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昂

《醫方集解》~ 攻裡之劑第四 (1)

回本書目錄

攻裡之劑第四 (1)

1. 攻裡之劑第四

邪在表宜汗,邪入里宜下。人之一身,元氣周流,不能容纖芥之邪。稍有滯礙,則壅塞經絡,隔遏陰陽而為病矣,或寒或熱,或氣或血,或痰或食,為證不一。輕則消而導之,重必攻而下之,使垢瘀盡去,而後正氣可復,譬之寇盜不剿,境內終不得安平也。然攻下之劑,須適事為宜,如邪盛而劑輕,則邪不服,邪輕而劑重,則傷元氣,不可不審也。其攻而不峻者,另見消導門。

白話文:

當致病因素在體表,則宜採用發汗的治療方法;當致病因素進入到體內,則宜採用攻下的治療方法。人的整個身體,元氣運行周流全身,容不下細微的致病因素。稍微有一點滯礙,就會壅塞經絡,阻隔陰陽,從而引發疾病,或表現為寒症,或表現為熱症,或表現為氣鬱症,或表現為血瘀症,或表現為痰飲症,或表現為食積症,證候多種多樣。輕微的病症,可以採用消導等方法治療;嚴重的病症,必須採用攻下等方法治療,使垢瘀之邪全部除去,然後正氣才能恢復,就像盜寇不剿滅,境內永遠不得安寧一樣。然而攻下的藥劑,必須適當使用,如果致病因素盛,而藥劑的攻下力量弱,則致病因素不會屈服;如果致病因素弱,而藥劑的攻下力量強,則會損傷元氣,所以不可不小心。至於攻而不峻的,另見消導門。

2. 大承氣湯

(仲景)

治傷寒陽明腑證,陽邪入里,胃實不大便,發熱譫語,自汗出,不惡寒,痞滿燥實堅全見;雜病三焦大熱,脈沉實者(陽明外證,身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是也,此為在經,仍當汗散。若熱邪已入胃腑,痞滿燥實堅全見者,為當下。實則譫語亂言無次也。虛則鄭聲一語頻言也。

白話文:

治療傷寒陽明腸胃腑症候羣,陽性邪氣侵入體內,胃中實熱,大便祕結不通,發熱譫語,自發汗出,不畏寒,痞滿煩悶,燥熱堅實的症狀全部都有;雜病三焦大熱,脈象沉實的(這屬於陽明經的外證,身熱汗出不畏寒反而畏熱就是這樣的,此種情況在經絡上,仍應汗解法。如果熱邪已經侵入胃腸道,痞滿煩悶,燥熱堅實的症狀全部都有,應下法治療。實證的話,譫語胡言亂語,沒有條理。虛證的話,總是說著相同的句子。)

陽明多血多氣,法多自汗,過汗亡液,無水以制火,胃有燥糞,結而不下,故妄見妄言也;燥糞在大腸不在於胃,傷寒傳胃不傳大腸,然治病必求其本,且胃與大腸同為陽明燥金也。經曰:何緣得陽明病,曰:太陽病若下、若汗、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乾燥,因轉屬陽明,胃實大便難也。又曰:太陽初病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

白話文:

陽明經多血多氣,常自發汗,過度出汗導致體液耗損,缺乏水液來制約火熱,胃中燥糞凝聚,不下行,所以才胡言亂語。燥糞在大腸,不在胃中,傷寒傳至胃,而不傳至大腸,但是治療疾病必須追根究底,而且胃與大腸都屬於陽明燥金。《傷寒論》中說:為什麼會得陽明病?回答:太陽病之後,出現腹瀉、出汗、小便多的情況,這會導致體液耗損,胃中乾燥,因此轉屬陽明,胃中實熱,大便排泄困難。又說:太陽病一開始發病的時候就出汗,汗先出而不暢通,因此轉屬陽明。

陽明證,能食為中風,風,陽邪,能消穀;不能食,為中寒,寒,陰邪,不能消穀,以此為辨。胸悶不食為痞,胸腹膨脹為滿,大便枯少為燥,腹滿痛不大便為實,按之鞕硬為堅。亦治陽明剛痙此太陽兼陽明證。其症胸滿口噤,臥不著席,攣足,齘齒而無汗,謂之剛痙。宜下之者,以陽明主潤宗筋,風寒濕熱傷陽明胃,津液不行,筋失所養,故以此湯下濕熱、行津液。

白話文:

陽明病證,還能吃東西的是中風,風是陽邪,能化解食物;不能吃東西的是中寒,寒是陰邪,不能化解食物,以此來區分。胸悶不思飲食為痞,胸腹脹滿為滿,大便乾燥減少為燥,腹脹疼痛而不大便為實,按之堅硬為堅。也治療陽明剛痙,這是太陽病兼陽明病證。它的症狀是胸悶,口不能說話,躺在牀上不能平躺,足拘攣,牙關緊閉而沒有汗,稱為剛痙。應該向下泄,因為陽明主潤宗筋,風寒濕熱傷及陽明胃,津液不能運行,筋脈失去滋養,所以用此湯泄濕熱、行津液。

喻嘉言曰:傷寒腹滿可下,胸滿不可下,謂熱邪尚在表也,此證入里之熱,極深極重,陽熱既極,陰血立至消亡,小小下之,尚不能勝,必大下之,以承領其一線之陰,陰氣不盡,為陽所劫,因而得生者多矣。既有下多亡陰之大戒,復有急下救陰之活法,學者深造,端在斯矣。

白話文:

喻嘉言說:傷寒腹滿可以瀉下,胸滿則不能瀉下,這是說熱邪還在體表,如果這種情況下瀉下,熱邪會進入體內,熱邪極深極重,陽熱最盛的時候,陰血就會立即消失,小量瀉下,病邪尚且不能去除,必須大量瀉下,以承接陰氣的一線生機,只要陰氣未盡,受到陽氣侵害,因而能夠生存的人就很多了。既有瀉下過多損傷陰氣的大戒,又有急於瀉下以搶救陰氣的急救方法,學者們深入研究,關鍵就在這裡。

胃為水穀之海,四旁有病,皆傳入胃,已入胃腑,則不復傳他經,如太陽傳入胃,則不更傳陽明;陽明傳入胃,則不傳少陽;少陽傳入胃,則不傳三陰。經曰:陽明居中土也,萬物所歸,無所復傳)。

白話文:

胃就像水穀聚集的海洋,胃的四周如果有疾病,都會傳到胃上。只要胃部已經存在疾病,就不會再傳播到其他經絡。比如太陽經傳播到胃,就不會再傳播到陽明經;陽明經傳播到胃,就不會再傳播到少陽經;少陽經傳播到胃,就不會再傳播到三陰經。

經文說:陽明經位於中央的土位,是萬物歸集的地方,不會再傳播到其他地方。

大黃(四兩酒洗。王海藏曰:邪氣居高,非酒不到,大黃若用生者,則遺高分之邪熱,病愈後變生目赤、喉痹、頭腫,膈上熱疾也),芒硝(三合),厚朴(半斤),枳實(五枚。)先煎樸、實將熟,內大黃,煮二三沸,傾碗內,和芒硝服,得利則止(陶節庵曰:去實熱用大黃,無枳實不通;溫經用附子,無干姜不熱;發表用麻黃,無蔥白不發;吐痰用瓜蒂,無淡豉不通;竹瀝無薑汁,不能行經絡;蜜導無皂角,不能通秘結)。

白話文:

大黃(四兩,用酒清洗。王海藏說:邪氣位於高處,不喝酒就無法到達。如果大黃用生的,就會留下高位的邪熱,病癒後會變成眼睛發紅、喉嚨腫痛、頭腫,還有隔膜上熱疾的症狀。)

芒硝(三合。)

厚朴(半斤。)

枳實(五枚。)

先把厚朴、枳實一起煎煮,直到將近熟的時候,再加入大黃,煮二到三次,倒入碗內,和芒硝一起服用,直到腹瀉為止。(陶節庵說:治療實熱用大黃,沒有枳實就無法通暢。溫經用附子,沒有乾薑就不熱。發表用麻黃,沒有蔥白就不發散。吐痰用瓜蒂,沒有淡豉就不能通暢。竹瀝沒有薑汁,就不能行經絡。蜜導沒有皁角,就不能通祕結。)

此正陽陽明藥也(東垣曰:太陽、陽明藥)。熱淫於內,治以鹹寒,氣堅者以咸軟之,熱盛者以寒消之,故用芒硝之鹹寒,以潤燥軟堅;大黃之苦寒,以瀉熱去瘀,下燥結,泄胃強;枳實、厚朴之苦降,瀉痞滿實滿,經所謂土鬱奪之也(陽明屬土。大黃治大實,芒硝治大燥大堅,二味治有形血藥,厚朴治大滿,枳實治痞,二味治無形氣藥)。然非大實大滿,不可輕投,恐有寒中結胸痞氣之變(此大小陷胸湯之由所也。

白話文:

這屬於陽氣旺盛的藥方(東垣說:屬於太陽經和陽明經的藥方)。熱邪過盛在體內,用性味鹹寒的藥物治療,氣機堅盛的,用性味鹹寒的藥物來使之柔和;熱盛的,用性味寒涼的藥物來消除,所以用芒硝的鹹寒,來滋潤燥熱、軟化堅硬;用大黃的苦寒,瀉熱化瘀,緩解燥結,通泄胃實;用枳實、厚朴的苦降,瀉除積滯實滿。經書上所說的:「土鬱可奪之」的治療法則(陽明經屬土,大黃主治積滿實熱證,芒硝主治燥熱堅硬證,這兩種藥主要用於治療有形之邪的疾病,厚朴主治滿證,枳實治痞證,這兩種藥主要用於治療無形之邪的疾病)。然而不是實證、滿證,就不可輕易的使用這種藥方,恐怕會產生寒邪中阻、胸悶、痞氣的變化(這是大小陷胸湯的由來)。

承,順也;十劑曰:通可去滯,泄可去閉。使塞者利而閉者通,正氣得舒,故曰承氣。仲景曰:欲行大承氣,先與小承氣,若腹中轉矢氣者,有燥屎也,可以大承氣攻之;若不轉矢氣者,此但初硬後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又曰: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陽明病應發汗,醫反下之,此為大逆,皆仲景慎於攻下之意也。

白話文:

承氣:通順也。十劑中藥煎服後,可以通調大便,解除腹中積滯;瀉下藥可以解除腸道閉塞。讓塞住的地方通暢,讓閉塞的地方通暢,正氣得以舒展,所以叫做承氣。仲景說:想要服用大承氣湯,先服小承氣湯,如果腹中發出矢氣,就是有燥硬的糞便,可以用大承氣湯攻下;如果不發出矢氣,只是開始便祕、後邊腹瀉,不能攻下,攻下後必定出現腹脹滿悶、不能飲食的症狀。仲景又說:陽明病脈搏遲緩、汗出多、輕微怕冷,說明表證尚未解除,應該發汗,宜用桂枝湯;陽明病應該發汗,醫生反而用瀉下法治療,這是大大的逆道而行,都是仲景慎重考慮攻下法的原因。

喻嘉言曰:陽明以胃實為正,則皆下證也,陽明之邪,其來路則由太陽,凡陽明證見八九,而太陽有一二未罷,仍從太陽而不從陽明,可汗而不可下也,其去路則趨少陽;凡陽明證雖見八九,而少陽證略見一二,即從少陽而不從陽明,汗下兩不可用也;惟風寒之邪,已離太陽,未接少陽,恰在陽明界內,亟為攻下,則不再傳他經,津液元氣,兩無虧損矣。

白話文:

喻嘉言說:陽明以腸胃實熱為正氣,那麼凡是腸胃實熱證,在中醫辨證上多屬下焦的證候。陽明經的邪氣,其來源是太陽經,凡是陽明經的證候出現了八九分,而太陽經的證候還有一二分沒有完全消失,這種情況下,仍然要從太陽經來辨證而不能從陽明經辨證,可以發汗治療而不能用下法治療。陽明經的邪氣,其傳變方向是少陽經。凡是陽明經的證候雖然已經出現了八九分,但少陽經的證候已略微出現一二分,這種情況下,就要從少陽經來辨證而不能從陽明經辨證,發汗和下法的治療方法都不能用。只有風寒邪氣已經離開太陽經,還沒到達少陽經,恰好在陽明經的範圍內,如果及時用攻下法治療,那麼邪氣就不會再傳變到其他經絡,津液和元氣兩方面都不會受到損傷。

庸愚無識,必待七日傳經已盡,方敢議下,不知太陽有十餘日不解者,若不辨經,而但計日,其誤下仍在太陽,至陽明二三日內即顯下證,反以計日當面錯過,及陽明已入少陽,又以計日妄行攻下,輕者重,而重者死矣。仲景法日數雖多,但有表證而脈浮者,猶宜發汗,日數雖少,若有里證而脈沉者,即宜下之。

白話文:

知識淺陋者,必定等到七天的病程已過之後,纔敢決定是否服用湯藥。但是,不知道太陽病有十多天而不解除的情況。若是隻考慮病程天數,而不區分病證,那麼治療的錯誤必定在太陽病上。等到陽明病發作的兩三天內,就會出現明顯的病證,反而因為考慮病程天數而錯過最佳時機。等到陽明病已經進入少陽病階段,又因為考慮病程天數而胡亂使用攻下的藥物,輕則病情加重,重則死亡。張仲景的治療方法使用的時間雖然多,但是如果有表證而脈浮的人,仍然適合發汗治療。使用的時間雖然少,若是出現裡證而脈沉的人,則應立即服用湯藥。

昂按:陽明必已入腑,方敢議下,非云界內便屬可下,嘉言之言,尚有未當,古人有治惡寒戰慄,用大承氣下燥屎而愈者,此陽邪入里;熱結於裡,表虛無陽,故惡寒戰慄,此陽盛格陰,乃熱病,非寒證,誤投熱藥則死矣。朱丹溪曰:初下痢腹痛,不可用參朮;然氣虛、胃虛者,可用。

白話文:

朱昂評斷:病症屬陽明,病邪必須已經進入臟腑,纔可以用通便的藥物。不是說病症在腸胃內就可以用通便藥。嘉言的說法還不夠妥當。古人治療惡寒戰慄症狀時,有用大承氣湯通便排泄燥屎而治癒的案例。這是因為陽邪入侵裡層,體內發熱,使體表虛弱,沒有陽氣,所以會出現惡寒戰慄的症狀。這種情況是陽盛格陰,屬於熱病,而不是寒症,如果誤用溫熱性的藥物,就會導致死亡。朱丹溪說:在腹瀉腹痛的初期,不能用人參和白朮這類補氣健脾的藥物;但是在氣虛、胃虛的情況下,可以使用。

初得之,亦可用大承氣、調胃承氣下之,看其氣病血病,然後加減用藥。嘗治葉先生患滯下,後甚逼迫,正合承氣證,但氣日虛,形雖實而面黃白,此必平昔過食傷胃,寧忍二三日辛苦,遂與參朮陳芍藥十餘帖,至三日後,胃氣稍完,與承氣二帖而安,苟不先補,完胃氣之傷,而遽行承氣,寧免後患乎?此先補後下例之變者也)。

白話文:

在初期發現時,也可以用大承氣湯、調胃承氣湯來治療,並且要觀察是氣病或血病,再決定加減用藥。我曾經治療過葉先生的滯下症,那時情況很嚴重,十分符合承氣證的症狀,但他身體虛弱,身形雖然看起來很豐腴,但臉色卻黃白,這是因為他以前飲食過多而損傷到了胃,如果要讓他忍耐二、三天的不適,遂與他服用了十餘帖的人參、白朮、陳皮與芍藥,三天後,他的胃氣稍微好轉,再給他服用兩帖承氣湯,病情就痊癒了。如果不去事先滋補,將胃氣的損傷治好,就貿然服用承氣湯,豈不是會留下後患嗎?這就是先補後下的不同治療方式。

本方加甘草等分,名三一承氣湯:治大承氣證腹滿實痛,調胃證譫語下利,小承氣證內熱不便,一切傷寒雜病,蓄熱內甚,燥實堅脹(謂合三承氣為一方也。成無己曰:若大承氣證,反用小承氣,則邪不服;若小承氣證,反用大承氣,則過傷元氣,而腹滿不能食;仲景所以分而治之。

白話文:

本方加入等量的甘草,稱為三一承氣湯,用來治療:

  • 大承氣證:腹部脹滿、疼痛、不適。
  • 調胃證:胡言亂語、腹瀉。
  • 小承氣證:內熱便祕,以及一切蓄熱內甚,燥實堅脹的傷寒雜病。 (這是將三種承氣湯合為一體。)

成無己說:如果大承氣證反用小承氣湯,則邪氣不能夠被驅除;如果小承氣證反用大承氣湯,則會過度損傷元氣,導致腹部脹滿無法進食,所以仲景將這兩種證分別治療。

後人以三藥合而為一,云通治三藥證,及傷寒雜病、內外一切所傷,與仲景之方甚相違戾,失軒岐緩急之旨,使病人暗受其弊,將誰咎哉)。本方加柴胡黃芩、甘草,入鐵鏽水三匙,墜熱開結,名六一順氣湯(節庵謂合三承氣、三一承氣、大柴胡、大陷胸六方而為一方也):治潮熱自汗,發渴,譫語狂妄,斑黃,腹滿便實,正陽明腑病。

白話文:

後來的人把三種藥合為一劑,說能通治三藥的病症,以及傷寒雜病、內外一切所傷的疾病,與仲景的方劑大相違背,失去軒岐緩急的旨意,使病人暗中受到它的危害,將來誰來承擔責任呢?本方加上柴胡、黃芩、甘草,放入鐵鏽水三匙,墜熱開結,名叫六一順氣湯(節庵認為把三承氣、三一承氣、大柴胡、大陷胸六種方劑合為一方):治療潮熱自汗、發渴、譫語狂妄、斑黃、腹滿便實,這是正陽明腑病。

本方加人參、甘草、當歸桔梗,薑棗煎,名黃龍湯:治熱邪傳裡,胃有燥屎,心下硬痛,身熱口渴,譫語,下利純清水(有燥屎何以又下清水,陶節庵曰:此非內寒而利,乃曰飲湯藥而下滲也,名熱結利;庸醫妄謂漏底傷寒,以熱藥止之,殺人多矣。年老氣血虛者去芒硝)。

白話文:

這個方劑加入人參、甘草、當歸、桔梗,用薑、棗煎服,名叫黃龍湯。用於治療熱邪傳裡,胃裡有乾硬的大便,心下堅硬疼痛,身體發熱口渴,說胡話,腹瀉拉出純清水。(有乾硬大便為什麼又會拉清水,陶節庵說:這不是內寒引起的腹瀉,而是喝了湯藥以後滲下的,叫做熱結利;庸醫胡亂說是漏底傷寒,用熱藥來止瀉,害死人很多。老年人氣血虛弱的去除此方中的芒硝)。

本方去芒硝,加麻仁、杏仁、芍藥,蜜丸,名麻仁丸(仲景):治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難,其脾為約(趺陽,胃脈也。經曰:飲食入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是脾土為胃行其津液者也。今胃火乘脾,約束精液,但輸膀胱,致小便數而大便難故名脾約,與此湯潤燥通腸。

白話文:

本方祛除芒硝,加入麻仁、杏仁和芍藥,做成蜜丸,名為麻仁丸(出自仲景):用於治療趺陽脈浮而澀的症狀。浮是指胃氣強盛,澀是指小便次數多。浮澀相互搏結,則大便困難,這是由於脾胃約束所致。(趺陽,也稱胃脈。經典中說:飲食進入胃,水谷精氣得到運輸,上輸給脾。脾氣散佈精華,上歸於肺,疏通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處佈散,五經並行,這是脾胃為胃輸送津液的過程。如今胃火侵襲脾臟,約束了精液,但輸往膀胱,導致小便次數多,大便困難,故稱脾約。服用此湯可滋潤乾燥,通利腸胃。)

此太陽傳入陽明之證,故仲景曰太陽陽明,脾約是也。按成氏釋此證謂脾弱胃強,然本文但云脾約,未嘗云脾弱也。喻嘉言曰:脾弱即當補矣,何為反用大黃樸實乎,此脾土過燥,使腸胃津液枯槁,致中消便難;使脾胃弱,非溏則瀉,焉能反約少胃中之穀食乎,陽明證中凡宜攻下者,惟恐邪未入胃,大便弗硬,又恐初硬後溏,未可妄攻,故先與小承氣試其轉矢氣,方可攻之,皆是慮夫脾氣之弱也。若脾約證在太陽,即當下矣,何待陽明耶。

白話文:

太陽經傳入陽明經這個症狀,所以仲景說太陽陽明也就是脾約症狀。根據成氏的解釋認為這是脾弱胃強的症狀。但是原文中只說脾約,並沒有說脾弱。喻嘉言說:脾弱就應該補脾,怎麼反而使用大黃樸實這兩種瀉藥呢?這是脾胃過於乾燥,導致腸胃津液枯竭,所以出現中氣虛弱、大便困難的情況。如果脾胃陽虛,則會便溏或腹瀉,怎麼會反而積食、減少腸胃中食物的消化呢?陽明經的證狀中,凡是應該攻下的,都是擔心邪氣還沒有進入胃中、大便不硬。另外也擔心剛開始大便硬,之後就變成大便溏,不能隨便攻下。所以先使用小承氣湯試著改變大便的氣味,之後才能攻下。這些都是考慮到脾氣虛弱這點。如果脾約症狀在太陽經,那就應該攻下,何必等到陽明經呢?

朱丹溪曰:此由久病大汗大下之後,陰血枯槁,內火燔灼,熱傷元氣,又傷於脾而成。肺金受火,氣無所攝,肺為脾子,肺耗則液虧,金耗則木寡於畏,土欲不傷,其可得乎。肺失傳送,脾失轉輸,故大便秘而小便數也,理宜滋養陰血,使火不熾而金化行,木有制而脾土運,津液乃能入胃腸潤而通矣。此方施之熱盛而氣實者則安,若熱盛而氣血不實者,勿膠柱而鼓瑟也)。

白話文:

朱丹溪說:這是因為久病之後大汗大瀉,陰血枯槁,內火燔灼,熱傷元氣,又傷於脾而造成的。肺金受火,氣無所攝,肺為脾子,肺耗則液虧,金耗則木寡於畏,土欲不傷,其可得乎?肺失傳送,脾失轉輸,所以大便祕而小便數,治療應該滋養陰血,使火不熾而金能夠滋潤,木有所制而脾土能夠運行,津液才能進入胃腸滋潤而通暢。這個方子用於熱盛而氣實的人則有效,如果熱盛而氣血不實的人,就不要拘泥於它了。

當下諸證(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下利,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硬者,急下之;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宜下之。《脈經》曰:滑為食病。仲景曰:滑則穀氣實。又曰:寸脈浮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知有宿食,宜下之。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晴不和,無表裡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實也,急下之。

白話文:

當下的各種症狀:(1)發汗後症狀沒有緩解,腹部脹滿疼痛的,要緊急使用瀉下的方法;(2)腹瀉,三部脈搏都平穩,按壓心下部感覺硬的,要緊急使用瀉下的方法;(3)脈搏滑而數的,是宿食造成的,應該使用瀉下的方法。《脈經》說:脈搏滑動是食積造成的疾病。仲景說:脈搏滑動是穀氣實證。又說:寸脈浮大,按壓時反而澀,尺脈也微弱而澀,就知道有宿食,應當使用瀉下的方法。(4)傷寒六七天了,眼睛視物模糊,晴天也不能看清楚,沒有表證和裡證,大便困難,身體微熱的,這是實證,要緊急用瀉下的方法治療。

《內經》曰:諸脈皆屬於目。《針經》曰:熱病目不明,熱不已者,此腎水將絕,不能照物也。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汗多則亡津液而內燥,宜急下以存津液。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者,急下之;邪入未深,便作口燥,此腎水將干,宜急下救欲絕之水。少陰證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此少陰邪熱入胃腑也,土勝則水乾,宜急下以救腎水。

白話文:

《內經》中說:全身的各大脈絡都與眼睛相通。《針經》中說:發高燒、眼睛看不清,而且高燒不退的人,是因為腎水即將耗盡,所以照不到東西。陽明病發高燒,且汗流很多的人,應該趕快下瀉;大量出汗的話,津液就會消失,體內乾燥,應該趕快下瀉,讓津液存留。少陰病發病後兩三天,嘴巴乾燥、喉嚨乾澀的人,應該趕快下瀉;邪氣侵入人體不深時,就會嘴巴乾燥,這是因為腎水即將枯竭,應該趕快下瀉,希望能救回腎水。少陰病發病後六七天,腹部脹大、大便不通的人,應該趕快下瀉;這是少陰的邪熱侵犯胃腑,土氣太盛,腎水就會枯乾,應該趕快下瀉,才能救回腎水。

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清,心中必痛,口中燥者,急下之;青為肝色,肝邪乘腎故下利,陽邪上攻故口燥,此亦少陰傳入陽明腑證也。厥陰證舌卷囊縮,宜急下之;此證仲景無治法,按:舌卷囊縮,有寒極而縮者,宜附子四逆加吳茱萸湯,並灸關元、氣海、蔥熨等法;又有陽明之熱,陷入厥陰經,陽明主潤宗筋,宗筋為熱所攻弗榮,而急引舌與睪丸,故舌卷囊縮,此為熱極,當瀉陽以救陰。以上皆大承氣證也。

白話文:

少陰病症狀:患者腹瀉清澈的清水,水色純淨,心中一定會感到疼痛,口中乾燥,需要立即泄下。青色是肝臟的顏色,肝邪乘腎,所以腹瀉;陽邪向上攻伐,所以口乾。這個症狀也是少陰病傳入陽明腑的證據。

厥陰症狀:舌頭捲曲,陰囊收縮,宜立即泄下。對於這個症狀,仲景沒有治療方法。根據我的看法:舌頭捲曲,陰囊收縮,有可能是因為寒冷極致而收縮,應該服用附子四逆加吳茱萸湯,同時灸關元、氣海穴,並進行蔥熨等治療方法。還有一種可能是陽明經的熱氣,侵入了厥陰經,陽明主潤宗筋,宗筋被熱所攻伐,不能正常發揮作用,於是急促地牽引舌頭和睪丸,所以舌頭捲曲,陰囊收縮。這是因為熱極的緣故,應該瀉陽以救陰。以上這些症狀都是大承氣湯的適應症。

張兼善曰:胃為水穀之海,四旁有病,皆能傳入胃,土燥則腎水乾,故陽明與少陰皆有急下之條,證雖不同,其入腑之理則一,故皆用大承氣。有病循衣摸床、兩手撮空者,此胃熱也,錢仲陽《小兒直訣》云:此肝熱也,亦承氣湯主之。樓全善曰:嘗治循衣摸床數人,皆用大補氣血之劑,惟一人兼振瞤,脈代,遂於補劑中加桂二分,亦振止脈和而愈。按:譫語亦有因氣虛陽脫而然者,皆當用參附補劑)。

白話文:

張兼善說:胃是水穀的海洋,胃的四周有病,都能傳入胃中,胃土燥熱,則腎水乾澀,所以陽明經和少陰經都有急下之法,雖然證候不同,但病邪傳入腑臟的道理是一樣的,所以都用大承氣湯來治療。有的人患病後在衣服上摸索,兩手在空中抓取,這是胃熱的表現。錢仲陽在《小兒直訣》中說:這是肝熱的表現,也可用承氣湯來治療。樓全善說:我曾經治療過數名患有摸衣摸牀症的患者,都用了大補氣血的藥物,只有一個人兼有振瞤,脈象代,於是就在補劑中加入桂枝二分,振瞤也停止了,脈象也和順了,病也就好了。按:譫語也有因氣虛陽脫而引起的,都應該用參附補劑治療。

忌下諸證太陽病外證未解,不可下;脈浮大,不可下,浮大為在表;惡寒不可下,惡寒為邪在表。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下,嘔為邪在上焦;陽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噦,胃中虛冷故也;陽明病應發汗反下之,此為大逆。太陽陽明合病,喘而胸滿,不可下,宜麻黃,肺氣清則胃邪自散。

白話文:

對於疾病的治療,有一些禁忌和注意事項需要注意。

  1. 在太陽病的表證沒有解除之前,不能進行瀉下治療。脈搏浮大,說明邪氣還在體表,不能瀉下。惡寒也是邪氣在表證狀,不能瀉下。嘔吐頻繁,即使有陽明病證,也不能瀉下,因為嘔吐說明邪氣在上焦。

  2. 陽明病不能吃東西,如果使用攻下法治療,必定會引起嘔吐,這是因為胃中虛寒所致。陽明病應該發汗,如果反而使用瀉下法,則會導致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3. 太陽病和陽明病合併發生的時候,出現喘息和胸悶的症狀,不能瀉下,應該使用麻黃湯治療,讓肺氣清肅,胃中的邪氣自然就會消散。

少陰病陽虛,尺脈弱澀者,不可下;脈數不可下,數為血虛、為熱,下之則熱邪入里,血虛為亡陰;惡水者,不可下,下之則里冷,不嗜食,完穀出。頭痛目黃者,不可下,虛家不可下。陽微不可下,下之痞硬。諸四逆厥者,不可下。

白話文:

  1. 少陰病陽虛,脈象尺部弱而澀,不能使用瀉下法。

  2. 脈象數的,不能使用瀉下法,數的脈象是血虛和有熱,如果使用瀉下法,會導致熱邪進入體內,血虛導致陰液耗盡。

  3. 厭惡水,不能使用瀉下法,瀉下法會導致胃中寒冷,不喜歡吃東西,沒有消化的穀物排出。

  4. 頭痛、眼睛發黃的人,不能使用瀉下法,虛症患者不能使用瀉下法。

  5. 陽氣微弱不能使用瀉下法,瀉下法會導致痞硬。

  6. 所有四肢逆冷,厥逆的人,都不能用瀉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