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集解》~ 攻裡之劑第四 (3)
攻裡之劑第四 (3)
1. 桃仁承氣湯
〔仲景(見血門)〕
白話文:
桃仁承氣湯(出自張仲景《傷寒雜病論》血門篇)
2. 大陷胸湯
(仲景)
治傷寒下之早,表邪入里,心下滿而硬痛,或重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渴,日晡潮熱,從心至小腹硬滿,痛不可近;或無大熱,但頭微汗出,脈沉,為水結胸。(按之硬痛者為結胸,硬而不痛者為痞氣,不硬不痛,心下滿悶為支結。結胸最重、痞次之、支結又次之。
結胸由於下之太早,里之正氣為邪所損。表邪乘虛入結於心胸之間,故石硬而痛;重汗復下,內外皆亡津液,邪熱內結,故不大便而舌上燥渴;邪入陽明,則日晡潮熱。或水飲結於胸脅,但頭微汗,余處無汗,水飲不得外泄,非熱結也,名水結胸。亦有熱已入里,久不攻之,失下而成結胸者;又有心下硬痛,無熱證者,為寒實結胸,小陷胸及白散主之。結胸固當下,然脈浮大者,下之則死,猶帶表邪,下之重虛,結而又結故死。
喻嘉言曰:太陽誤下之脈,主病皆在陽在表,即有沉緊沉滑之殊,皆不得以里、陰名之。按:仲景曰: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因作痞,皆以下之太早故也。成無己曰: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陽邪入里為結胸;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陰邪入里為痞。喻嘉言曰:風為陽,衛亦陽,故病起於陽;寒為陰,營亦陰,故病起於陰。
周揚俊曰:發陽、發陰,二千年來未有知其解者,果如原注,無熱惡寒,則中寒矣,下之有不立斃者乎。如嘉言以寒傷營血為陰,則仲景痞論中中風、傷寒,每每互言,未嘗分屬也。不知發於陰者,洵是陰證,但是陽經傳入之邪,非中陰之謂也。陽經傳入,原為熱證,至於陰經,未有不熱深於內者,此所以去熱入二字,而成千載之疑也。
熱證由三陰傳於胃,已入腑者為可下,若在經而下則為誤下,與三陽在經無異,故曰陽邪結於陽位,則結在胸,陰邪結於陰位,則在心下或邊旁也。陰經誤下何以止成痞,以所結只在陰位,不若陽邪勢甚也。按:仲景治痞多用寒藥,則痞之屬熱邪可知。
《六書》云:胸膈滿者,胸間氣塞滿悶也,非心下滿;脅滿者,脅肋脹滿也,非腹中滿;蓋表邪傳裡,必先胸以至心腹入胃,是以胸滿多帶表證,宜微汗;脅滿多帶半表半裡,宜和;胸中痰實者宜湧之;如結實燥渴便秘,宜以此湯下之。附:白散:巴豆一分,去心皮,炒黑,研,貝母、桔梗各三分。
治寒實結胸。巴豆辛熱以散寒結;貝母苦辛以散痰實;結在胸,故以桔梗浮而上之,利膈清表。故病在膈上必吐,病在膈下必利也)。
大黃(二兩),芒硝(一升),甘遂(一錢。)為末。先煮大黃,去渣;內芒硝,煮一二沸,內甘遂末,溫服。
此足太陽藥也。表邪入里,結於高位,以致三焦俱實,手不可近,證為危急,非常藥所能平。故以甘遂苦寒行水直達,為君;芒硝鹹寒軟堅,為臣;大黃苦寒盪滌,為使。三藥至峻,而有起死之功(《準繩》曰:邪結胸中,處至高之分,宜若可吐;然邪氣與胸中陽氣相結,不能分解,壅於心下,為硬為痛,非虛煩膈實者所可同,故須攻下之。低者舉之,高者陷之,以平為正,故曰陷胸也。
經又曰: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數則為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躁煩,心中懊憹,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朱丹溪曰:太陽病在表而攻裡,可謂虛矣。
原文曰:太陽病脈浮而動數,今得誤下,動數變遲矣。又曰:胃中空虛。又曰短氣躁煩,虛之甚矣,借曰陽氣內陷,心下因硬,而可迅攻之乎。豈陷胸之力,反緩於承氣,一下再下,寧不畏其虛乎。前文曰:結胸脈浮大者,下之死,又曰:結胸證悉具,煩躁者死,今曰脈浮,又曰煩躁,大陷胸果可用乎。若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者,當以梔子豉湯吐去胸中之邪。
陶節庵曰:結胸乃下早而成,未曾經下者,非結胸也,乃表邪傳入胸中,證雖滿悶,尚為在表,正屬少陽部分,半表半裡之間,只須小柴胡加枳桔以治,未效則以小柴胡對小陷胸一服豁然。若因下早而成者,方用陷胸湯,以分淺深,從緩治之,不宜太峻。上焦乃清道至高之分,過下則傷元氣也。
崔行功曰:傷寒結胸欲絕,心膈高起,手不可近,用大陷胸湯。不瘥者,此下後虛逆,氣已不理,毒復上攻,當用枳實理中丸,先理其氣,次調諸疾,用之如神。《活人》云:誤下未成結胸者,急頻與理中湯,自然解了,蓋理中治中焦故也。胃中雖和,傷寒未退者,宜侯日數足,卻以承氣再下之,蓋前藥之下未是也。
其水結胸者,用小半夏加茯苓湯、小柴胡去棗加牡蠣主之;又有血結胸證,手不可近,漱水不欲咽,善妄如狂,大便黑,小便利,宜犀角地黃湯。劉心山曰:結胸痞滿,多由痰飲凝結心胸,故陷胸、瀉心用甘遂、半夏、栝蔞、枳實、旋覆之類,皆為痰飲而設也)。
白話文:
標題:[大陷胸湯]
內容翻譯如下:
(張仲景)
治療傷寒症過早使用下法,導致表邪進入體內,造成心下部位滿脹且硬痛,或者過度發汗後再使用下法,導致五到六天不大便,舌頭乾燥口渴,下午時分出現潮熱現象,從心至小腹硬滿且疼痛到無法觸摸;或者沒有明顯的高熱,只是頭部微微出汗,脈象沉,這是水飲積聚於胸部的情況。(按壓感到硬且痛的是結胸,硬而不痛的是痞氣,既不硬也不痛但心下滿悶的是支結。結胸病情最爲嚴重,痞次之,支結再次之。
結胸的發生是因爲過早使用下法,體內的正氣被邪氣所損害。表邪趁虛侵入並積聚在心胸之間,因此會感到如石頭般堅硬且疼痛;過度發汗再使用下法,導致內外都失去津液,邪熱內結,因此不大便且舌頭乾燥口渴;邪氣侵入陽明經,則在下午時分會出現潮熱。有時水飲積聚在胸脅,僅頭部微微出汗,其他地方無汗,水飲無法外泄,這不是熱結,而是水飲積聚於胸的狀況。也有熱已經入裏,長時間不進行治療,錯過下法治療時機而形成結胸的;還有心下硬痛,但無熱證的,爲寒實結胸,應使用小陷胸湯及白散治療。結胸的確應當使用下法治療,但如果脈象浮大,使用下法則會導致死亡,因爲仍有表邪存在,下法會使身體更加虛弱,結胸再次形成,所以會致命。
喻嘉言說:太陽誤下後的脈象,主要疾病都在陽部或表層,即使有沉緊或沉滑的差異,都不能稱爲裏或陰的病症。張仲景說:病發於陽而錯誤地下法,熱邪會深入體內形成結胸。病發於陰而錯誤地下法,會形成痞氣,這都是因爲下法使用得太早的緣故。成無己說:發熱惡寒的病症屬於陽邪入裏,爲結胸;無熱惡寒的病症屬於陰邪入裏,爲痞氣。喻嘉言說:風屬陽,衛氣也屬陽,因此疾病起源於陽;寒屬陰,營氣也屬陰,因此疾病起源於陰。
周揚俊說:發陽、發陰的說法,兩千年來沒有人能理解其中的含義,如果按照原始註釋,無熱惡寒,那麼已經是中寒狀態,使用下法難道不會立即致死嗎?如果像喻嘉言所說,寒邪損傷營血爲陰邪,那麼張仲景在論述痞氣時,常常將中風和傷寒混爲一談,並沒有明確區分。不知道發於陰的病症,確實屬於陰性病症,但是指的是陽經傳入的邪氣,而非指中陰的狀況。陽經傳入的邪氣原本就是熱證,當傳入陰經時,體內必定會有更深層次的熱,這就是爲什麼要去除"熱入"二字,從而造成了千古疑惑。
熱證由三陰傳入胃部,已經入腑的可以使用下法,但如果還在經脈階段就使用下法則爲誤下,與三陽在經脈階段無異,因此說陽邪結於陽位,則結在胸,陰邪結於陰位,則在心下或邊旁。陰經誤下爲何只會形成痞氣,因爲邪氣只在陰位積聚,不如陽邪那樣勢大。根據張仲景的治療原則,治療痞氣多使用寒藥,由此可知痞氣屬於熱邪。
《六書》中說:胸膈滿是指胸間氣塞滿悶,不是心下滿;脅滿是指脅肋脹滿,不是腹部滿;表邪傳入體內,必然先從胸開始,然後到達心腹並進入胃部,因此胸滿多伴有表證,適合輕微發汗;脅滿多伴有半表半里的症狀,適合調和;胸中痰實的應使用催吐法;如果結結實實且口乾便祕,應使用此湯進行下法。附錄:白散:巴豆一分,去心皮,炒黑,研磨;貝母、桔梗各三分。
治療寒實結胸。巴豆辛熱能散寒結;貝母苦辛能散痰實;結在胸,故使用桔梗使其上浮,有利於膈膜和清除表邪。因此,如果病症位於膈膜上方,則會引起嘔吐;如果位於膈膜下方,則會引起腹瀉。
大黃(二兩),芒硝(一升),甘遂(一錢。)研磨成粉末。先煮大黃,去除渣滓;加入芒硝,再煮一到兩沸,加入甘遂粉末,溫服。
這是足太陽經的藥物。表邪進入體內,在高位積聚,導致三焦都充滿實邪,手無法接近,病情危急,非常規藥物無法平復。因此使用甘遂苦寒行水直達,作爲主藥;芒硝鹹寒軟堅,作爲輔藥;大黃苦寒盪滌,作爲使藥。這三種藥物極其猛烈,但卻具有起死回生的功效。邪氣在胸中積聚,處於高位,似乎應該使用吐法;然而邪氣與胸中的陽氣相互結合,無法分離,堵塞在心下,形成硬塊和疼痛,不同於虛煩膈實的情況,因此必須使用下法。低位的提升,高位的降低,以平衡爲目標,因此稱爲陷胸。
經文中還說:太陽病脈象浮而動數,浮代表風邪,數代表熱邪,動代表疼痛,數代表虛損。頭痛、發熱輕微、盜汗出卻反而惡寒,表示表證未解除,醫生卻使用下法,導致動數變遲,膈膜內有抵抗感和疼痛,胃中空虛,外來邪氣擾動膈膜,引起短氣煩躁,心中懊惱,陽氣內陷,心下形成硬塊,爲結胸,大陷胸湯爲主要治療方法。朱丹溪說:太陽病在表而攻擊裏,可以說是虛證。
原文說:太陽病脈象浮而動數,現在被誤用下法,動數變遲。又說:胃中空虛。又說短氣煩躁,虛損嚴重,如果說陽氣內陷,心下形成硬塊,可以迅速使用攻下法嗎?難道陷胸湯的力量比承氣湯緩和,一次下法再下法,難道不擔心會造成虛損嗎?前文說:結胸脈象浮大的,使用下法會導致死亡。又說:結胸症狀全部具備,煩躁的會死亡。現在脈象浮,又說煩躁,大陷胸湯真的可以使用嗎?如果胃中空虛,外來邪氣擾動膈膜,心中懊惱,應該使用梔子豉湯來吐出胸中的邪氣。
陶節庵說:結胸是由於過早使用下法而形成的,未經下法的,不是結胸,而是表邪傳入胸中,雖然滿悶,但仍屬於表證,正好位於少陽經脈區域,半表半里的位置,只需使用小柴胡湯加枳桔來治療,如果無效,可以使用小柴胡湯配小陷胸湯,一劑即可見效。如果是因爲過早使用下法而形成的,才使用陷胸湯,根據病情的輕重緩急來選擇,不宜過於猛烈。上焦是清道至高的區域,過度下法會傷害元氣。
崔行功說:傷寒症結胸幾乎致命,心膈高起,手無法接近,使用大陷胸湯。如果沒有痊癒,這是下法後身體虛弱,氣血紊亂,毒素再次上攻,應該使用枳實理中丸,先調理氣血,再調和其他疾病,效果神奇。《活人》中說:誤用下法未形成結胸的,應緊急頻繁給予理中湯,自然會緩解,因爲理中湯能調理中焦。即使胃中和順,傷寒症狀仍未消退,應等待足夠的時間,再使用承氣湯進行下法,因爲之前的藥物下法並未正確。
對於水飲積聚於胸的情況,可以使用小半夏加茯苓湯、小柴胡去棗加牡蠣進行治療;還有血結胸症狀,手無法接近,漱口水不想吞嚥,容易出現妄想和狂躁,大便黑色,小便通暢,應使用犀角地黃湯。劉心山說:結胸痞滿多由痰飲在心胸凝結所致,因此陷胸、瀉心湯使用甘遂、半夏、栝樓、枳實、旋覆花等藥物,都是針對痰飲設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