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集解》~ 湧吐之劑第三 (3)
湧吐之劑第三 (3)
1. 稀涎散
治中風暴僕,痰涎壅盛,氣閉不通,先開其關,令微吐稀涎,續進他藥(不可令大吐,醒後不可大投藥餌,緩緩調治,過恐傷人);亦治喉痹不能進食。
白話文:
治療中風、暴病發作,痰液壅盛,氣機閉塞不通,先打開其病邪的關閉,讓病人輕微吐出稀薄的痰涎,再繼續服用其他藥物(不可讓病人大量嘔吐,醒來後不可大量服用藥物,要慢慢調治,過度害怕會傷害病人);也治療喉嚨腫痛不能進食。
皂角(四挺去皮弦,炙),白礬(一兩。為末。)溫水調下五分。或加藜蘆(藜蘆能吐風痰,善通頂,令人嚏)。
白話文:
皁角(四條去掉外皮和裏面的籽,然後烘烤),白礬(一兩,研磨成粉末)。用溫水調勻,每次服用五分。也可以加入藜蘆(藜蘆可以吐出風痰,通暢頭部,讓人打噴嚏)。
此足太陰、厥陰藥也。吳鶴皋曰:清陽在上,濁陰在下,天冠地履,無暴僕也;若濁邪逆上,則清陽失位而倒置矣,故令人暴僕。所以痰涎壅塞者,風盛氣湧使然也。經曰:病發於不足,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後治其本,故不與疏風補虛,而先吐其痰涎。白礬酸苦能湧泄,咸能軟頑痰,故以為君;皂角辛能通竅,咸能去垢,專制風木,故以為使,固奪門之兵也。
白話文:
這是足太陰經和厥陰經的藥物。吳鶴皋說:清陽之氣在上,濁陰之氣在下,就像天戴著帽子,地穿著鞋子,陰陽平衡,沒有暴烈的僕人;如果濁邪逆行上升,清陽就會失去位置而倒置,因此導致人突然昏厥。至於痰涎壅塞,是風盛氣湧造成的。經典說:疾病是由不足引起的,治療時要從標和本下手,先治療標,後治療本,所以不採用疏散風邪、補益虛損的方法,而先用藥物吐出痰涎。白礬酸苦,能夠湧出和瀉下,鹹味能夠軟化頑固的痰,所以作為君藥;皁角辛味能夠通竅,鹹味能夠去垢,專門剋制風木之邪,所以作為臣藥,這是治療急病的良方。
師曰:凡吐中風之痰,使咽喉疏通,能進湯藥便止,若盡攻其痰,則無液以養筋,令人攣急偏枯。此其禁也(按痰不可盡攻,不獨中風也。朱丹溪曰:胃氣亦賴痰以養,不可盡攻,攻盡則虛而愈劇)。
白話文:
老師說:凡是中風嘔吐痰液,只要咽喉疏通,能進食湯藥,病情就會停止。如果完全攻下痰液,體內就沒有液體來滋養筋脈,就會讓人出現攣縮、偏枯的症狀。這是治療中風的禁忌。(按:痰液不可完全清除,不只是中風的治療。朱丹溪說:胃氣也依賴痰液來滋養,不能完全清除,清除乾淨就會虛弱而病情更加嚴重。)
張子和加藜蘆、常山、甘草,名常山散:吐瘧痰(甘草合常山必吐)。本方加雄黃、藜蘆,名如聖散,為末,㗜鼻:治纏喉急痹,牙關緊閉。
白話文:
張子和加入藜蘆、常山、甘草,命名為常山散:可以治療瘧疾痰(因為甘草和常山一起使用必定會吐痰)。原方加入雄黃、藜蘆,命名為如聖散,研成末藥,吹入鼻子:可以治療纏喉急痹,牙關緊閉。
2. 乾霍亂吐方
(《三因》)
治乾霍亂欲吐不得吐,欲瀉不得瀉,腹中大痛者(霍亂,揮霍撩亂也。外有所感,內有所傷,陰陽乖隔,邪正交爭,故上吐下瀉,而中絞痛也。邪在上焦則吐,在下焦則瀉,在中焦則吐瀉交作,此濕霍亂,證輕易治;若不能吐利,邪不得出,壅遏正氣,關格陰陽,其死甚速,俗名攪腸痧,切勿與穀食,即米湯下喉亦死)。
燒鹽,熱童便。三飲而三吐之。
白話文:
治療乾性霍亂,想吐卻吐不出來,想拉肚子卻拉不出來,腹部劇烈疼痛的患者(霍亂是因揮霍撩亂引起。外在受了感應,內在有所損傷,陰陽不調和,邪氣與正氣交相爭鬥,所以上吐下瀉,而腹中部絞痛。邪氣在上焦則嘔吐,在下焦則腹瀉,在中焦則嘔吐腹瀉交作,這是濕性霍亂,症狀較輕容易治療;如果不能嘔吐排泄,邪氣無法排出,就會阻塞正氣,關閉陰陽,很快就會死亡,俗稱攪腸痧,切記不要吃穀物,即便米湯喝下去也會死亡)。
此足太陰、陽明藥也。吐瀉不得,邪結中焦,咸能軟堅,可破頑痰宿食,炒之則苦,故能湧吐。童便本人身下降之氣,引火下行,乃歸舊路,味又鹹寒,故降火甚速(此由脾土鬱極而不得發,以致火熱內擾,陰陽不交之患);鹽湧於上,溺泄於下,則中通矣。方極簡易,而有回生之功,不可忽視(《準繩》曰:鹽調童便,非獨用以降陰之不通也,陰既不通,血亦不行,兼用行血藥也)。
白話文:
這個方劑是足太陰、足陽明的用藥。嘔吐下瀉不得,邪氣阻滯在中焦,這兩味藥都能夠軟堅,可以攻破頑固的痰飲和宿食。炒過的鹽苦,所以能夠催吐。童便本身是人體下降的氣,引導火氣向下運行,使之回到原來的位置,味道又鹹又寒,所以能夠很快地降火(這是由脾土鬱結極盛而不得發散,導致火熱內擾,引起陰陽不交的疾病);鹽水從上面湧出,小便從下面排出,那麼中間就暢通了。方劑極為簡單,卻有起死回生的功效,不可忽視(《準繩》說:鹽和童便配合使用,不僅僅是為了降陰氣的不通,陰氣不通,血也不行,兼用行血的藥)。
本方單用燒鹽熟水調飲,以指探吐,名燒鹽探吐法:治傷食痛連胸膈,痞悶不通、手足逆冷,尺脈全無(食填太陰,抑遏肝膽之氣,不得上升,兩實相搏,故痛連胸膈;陽氣不舒,故手足逆冷;下焦宣絕,故尺脈不至;咸潤下而軟堅,能破積聚,又能宣湧,使不化之食,從上而出,則塞者通矣,亦木鬱達之也。昂按:此即中食之證。
白話文:
這個方子單獨使用炒鹽溶於熱水中飲用,然後用手指探入喉嚨催吐,稱為炒鹽探吐法。治療因飲食所傷,疼痛蔓延到胸腹,腹中痞悶不通暢,手腳冰冷,尺脈完全沒有。食物積聚在太陰脾胃,壓抑肝膽之氣,無法向上升發,兩者互相搏擊,所以疼痛蔓延到胸腹。陽氣不舒暢,所以手腳冰冷。下焦氣血不通暢,所以尺脈不出現。炒鹽具有鹹潤下行和軟堅的作用,能夠破除積聚,又能宣湧氣血,使未消化的食物從上部吐出來,這樣阻塞的地方就通暢了,也是疏通肝木鬱結的方法。昂按:這也就是飲食積聚的證狀。
有忽然厥逆,口不能言,肢不能舉者,名曰食厥,若作中風中氣治之,死可立待,宜先以鹽吐之,再行消食導氣之藥。經曰: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或曰食填太陰,胸中痞亂,兩尺脈當用事,今反尺脈不見,其理安在。
白話文:
如果有人忽然昏厥倒地,口不能說話,四肢不能舉動,這種情況叫做「食厥」。如果用治療中風、中氣的方法來治療,病人很快就會死亡。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先用鹽水催吐,然後再服用消食導氣的藥物。經典上說:「上部有脈,下部無脈,這種人應該催吐,不催吐的人就會死亡。」另外有人說,食物堵塞了太陰經,導致胸中痞悶、疼痛,這種情況需要尺脈有力纔有效,但現在尺脈卻沒有動靜,這又是什麼道理呢?
曰:獨陽不生,獨陰不長,天之用在於地下,則萬物生長,地之用在於天上,則萬物收藏,此乃天地交而萬物通也,故陽火之根,本於地下,陰水之源,本於天上,五臟主有形之物,物者陰也,陰者水也,食塞於上,是絕五臟之源,源絕則水不下流,兩尺之絕,此其理也)。
白話文:
古人說:單獨的陽氣不能化生萬物,單獨的陰氣也不能使萬物生長。天的作用是在於地下的,因此萬物才能生長;地的作用是在於天上的,因此萬物才能收藏。這是因為天地交合,萬物才能通暢。所以,陽火的根本,在於地下;陰水的源頭,在於天上。五臟主宰有形的物質,物質是陰的,陰就是水。食物塞滿了上焦,就會斷絕五臟的源頭,源頭斷絕,水就不能向下流,這就導致了兩尺之絕。
《千金》用此法三飲三吐,通治霍亂蠱毒,宿食腹痛,冷氣鬼氣(且曰:此法大勝用藥,凡有此疾、宜先用之)。
白話文:
《千金方》中記載的療法,喝三次藥、吐三次,可以治療霍亂、中毒、食物積聚腹痛、中邪鬼氣(並且說:這種療法比用藥更好,凡是有上述疾病的,都應該先用這種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