吐三次。
這是針對足太陰經和陽明經的療法。嘔吐腹瀉不通暢,邪氣阻塞中焦,鹽能軟化堅硬之物,能化解頑痰宿食,炒鹽則味苦,更能催吐。童便為人體自身下降之氣,能引導火氣下降,回到原來的通道,而且童便鹹寒,所以能迅速降火(這是因為脾土鬱結到極點而無法宣洩,導致內火擾動,陰陽失調)。鹽從上湧吐,童便從下排出,則中焦就通暢了。這個方子非常簡單,卻有起死回生的功效,不可輕視。《準繩》中說:用鹽調和童便,不只是用來疏通陰氣不通的症狀,陰氣不通,血液也無法運行,所以此法也兼具行血的功效。
本方單獨使用燒鹽加熟水調和飲用,用手指刺激喉嚨催吐,稱為燒鹽探吐法:治療因食物積滯而導致的胸膈疼痛,胸悶不通,手足冰冷,尺脈全無的情況(食物阻塞足太陰經,抑制肝膽之氣,不能上升,陰陽兩實互相搏擊,所以疼痛連及胸膈;陽氣不舒,所以手足冰冷;下焦氣機閉塞,所以尺脈摸不到;鹽味鹹能潤下軟堅,能化解積聚,又能宣通,使積滯的食物從上排出,則阻塞的就會通暢,也是疏通肝氣鬱結)。昂按:這正是食物積滯的症狀。
如果突然出現厥逆,不能說話,肢體不能活動,稱為食厥,如果像中風或中氣一樣治療,很快就會死亡,應該先用鹽催吐,再服用消食導氣的藥物。《內經》說:上部有脈搏,下部沒有脈搏,病人就應該催吐,不吐就會死。有人問:食物阻塞足太陰經,胸中痞悶,兩尺脈應該應指,現在卻摸不到尺脈,這是什麼道理?
回答說:獨陽不生,獨陰不長,天地運行法則,天地的作用在於地上,則萬物生長,地上的作用在於天上,則萬物收藏,這是天地交合,萬物才能通暢,所以陽火的根源,在於地下,陰水的來源,在於天上,五臟主宰有形之物,物就是陰,陰就是水,食物阻塞在上,就切斷了五臟的源頭,源頭斷絕,水就無法下流,所以兩尺脈就摸不到了,這就是原因。
《千金要方》也記載此法,三飲三吐,治療霍亂、蠱毒、宿食腹痛、寒邪鬼氣。(並且說:這個方法比用藥更好,凡是有這些疾病,應該優先使用這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