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昂

《醫方集解》~ 攻裡之劑第四 (2)

回本書目錄

攻裡之劑第四 (2)

1. 小承氣湯

(仲景一名三物厚朴湯)

治傷寒陽明證,譫語便硬,潮熱而喘。及雜病上焦痞滿不通。

大黃(四兩),厚朴(二兩姜炒),枳實(三枚麩炒。)

此少陽、陽明藥也。邪在上焦則滿,在中焦則脹,胃實則潮熱(猶潮水之潮,其來有時,陽明燥金旺於申酉,故日晡潮熱。傷寒潮熱為胃實,無虛證),陽邪乘心則狂故譫語,胃熱干肺則喘。故以枳樸去上焦之痞滿,以大黃去胃中之實熱,此痞滿燥實堅未全者,故除芒硝,欲其無傷下焦真陰也(大承氣通治三焦,小承氣不犯下焦,調胃承氣不犯上焦。

按:陽明證有正陽陽明,有太陽陽明,有少陽陽明,自陽明經傳入胃腑,不惡寒,腹滿便硬者,宜大承氣下之;若汗多發熱微惡寒者,為外未解,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微和胃氣;勿令大泄下。謂陽明有在經者,未全入腑,尤宜審慎。陽明、少陽病多由太陽傳入,成無己曰:自太陽、少陽傳入者,眾所共知,自三陰傳入者,鮮或能識,三陰有急下之證多矣,豈非仲景之微旨歟。經曰:傷寒脈浮緩,手足溫者。

系在太陰,當發黃,若小便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大便硬者,陽明病也。程郊倩曰:此證謂之太陰陽明,陽明為病,本胃實,不特三陽受邪,能轉屬陽明,三陰亦能轉屬陽明,推之少陰三大承氣,厥陰一小承氣,何非轉屬陽明之病哉)。

《金匱》用本方治支飲胸滿,更名厚朴大黃湯。本方加羌活,名三化湯(《機要》):治中風邪氣作實,二便不通(三化者,使三焦通利,復其傳化之常也。加羌活者,證本於風也。然中風多虛,氣上逆,無用承氣之理,非堅實之體,不可輕投)。

白話文:

小承氣湯

此方治療傷寒陽明症,症狀包括神志不清說胡話、大便秘結、潮熱且喘息。也適用於其他疾病引起的上焦痞滿不通。

藥方組成:大黃(四兩)、厚朴(二兩,用薑汁炒)、枳實(三枚,用麩炒)。

這是治療少陽、陽明症的藥方。邪氣在上焦則表現為痞滿,在中焦則表現為脹滿,胃實則會出現潮熱(如同潮水般,規律性出現,因為陽明燥金在申酉時(下午三點到七點)旺盛,所以日晡時分潮熱。傷寒的潮熱是由於胃實,而非虛證),陽邪侵犯心臟則會神志不清說胡話,胃熱傷肺則會喘息。因此,用枳實和厚朴去除上焦的痞滿,用大黃去除胃中的實熱。因為這類痞滿、燥實、堅硬的症狀還未完全發展,所以不加芒硝,以免傷及下焦的真陰(大承氣湯治療三焦,小承氣湯不傷及下焦,調胃承氣湯不傷及上焦)。

說明:陽明症分為正陽陽明、太陽陽明、少陽陽明。陽明經邪氣入侵胃腑,不畏寒,腹部脹滿,大便秘結者,應該用大承氣湯治療;如果出汗多、發熱輕微、略微畏寒,則說明表邪未解,熱象不潮,不宜使用承氣湯;如果腹部脹滿不通,可用小承氣湯溫和調整胃氣,但不可大瀉。陽明症若邪氣仍在經絡,未完全進入臟腑,則更應謹慎用藥。陽明、少陽的疾病大多由太陽經傳入,成無己說:太陽、少陽傳入陽明,眾所皆知,但由三陰傳入陽明者,很少有人能辨識,而三陰也有急需下瀉的證候,難道這不是仲景醫案中的精妙之處嗎?經書上說:傷寒脈象浮緩,手足溫暖,症狀屬於太陰,將要發黃,如果小便通暢,則不會發黃;如果過了七八天,大便秘結,就是陽明病。程郊倩說:這種情況稱為太陰陽明合病,陽明病的本質是胃實,不只是三陽受邪氣侵犯會轉屬陽明,三陰受邪氣侵犯也會轉屬陽明,由此推論,少陰用三大承氣湯,厥陰用一小承氣湯,難道不是因為都轉屬陽明病的緣故嗎?

《金匱要略》中用本方治療支飲胸滿,更名為厚朴大黃湯。本方加羌活,稱為三化湯(見於《醫學綱目》):治療風邪內盛,二便不通(三化是指使三焦通利,恢復其正常的運化功能。加羌活是因為本病由風邪引起。但中風多為虛證,氣上逆,不宜使用承氣湯,除非是實證體質,否則不可輕易使用)。

2. 調胃承氣湯

(仲景)

治傷寒陽明證,不惡寒,反惡熱,口渴,便秘,譫語,腹滿。中焦燥實,及傷寒吐後腹脹滿者(邪在表,則身熱、汗出而惡寒;邪已入里,則表證罷,故不惡寒、身熱汗出而反惡熱也。汗多亡津,熱又入里,故渴、便秘。無水以制火,內有燥屎,故見妄言譫語。

吐後不解,腹脹滿者,熱入胃也,然滿而不痛,不宜急下,少與調胃和之,陽明病不吐不下而心煩者吐後煩為內煩,下後煩為虛煩,不吐不下心煩者,胃有鬱熱也);亦治渴證中消,善食而溲。

大黃(酒浸),芒硝(一兩),甘草(炙五錢,)少少溫服。

此足太陽、陽明藥也(東垣曰:正陽陽明藥)。大黃苦寒,除熱蕩實;芒硝鹹寒,潤燥軟堅;二物下行甚速,故用甘草甘平以緩之,不致傷胃,故曰調胃承氣。去枳樸者,不欲其犯上焦氣分也(《準繩》曰:陽明一證,分為太陽、正陽、少陽三等。按:本草大黃酒浸入太陽經,酒洗入陽明經,浸久於洗,故能引於至高之分。

仲景以調胃承氣收入太陽門,而大黃注曰酒浸,湯後曰少少溫服、曰當和胃氣。又本湯治不吐不下心煩者及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吐後腹脹滿者,是太陽陽明去表未遠,其病在上,不當攻下,故宜緩劑調和之也。

至正陽陽明,則曰急下之,而大承氣湯大黃下注曰酒洗,洗輕於浸,是微升其走下之性,以治其中也;至少陽陽明,則去正陽而逼太陰,其分為下,故小承氣湯大黃不用酒製,少陽不宜下,故去芒硝,又曰少與,曰微溏之勿令大泄下,此仲景之妙法也)。

本方加當歸,薑、棗煎,名當歸承氣湯(河間):治裡熱火鬱,或皮膚枯燥,或咽燥鼻乾,或便溺秘結,或瘀血發狂(加當歸,入血分以潤燥調營,亦與桃仁承氣同意。加薑棗,引入胃也)。本方除芒硝,名大黃甘草湯:《金匱》用治食已即吐;《外臺》用治吐水(《準繩》曰:仲景云,欲吐者不可下,又以大黃、甘草治食已即吐何也。

曰:欲吐者,其病在上,因而越之可也,而逆之使下,(則必抑塞憒亂而益甚;若已吐不止,有升無降,則當逆而折之,引令下行,無速於大黃者矣,故不禁;丹溪泥之。而曰凡嘔吐切不可下,固矣夫)。本方用大黃二兩半、芒硝、甘草各二兩,又名破棺丹:治多汗大渴,便閉譫語,陽結之證,及諸瘡腫熱。

白話文:

調胃承氣湯

這是治療傷寒陽明症的方劑,患者症狀為不畏寒反而畏熱、口渴、便秘、神志不清(譫語)、腹脹。中焦燥熱積滯,或傷寒吐後腹脹者均可使用。傷寒初期邪氣在表,會發熱、出汗且畏寒;邪氣入裡後,表證消失,所以不畏寒,反而發熱出汗且畏熱。汗多損失津液,熱邪又入裡,所以口渴、便秘。體內缺乏津液來制約火熱,腸道內乾燥的糞便阻塞,所以出現神志不清。

吐後症狀未解,腹脹者,是熱邪進入胃部,但腹脹不痛,不宜急於下瀉,應少量服用此方以調和胃氣。陽明病不吐不瀉卻心煩,吐後心煩為內熱煩躁,瀉後心煩為虛煩,不吐不瀉心煩則為胃中鬱熱。此方也可用於治療口渴、消渴症,患者食慾良好但小便量多。

藥方組成:酒浸大黃、芒硝一兩、炙甘草五錢,溫服少量。

此方是治療足太陽經和陽明經疾病的藥物(東垣說:是治療正陽和陽明經的藥物)。大黃苦寒,能清熱瀉實;芒硝鹹寒,能潤燥軟堅;這兩種藥物下行速度很快,所以用甘草甘平的性質來緩和它們的作用,以免損傷胃氣,所以稱為調胃承氣湯。方中不加枳實,是為了避免其影響上焦的氣機。(《醫學準繩》說:陽明病可分為太陽、正陽、少陽三種。)本草記載,酒浸大黃入足太陽經,酒洗大黃入陽明經,浸的時間比洗的時間長,所以能引導藥力到達更高部位。

張仲景將調胃承氣湯歸入太陽經,而大黃的用法註明為酒浸,服藥說明為溫服少量,目的是和解胃氣。此方也治療不吐不瀉心煩、發汗後症狀未解、持續發熱、吐後腹脹等症狀,這些都屬於太陽陽明經邪氣未完全清除,病邪在上焦,不宜攻下,因此需用溫和的藥物調和。

到了正陽陽明證,則需快速攻下,此時的大承氣湯中大黃的用法為酒洗,洗的時間比浸的時間短,這樣可以稍微減弱其快速下行的作用,以治療病邪在中焦的情況;到了少陽陽明證,則需去除正陽的邪氣,並逼使邪氣向下進入太陰經,所以小承氣湯的大黃不用酒制,少陽證不宜攻下,所以去除了芒硝,而且用藥量少,只求輕微通便,不要讓它大量瀉下,這就是張仲景的妙法。

本方加當歸、生薑、大棗煎服,稱為當歸承氣湯(河間學派):治療裡熱火鬱,或皮膚乾燥,或咽喉乾燥鼻塞,或大小便祕結,或瘀血導致精神錯亂。(加當歸,入血分滋潤乾燥,調和營血,與桃仁承氣湯作用類似。加生薑大棗,引藥入胃。)

本方去除芒硝,稱為大黃甘草湯:《金匱要略》用於治療吃完東西就嘔吐;《外台秘要》用於治療嘔吐清水。(《醫學準繩》說:張仲景說,想嘔吐的人不能用下瀉的方法治療,但為什麼又用大黃甘草治療吃完東西就嘔吐呢?因為想嘔吐的人,病邪在上焦,所以可以通過引導藥力使其排出,而用下瀉的方法,則會加重病情;如果已經嘔吐不止,藥物上行不下行,則需逆著病邪走勢,讓它下行,沒有比大黃更快的藥物了,所以可以用大黃治療;朱丹溪也贊同這個觀點。但總的來說,嘔吐時絕對不能用下瀉的方法治療,這是正確的。)

本方用大黃二兩半、芒硝二兩、甘草二兩,又名破棺丹:治療多汗口渴、便秘、神志不清、陽明經邪氣凝聚的症狀,以及各種瘡腫熱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