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集解》~ 攻裡之劑第四 (2)
攻裡之劑第四 (2)
1. 小承氣湯
(仲景一名三物厚朴湯)
治傷寒陽明證,譫語便硬,潮熱而喘。及雜病上焦痞滿不通。
白話文:
治療傷寒陽明症,有胡言亂語、大便乾硬、發熱如潮、氣喘等症狀,以及各種上焦部位痞塞不通的疾病。
大黃(四兩),厚朴(二兩薑炒),枳實(三枚麩炒。)
白話文:
-
大黃:四兩
-
厚朴:二兩(與生薑一起炒)
-
枳實:三枚(與麩皮一起炒)
此少陽、陽明藥也。邪在上焦則滿,在中焦則脹,胃實則潮熱(猶潮水之潮,其來有時,陽明燥金旺於申酉,故日晡潮熱。傷寒潮熱為胃實,無虛證),陽邪乘心則狂故譫語,胃熱干肺則喘。故以枳樸去上焦之痞滿,以大黃去胃中之實熱,此痞滿燥實堅未全者,故除芒硝,欲其無傷下焦真陰也(大承氣通治三焦,小承氣不犯下焦,調胃承氣不犯上焦。
白話文:
這類藥屬於少陽、陽明藥。邪氣在上焦就會讓人覺得滿,在中焦就會讓人覺得脹,胃中有宿食就會出現短暫發熱(就像潮水一樣,發作有一定的時間,陽明燥金在申酉月最旺盛,所以傍晚發熱。傷寒發熱是胃中有實熱引起的,不屬於虛證),陽邪侵犯心就會讓人昏亂失語,胃熱侵犯肺就會讓人喘。所以用枳樸來消除上焦的痞滿,用大黃來消除胃中的實熱,由於痞滿燥實的證狀還沒有完全消除,所以要除去芒硝,以免傷及下焦的真陰之氣(大承氣湯通治三焦,小承氣湯不傷及下焦,調胃承氣湯不傷及上焦)。
按:陽明證有正陽陽明,有太陽陽明,有少陽陽明,自陽明經傳入胃腑,不惡寒,腹滿便硬者,宜大承氣下之;若汗多發熱微惡寒者,為外未解,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微和胃氣;勿令大泄下。謂陽明有在經者,未全入腑,尤宜審慎。陽明、少陽病多由太陽傳入,成無己曰:自太陽、少陽傳入者,眾所共知,自三陰傳入者,鮮或能識,三陰有急下之證多矣,豈非仲景之微旨歟。經曰:傷寒脈浮緩,手足溫者。
白話文:
註解:陽明證有正陽明、太陽陽明、少陽陽明。自陽明經傳入胃腑的,不畏寒、腹滿、大便硬結的,宜大承氣湯瀉下。若汗多發熱微惡寒,是外邪未解,其熱不退,不可與大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的,可與小承氣湯以微和胃氣,不可使大泄下。所謂陽明有在經絡的,未全入腑的,尤其要慎重。陽明、少陽病多由太陽傳入,成無己說:自太陽、少陽傳入的,眾所共知;自三陰傳入的,很少有人能識別,三陰也有急下證多啊,難道不是仲景的微言大義嗎?《傷寒論》說:傷寒脈搏浮緩,手足溫和。
系在太陰,當發黃,若小便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大便硬者,陽明病也。程郊倩曰:此證謂之太陰陽明,陽明為病,本胃實,不特三陽受邪,能轉屬陽明,三陰亦能轉屬陽明,推之少陰三大承氣,厥陰一小承氣,何非轉屬陽明之病哉)。
白話文:
如果連繫太陰引起的黃疸,如果小便通暢,黃疸就不會發作,到七八天後,大便變硬,這屬於陽明病。程郊倩說:這種證狀稱為太陰陽明,陽明病使本胃實熱,不僅三陽受到病邪侵襲,能轉屬陽明,三陰也能轉屬陽明,從而推論少陰有三大承氣湯,厥陰有一小承氣湯,不都是轉屬陽明的病嗎?
《金匱》用本方治支飲胸滿,更名厚朴大黃湯。本方加羌活,名三化湯(《機要》):治中風邪氣作實,二便不通(三化者,使三焦通利,復其傳化之常也。加羌活者,證本於風也。然中風多虛,氣上逆,無用承氣之理,非堅實之體,不可輕投)。
白話文:
《金匱要略》用本方治療胸悶腹脹的支飲,改名為厚朴大黃湯。本方加上羌活,命名為三化湯(《機要》):治療中焦風邪氣凝滯,小便不通,大便不通(三化,是指使三焦通利,恢復其傳化功能。加上羌活,是因為證候的根本原因是風。然而,中風多因虛症引起,氣往上逆,沒有必要使用承氣類的藥物,不是堅實的體質,不可輕易服用)。
2. 調胃承氣湯
(仲景)
治傷寒陽明證,不惡寒,反惡熱,口渴,便秘,譫語,腹滿。中焦燥實,及傷寒吐後腹脹滿者(邪在表,則身熱、汗出而惡寒;邪已入里,則表證罷,故不惡寒、身熱汗出而反惡熱也。汗多亡津,熱又入里,故渴、便秘。無水以制火,內有燥屎,故見妄言譫語。
白話文:
治療傷寒陽明證,不畏寒,反而怕熱,口乾,大便不通,胡言亂語,腹部脹滿。這是中焦燥熱實證,還有傷寒病吐後腹部脹滿的(邪氣在體表,則身體發熱,出汗而畏寒;邪氣已經進入體內,則表證消失,所以不畏寒、身體發熱出汗而反而怕熱。出汗多津液喪失,熱又進入體內,所以口渴、大便不通。沒有津液來制約火熱,體內有乾燥宿便,所以出現胡言亂語)。
吐後不解,腹脹滿者,熱入胃也,然滿而不痛,不宜急下,少與調胃和之,陽明病不吐不下而心煩者吐後煩為內煩,下後煩為虛煩,不吐不下心煩者,胃有鬱熱也);亦治渴證中消,善食而溲。
白話文:
-
嘔吐後肚子仍脹滿,這是熱氣進入胃部所致;但肚子雖然脹滿卻不疼痛,不適合馬上用瀉藥治療,應給予少量的調和胃氣的藥物。
-
陽明病沒有嘔吐也沒有瀉下,但心煩者,在嘔吐後煩躁不安是內熱煩躁,在瀉下後煩躁不安是虛熱煩躁。沒有嘔吐也沒有瀉下,但心煩者,是胃中有鬱積的熱氣所致。
-
也治口渴證中的消瘦,能吃但小便稀少。
大黃(酒浸),芒硝(一兩),甘草(炙五錢,)少少溫服。
白話文:
將大黃用酒浸泡,芒硝一兩,甘草五錢,炙烤後服用,微溫即可。
此足太陽、陽明藥也(東垣曰:正陽陽明藥)。大黃苦寒,除熱蕩實;芒硝鹹寒,潤燥軟堅;二物下行甚速,故用甘草甘平以緩之,不致傷胃,故曰調胃承氣。去枳樸者,不欲其犯上焦氣分也(《準繩》曰:陽明一證,分為太陽、正陽、少陽三等。按:本草大黃酒浸入太陽經,酒洗入陽明經,浸久於洗,故能引於至高之分。
白話文:
這屬於足太陽和陽明的藥物。(東垣說:是大陽和陽明的藥物。)而大黃味苦性寒,能去除熱、通下實;芒硝味鹹性寒,既能潤燥、又能軟堅。這兩種藥物下行很快,所以用甘草作為緩和劑,以免傷到胃。因此,這種藥物被稱為調胃承氣湯。去掉枳實和樸硝,因為不想損害上焦的氣分。(準繩說:陽明病分為太陽、正陽、少陽三種。按:本草記載,大黃浸於酒中可以進入太陽經,用酒沖洗過後則可以進入陽明經。所以,如果浸泡後一段時間再洗,就可以進入至高的位置。)
仲景以調胃承氣收入太陽門,而大黃注曰酒浸,湯後曰少少溫服、曰當和胃氣。又本湯治不吐不下心煩者及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吐後腹脹滿者,是太陽陽明去表未遠,其病在上,不當攻下,故宜緩劑調和之也。
白話文:
仲景將調胃承氣湯用在太陽病的門證,而大黃注說用酒浸泡,喝湯後說要稍稍溫服、和胃氣。另外,本方湯藥治療不吐、不下痢、心煩的,以及發汗不解、蒸蒸發熱的,吐後腹脹滿的,是太陽與陽明病證表證病尚未遠離,病在在上焦,不宜攻下,所以適合緩和劑調和。
至正陽陽明,則曰急下之,而大承氣湯大黃下注曰酒洗,洗輕於浸,是微升其走下之性,以治其中也;至少陽陽明,則去正陽而逼太陰,其分為下,故小承氣湯大黃不用酒製,少陽不宜下,故去芒硝,又曰少與,曰微溏之勿令大泄下,此仲景之妙法也)。
白話文:
當病症屬於正陽陽明時,就要用快速下行的藥方,而大承氣湯中的大黃會加入酒去調製,並稱為酒洗,洗淨比浸泡還要淺,這是微微的提升了其走下的屬性,用來治療中焦。如果是少陽陽明時,則要除去正陽,逼迫太陰,其作用是在下方,所以小承氣湯中的大黃不用酒來調製,少陽不宜下行,所以要去掉芒硝,另外還說要少用,以及微微溏便,不要讓它大便洩瀉,這都是仲景的妙方。
本方加當歸,薑、棗煎,名當歸承氣湯(河間):治裡熱火鬱,或皮膚枯燥,或咽燥鼻乾,或便溺秘結,或瘀血發狂(加當歸,入血分以潤燥調營,亦與桃仁承氣同意。加薑棗,引入胃也)。本方除芒硝,名大黃甘草湯:《金匱》用治食已即吐;《外臺》用治吐水(《準繩》曰:仲景云,欲吐者不可下,又以大黃、甘草治食已即吐何也。
白話文:
本方加入當歸,與生薑、紅棗一起煎煮,名為當歸承氣湯(河間):用於治療裡熱火鬱,或皮膚乾燥,或咽喉乾燥鼻腔乾燥,或排便困難,或瘀血發狂(加入當歸,歸入血分以滋潤乾燥、調和營血,也與桃仁承氣湯的用法相同。加入生薑、紅棗,引入胃中)。
本方去除芒硝,就是大黃甘草湯:《金匱要略》用於治療吃完東西就嘔吐;《外臺祕要》用於治療吐水(《準繩》說:仲景說,想要嘔吐的人不能服用瀉下藥,那為什麼又用大黃、甘草治療吃完東西就嘔吐呢?
曰:欲吐者,其病在上,因而越之可也,而逆之使下,(則必抑塞憒亂而益甚;若已吐不止,有升無降,則當逆而折之,引令下行,無速於大黃者矣,故不禁;丹溪泥之。而曰凡嘔吐切不可下,固矣夫)。本方用大黃二兩半、芒硝、甘草各二兩,又名破棺丹:治多汗大渴,便閉譫語,陽結之證,及諸瘡腫熱。
白話文:
想要催吐的人,他的病症在上焦,所以可以用催吐的方法來治療。如果逆著病症的發展,用瀉下方法,就會導致氣機阻塞,病情更加嚴重。如果已經嘔吐不止,而且嘔吐物上行而不下行,就應該逆著病症的發展,用瀉下方法來引導嘔吐物下行,沒有比大黃更快的藥物了,所以不用忌諱使用。丹溪先生堅持這個觀點。他說,所有嘔吐的患者,都絕對不能使用瀉下方法,這個觀點是正確的。
這個方子使用大黃二兩半、芒硝、甘草各二兩,又叫做破棺丹,可以治療多汗、口渴、便祕、神志不清、陽氣鬱結的症狀,以及各種瘡腫發熱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