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集解》~ 祛寒之劑第十 (4)
祛寒之劑第十 (4)
1. 真武湯
(仲景)
治少陰傷寒,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或咳或嘔,或小便利(傷寒脈沉細,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利而渴者,為少陰證。凡人寤則氣行於陽,寐則氣行於陰,然必自少陰始。故少陰證但欲寐,陰氣勝也;一有陽擾,則反是矣。周揚俊曰:但欲寐,非能寐也,昏昏如夢耳。
白話文:
治療少陰傷寒、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瀉的,這種情況是身體有水氣。有的人咳嗽或者嘔吐,或者小便便利(傷寒患者脈搏沉細,想吐卻吐不出來,心煩,只想要睡覺,五、六天後腹瀉且口渴的,屬於少陰證。普通人清醒時氣血運行在陽經,睡覺時氣血運行在陰經,但一定是以少陰開始。所以少陰證的患者只想要睡覺,是陰氣過盛的緣故;一旦受到陽氣幹擾,就會相反。周揚俊說:只想要睡覺,並不是能睡著,只是昏昏沉沉像做夢一樣。
六經中惟少陰證難辨,少陰屬腎,腎病不能制水,水飲停為水氣;腹痛者寒濕內甚也;四肢沉重疼痛,寒濕外甚也;小便不利,自下利者,濕勝而水穀不利也;或咳或嘔,皆停飲也)。
白話文:
在六經病證中, 只有少陰證是最難分辨的。少陰屬腎, 腎的病症不能控制水液, 水液停積形成水氣;腹痛是寒濕在體內嚴重;四肢沉重疼痛, 是寒濕在體外嚴重;小便不利, 自行腹瀉, 是濕氣過重, 飲食不消化造成的;有時咳嗽、有時嘔吐, 都是停飲引起的。
又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仍發熱,心悸頭眩,筋惕肉瞤,振振欲擗地,氣虛惡寒(汗出過多則心悸,汗為心液,汗去心虛,如魚失水則躍也;水停心下亦心悸,心屬火,火畏水,故悸也。虛陽內動,故頭眩;汗多則液少,不能榮養筋肉,故筋惕惕而跳,肉瞤瞤而動也;振振欲擗地者,亡陽無奈,欲擗地而入也。
白話文:
太陽中暑發汗後,汗流不止,但仍發熱,心悸、頭昏,筋脈跳動,肌肉抽搐,全身顫抖,想用手拍擊地面,感到虛弱寒冷。
汗出過多,就會心悸,汗液是心臟的精液,汗液流失,心臟就會虛弱,就像魚離開水就會跳動一樣。
水停留在心臟下方也會導致心悸,心臟屬火,火怕水,所以會心悸。
虛陽在體內活動,所以會頭暈。
汗多,津液就少,不能滋養肌肉,所以筋脈會跳動,肌肉會抽搐。
全身顫抖,想用手拍擊地面,是陽氣虛弱,想用手拍擊地面以求得溫暖。
程郊倩曰:汗多亡陽,夫人知之,然有衛外之陽,為周身營衛之主,此陽虛遂有汗漏不止,惡寒身痛之證;有膻中之陽,為上焦心肺之主,此陽虛遂有叉手冒心及奔豚之證;有腎中之陽,為下焦真元之主,此陽虛遂有發熱眩悸、瞤振擗地之證;有胃中之陽,為中焦水穀生化之主,此陽虛遂有腹脹滿、胃不和而成心下痞之證。救誤者須觀脈證,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白話文:
程郊倩說:汗多是陽氣不足,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還有衛外之陽,是周身營衛之主,如果這個陽虛就會導致汗不止,畏寒身體疼痛的症狀;還有膻中之陽,是上焦心肺之主,如果這個陽虛就會導致叉手捂著胸口和奔豚的症狀;還有腎中之陽,是下焦真元之主,如果這個陽虛就會導致發熱眩暈心悸、瞤振擗地的症狀;還有胃中之陽,是中焦水穀生化的主,如果這個陽虛就會導致肚子脹滿、胃不和導致心下痞悶的症狀。所以要糾正錯誤,必須先觀察脈象和症狀,知道觸犯了什麼禁忌,然後用正確的方法來治療。
腎之真陽盛,則水皆內附,而與腎氣同其收藏矣;腎之陽虛,不能制水,則氾濫為病,故上凌心而成眩悸,中侮脾而致嘔瀉也。方名真武,蓋取固腎為義)。
白話文:
腎臟的真陽旺盛,水液就能夠全部被腎臟吸收,並且與腎氣一同收藏;腎臟的陽氣虛弱,不能夠控制水液,水液就會氾濫而成為疾病,因此會上犯心臟而引起眩暈心跳,還會侮辱脾臟而導致嘔吐腹瀉。(方劑名稱為真武,意思是固腎。)
附子(一枚。炮),白朮(二兩。炒),茯苓,白芍(炒),生薑(三兩。)水寒相搏,咳者,加五味子、細辛、乾薑(五味斂肺氣,細辛、乾薑散水寒);小便利,去茯苓(茯苓滲水);下利,去芍藥,加乾薑(芍藥酸寒,乾薑辛熱);嘔,去附子,加生薑一倍(附子補氣,生薑散逆)。
白話文:
附子(一個,炮製過),白朮(二兩,炒過),茯苓,白芍(炒過),生薑(三兩)。水寒相搏的咳嗽,加五味子、細辛、乾薑(五味子斂肺氣,細辛、乾薑散水寒);小便頻數的,去除茯苓(茯苓利水);大便溏瀉的,去除芍藥,加乾薑(芍藥味酸性寒,乾薑味辛性熱);嘔吐的,去除附子,加生薑一倍(附子補氣,生薑散逆)。
此足少陰藥也。茯苓、白朮補土利水,能伐腎邪而療心悸;生薑、附子回陽益衛,能壯真火而逐虛寒;芍藥酸收,能斂陰和營而止腹痛(補陽必兼和陰,不欲偏勝。經曰:寒淫所勝,治以辛熱;濕淫所勝,佐以酸平)。真武,北方之神,一龜一蛇,司水火者也,腎命象之。此方濟火而利水,故以名焉(程郊倩曰:水氣惟太陽與少陰有之,以二經同司夫水也。
白話文:
這是足少陰藥物,茯苓、白朮可以補土利水,能夠去除腎臟的邪氣並治療心悸。生薑、附子能回陽益衛,能夠壯大腎陰之火及排除虛寒。芍藥味酸能收斂,可斂陰和營以止腹痛(補陽時需要同時調和陰氣,不偏重於某一方面。經典上說:寒冷所致的病症,要以辛熱的藥物治療;濕邪所致的病症,要用酸性的藥物進行調和)。真武,是北方的神,一龜一蛇,掌管水和火,腎的命運是受其左右的,這個方劑可以使火與水調和,因此得名(程郊倩說:水氣只有太陽與少陰兩條經絡具有,因為這兩條經絡一同掌管著水)。
然太陽從表得之,膚腠不宣,水氣為玄府所遏,故以小青龍發之;少陰由下焦有寒,不能制服本水,客邪得深入而動其本氣,緣腎陽衰而提防不及也,故用真武湯溫中鎮水,收攝其陰氣。按:青龍主太陽表水,十棗主太陽里水,真武主少陰里水。喻嘉言曰:陽明少陽絕無用附子法,惟太陽經有不得不用之證。
白話文:
太陽病從外感而來,毛孔無法發洩,體內的水氣被關藏在玄府,所以用小青龍湯來發散;少陰病是由下焦有寒氣,無法控制本臟的水氣,外來的邪氣得以深入而擾動了本臟的氣,因為腎陽虛弱,防備不及造成的,所以用真武湯來溫暖中焦,鎮定水氣,收斂陰氣。小青龍湯主治太陽病表水,十棗湯主治太陽病裏水,真武湯主治少陰病裏水。喻嘉言說:陽明病和少陽病絕對不能用附子,只有太陽病症候的證型不得不用附子。
蓋太陽膀胱為腎之腑,腎中陽虛陰盛,勢必傳出於腑,以故才見脈微惡寒、漏汗惡風、心悸頭眩、筋惕肉瞤躁擾等證,縱有傳經熱邪,不得不用薑附以消陰回陽也。昂按:觀嘉言此論,亦謂傳經熱邪,難以執泥,緣仲景書中本無此說也)。
白話文:
太陽膀胱是腎的腑,腎中陽氣不足陰氣旺盛,勢必傳到腑,所以才會有脈搏微弱、畏寒、出汗怕風、心悸頭暈、肌肉抽搐煩躁不安等症狀,即使有傳經熱邪,也必須用生薑和附子來驅散陰氣、回陽。昻按:觀察嘉言的這個論述,也認為傳經熱邪很難執著地堅持,因為仲景書中本來沒有這樣的說法。
本方去生薑,加人參二兩,名附子湯(仲景):治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腎主骨,寒淫則痛。此一身骨節盡痛,乃陽虛陰盛而生內寒所致,非外感也;若以外感之痛治之則殺人矣。
白話文:
這個藥方去生薑,加入二兩人參,名字叫附子湯(由仲景所創):治療少陰病引發的身體疼痛、手腳寒冷、骨節疼痛、脈搏沉穩的人(腎主骨,寒冷侵襲則會疼痛。全身骨節疼痛,是陽虛陰盛,產生內寒所引起的,不是外感引起的;如果按照外感性疼痛的方法治療,那麼就會害死人)。
故用參附助陽而勝腎寒,加芍藥斂陰以為陽之附也);及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背惡寒者(背為胸中之府,諸陽受氣於胸中,轉行於背,背為陽,腹為陰,陽氣不足,陰寒內盛,則背為之惡寒。若風寒在表而惡寒,則一身盡寒矣。昂按:背為太陽部分,然少陰腎脈亦貫脊,與太陽相表裡。
白話文:
因此用人參、附子來幫助陽氣,以戰勝腎臟的寒氣,再加上芍藥斂陰,幫助陽氣。並且在少陰病出現一、二天之後,口中感到平和,後背惡寒的(後背是胸中的住所,諸陽在胸中接受氣,轉而運行到後背,後背為陽,腹部為陰,陽氣不足,陰寒的內氣充盈,那麼後背就會感到惡寒。如果風寒在表而惡寒,那麼全身都會感到寒冷。王冰說:後背是太陽的部位,但是少陰腎的脈絡也貫通脊柱,和太陽表裡相合。
又背居北方,與腎同位,故寒傷少陰而背惡寒,亦其義也。又有陰氣不足,陽氣乘虛內陷,陰中表陽新虛,背微惡寒者,經所謂傷寒無大熱,口渴心煩,背微惡寒是也,白虎加人參湯主之。一為陰氣內盛,一為陽氣內陷,何以明之,蓋陰寒為病,內無燥熱,則口中和;陽氣內陷,則銷爍津液,口燥舌乾而渴也。欲辨陽明寒熱之不同,當以口中燥潤詳之。
一法看小便之清赤:清者為寒,赤者為熱也)。
白話文:
背部也位於身體的北方,與腎臟位於同一個位置,因此寒冷會傷害少陰,而背部惡寒,也是這個道理。還有陰氣不足,陽氣乘虛而入,陰中表陽虛弱,背部微惡寒的,經書上所說的傷寒沒有大熱,口渴心煩,背微惡寒就是這個意思,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一種是陰氣內盛,一種是陽氣內陷,如何辨別呢?陰寒為病,內部沒有燥熱,則口中平和;陽氣內陷,則會消解津液,口乾舌燥而口渴。要辨別陽明經是寒是熱的不同,應該詳細地觀察口中是否燥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