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昂

《醫方集解》~ 除痰之劑第十五 (10)

回本書目錄

除痰之劑第十五 (10)

1. 白金丸

治癲狂失心(癲多喜笑,尚知畏懼,證屬不足;狂多忿怒,人不能制,證屬有餘。此病多因驚憂、痰血塞於心竅所致。《難經》曰:諸陽為狂,諸陰為癲。喜屬心,怒屬肝,二經皆火有餘之地也)。

白礬(三兩),鬱金(七兩。)薄荷糊丸。

此手太陰藥也。白礬酸鹹,能軟頑痰;鬱金苦辛,能去惡血;痰血去則心竅開而痰已矣。

白話文:

治療癲狂失心(癲病多表現為喜歡傻笑,但還知道害怕,這種情況屬於虛症;狂病多表現為容易憤怒,難以控制,這種情況屬於實證。這種病大多是因為驚嚇憂慮、痰和血阻塞了心竅所導致。《難經》說:陽氣過盛容易導致狂病,陰氣過盛容易導致癲病。喜歡笑屬於心,容易發怒屬於肝,這兩條經脈都屬於火氣旺盛的地方)。

用白礬(三兩),鬱金(七兩),搗成粉末後用薄荷糊做成藥丸。

這個藥屬於手太陰肺經的藥。白礬味道酸鹹,能夠軟化頑固的痰;鬱金味道苦辛,能夠去除惡血;痰和血被去除後,心竅就會暢通,癲狂的症狀自然就好了。

2. 青州白丸子

治風痰湧盛,嘔吐涎沫,口眼喎斜,手足癱瘓,小兒驚風(皆風痰壅塞經絡;及痰盛泄瀉肥人滑泄,多屬之痰;脈滑責之痰,不食不飢責之痰)。

白附子(生用),南星(生用。二兩),半夏(水浸生衣,生用。七兩)川烏(去皮臍,生用。五錢。)為末,絹袋盛之,水擺出粉,未盡,再搖再擺,以盡為度。貯磁盆,日暴夜露,春五日,夏三,秋七,冬十日,曬乾。糯米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二十丸,薑湯下。癱瘓,酒下;驚風,薄荷湯下三五丸。

此足厥陰、太陰藥也。痰之生也,由風由寒由濕,故用半夏、南星之辛溫以燥濕散寒,川烏、白附子辛熱以溫經逐風,浸而暴之者,殺其毒也(喻嘉言曰:此治風痰之上藥也,然熱痰迷竅者,非所宜施)。

白話文:

這個「青州白丸子」是用來治療因為風痰過盛引起的各種症狀,像是嘔吐、吐口水、嘴歪眼斜、手腳癱瘓,以及小孩的驚風(這些都是因為風痰阻塞經絡造成的);還有痰多導致的腹瀉,肥胖的人容易因為痰多而腹瀉,通常也屬於這種情況;如果把脈時感覺脈象滑動,就是痰的關係,如果不想吃東西也不覺得餓,也是痰造成的。

它的成分是:生白附子、生天南星(各二兩),生半夏(水浸泡後去外皮,七兩),生川烏(去皮臍,五錢)。將這些藥材磨成粉,用絹布袋裝起來,放在水裡搖晃,把藥粉洗出來,直到藥粉完全洗盡。把洗出來的粉末裝在瓷盆裡,白天曝曬太陽,晚上則放在露天處,春天五天,夏天三天,秋天七天,冬天十天,曬乾。用糯米糊把藥粉搓成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二十丸,用薑湯送服。如果是手腳癱瘓,可以用酒送服;如果是小孩驚風,用薄荷湯送服三到五丸。

這個藥主要是針對足厥陰肝經和足太陰脾經的。痰的產生,有的是因為風,有的是因為寒,有的是因為濕。所以用了半夏、天南星這種辛辣溫熱的藥材來去除濕氣、散寒;用川烏、白附子這種辛辣燥熱的藥材來溫暖經絡、驅散風邪。先浸泡再曝曬,是為了減低藥材的毒性。(喻嘉言說:這藥是治療風痰的良藥,但是如果是熱痰導致神志不清,就不適合用這個藥了。)

3. 星香散

治中風痰盛,體肥不渴者。

膽星(八錢),木香(二錢。)為末,服。或加全蠍。

此足厥陰藥也。南星燥痰之品,制以牛膽,以殺其毒,且膽有益肝膽之功(肝膽之經屬風木);佐以木香,取其行氣以利痰也(木香能疏肝氣,和脾氣)。肥而不渴,宜燥可知。加全蠍者,以散肝風也(中風體虛有痰者,宜四君子或六君子湯調下此散)。

白話文:

這個藥方「星香散」,是用來治療中風後痰液過多,而且體型肥胖但不覺得口渴的人。

藥方組成是:膽南星(八錢),木香(二錢)。將它們磨成粉末後服用。也可以加入全蠍。

這個藥方主要作用在足厥陰肝經。膽南星是屬於燥痰的藥物,用牛膽汁炮製的目的是為了去除它的毒性,而且牛膽本身也有益於肝膽的功能(因為肝膽經脈在五行中屬風木);再搭配木香,是取其能行氣以幫助化痰的效果(木香可以疏理肝氣,調和脾氣)。肥胖而不口渴的人,顯然適合用燥濕的藥物來治療。加入全蠍,是為了驅散肝風(如果是中風、身體虛弱且有痰的人,則適合用四君子湯或六君子湯來調和,然後再服用這個藥散)。

4. 常山飲

(《局方》)

瘧久不已者,用此截之(瘧初起不宜𩴂,𩴂則邪氣未盡,變生他證,發久則可截之)。

常山(燒酒炒。二錢),草果(煨),檳榔,知母,貝母(一錢),烏梅(二個。)姜(三片)、棗(一枚),半酒半水煎,露一宿,日未出時,面東空心溫服。渣用酒浸煎,待瘧將發時先服。一方有良薑、甘草,無檳榔;一方加穿山甲、甘草。

此足少陰、太陰藥也。古云無痰不作瘧,常山引吐行水,祛老痰積飲;檳榔下氣破積,能消食行痰。陰陽不和則瘧作(陽勝則熱,陰勝則寒),知母滋陰,能治陽明獨勝之火;草果辛熱,能治太陰獨勝之寒;貝母清火散結,瀉熱除痰;烏梅酸斂澀收,生津退熱(斂陰故退熱);合為截瘧之劑也(趙以德曰:嘗究本草,知母、草果、常山、甘草、烏梅、檳榔、穿山甲皆云治瘧。

集以成方者,為知母性寒,入足陽明,治獨勝之熱,使退就太陰;草果溫燥,治足太陰獨勝之寒,使退就陽明,二經和則無陰陽交錯之變,是為君藥。常山主寒熱瘧,吐胸中痰結,是為臣藥。甘草和諸藥,烏梅去痰,檳榔除痰癖,破滯氣,是為佐藥。穿山甲穴山而居,遇水而入,則是出入陰陽,貫穿經絡於滎分,以破暑結之邪,為使藥也。

惟脾胃有郁痰者,用之收效。李士材曰:常山生用多用則吐,與甘草同用亦必吐,若酒浸炒透,但用錢許,每見奇功,未見其或吐也,世人泥於老人久病忌服之說,使良藥見疑,沉疴難起,抑何愚耶。

李時珍曰:常山、蜀漆劫痰截瘧,須在發散表邪及提出陽分之後,用之得宜;得甘草則吐,得大黃則利,得烏梅、穿山甲則入肝,得小麥、竹葉則入心,得秫米、麻黃則入肺,得龍骨、附子則入腎,得草果、檳榔則入脾。蓋無痰不作瘧,一物之功,亦在驅逐痰水而已)。

白話文:

這個方子「常山飲」是用來治療久治不癒的瘧疾的。(瘧疾剛發作的時候不適合用這個方子,用了反而會讓邪氣沒辦法完全清除,引起其他病症。但如果瘧疾發作很久了就可以用這個方子來截斷它。)

藥材包含:常山(用酒炒過,用量二錢)、草果(煨過)、檳榔、知母、貝母(各用一錢)、烏梅(兩個)、生薑(三片)、紅棗(一顆)。將藥材加一半酒一半水煎煮,然後放一晚,在第二天太陽還沒出來的時候,面向東方空腹溫服。剩下的藥渣再用酒浸泡煎煮,等到瘧疾快要發作的時候先喝下去。也有一個方子是加入良薑、甘草,但沒有檳榔;另一個方子是加入穿山甲和甘草。

這個方子主要是針對足少陰經和足太陰經的疾病。古人說沒有痰就不會得瘧疾,常山能夠引導身體吐出痰液,排除體內的老痰和積水;檳榔能夠降氣、破除積滯,可以幫助消化,並排除痰液。陰陽不調和就會引起瘧疾(陽氣過盛就會發熱,陰氣過盛就會發冷)。知母可以滋養陰液,治療陽明經的熱盛;草果辛溫,可以治療太陰經的寒盛;貝母可以清熱散結,瀉熱除痰;烏梅酸澀收斂,可以生津退熱(收斂陰液所以可以退熱)。這些藥材合在一起,就可以用來截斷瘧疾。(趙以德說:我研究過本草,發現知母、草果、常山、甘草、烏梅、檳榔、穿山甲這些藥材都說可以治療瘧疾。

把這些藥材組合成方子,是因為知母藥性寒涼,入足陽明經,可以治療陽明經的熱盛,讓熱邪退回太陰經;草果溫熱燥烈,可以治療足太陰經的寒盛,讓寒邪退回陽明經,這兩個經脈的和諧,就不會出現陰陽錯亂的情況,所以知母和草果是方中的君藥。常山主要治療寒熱交替的瘧疾,可以吐出胸中的痰結,所以是臣藥。甘草調和各種藥材的藥性,烏梅可以去除痰液,檳榔可以去除痰癖,破除停滯的氣,所以是佐藥。穿山甲住在山裡,遇到水就會進入水中,可以出入陰陽,貫穿經絡的滎穴,用來破除暑邪,是使藥。

只有脾胃有鬱積痰液的人,使用這個方子才有效。李士材說:常山如果生用而且用量太多的話,會引起嘔吐,和甘草一起使用也一定會嘔吐,但是如果用酒浸泡炒透,只需要用一錢左右,常常能看到奇效,而且沒有看到會嘔吐的情況。世人拘泥於老人久病忌用這個藥的說法,讓好的藥物被懷疑,導致嚴重的疾病難以治好,實在太愚昧了。

李時珍說:常山、蜀漆這些藥材可以劫痰截瘧,必須在發散體表的邪氣以及提升陽氣之後,使用才合適;和甘草一起使用會引起嘔吐,和大黃一起使用會導致腹瀉,和烏梅、穿山甲一起使用會進入肝經,和小麥、竹葉一起使用會進入心經,和秫米、麻黃一起使用會進入肺經,和龍骨、附子一起使用會進入腎經,和草果、檳榔一起使用會進入脾經。大概是因為沒有痰就不會得瘧疾,這個方子的作用,也只是驅除體內的痰液和水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