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集解》~ 祛寒之劑第十 (4)
祛寒之劑第十 (4)
1. 真武湯
(仲景)
治少陰傷寒,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或咳或嘔,或小便利(傷寒脈沉細,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利而渴者,為少陰證。凡人寤則氣行於陽,寐則氣行於陰,然必自少陰始。故少陰證但欲寐,陰氣勝也;一有陽擾,則反是矣。周揚俊曰:但欲寐,非能寐也,昏昏如夢耳。
六經中惟少陰證難辨,少陰屬腎,腎病不能制水,水飲停為水氣;腹痛者寒濕內甚也;四肢沉重疼痛,寒濕外甚也;小便不利,自下利者,濕勝而水穀不利也;或咳或嘔,皆停飲也)。
又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仍發熱,心悸頭眩,筋惕肉瞤,振振欲擗地,氣虛惡寒(汗出過多則心悸,汗為心液,汗去心虛,如魚失水則躍也;水停心下亦心悸,心屬火,火畏水,故悸也。虛陽內動,故頭眩;汗多則液少,不能榮養筋肉,故筋惕惕而跳,肉瞤瞤而動也;振振欲擗地者,亡陽無奈,欲擗地而入也。
程郊倩曰:汗多亡陽,夫人知之,然有衛外之陽,為周身營衛之主,此陽虛遂有汗漏不止,惡寒身痛之證;有膻中之陽,為上焦心肺之主,此陽虛遂有叉手冒心及奔豚之證;有腎中之陽,為下焦真元之主,此陽虛遂有發熱眩悸、瞤振擗地之證;有胃中之陽,為中焦水穀生化之主,此陽虛遂有腹脹滿、胃不和而成心下痞之證。救誤者須觀脈證,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腎之真陽盛,則水皆內附,而與腎氣同其收藏矣;腎之陽虛,不能制水,則氾濫為病,故上凌心而成眩悸,中侮脾而致嘔瀉也。方名真武,蓋取固腎為義)。
附子(一枚。炮),白朮(二兩。炒),茯苓,白芍(炒),生薑(三兩。)水寒相搏,咳者,加五味子、細辛、乾薑(五味斂肺氣,細辛、乾薑散水寒);小便利,去茯苓(茯苓滲水);下利,去芍藥,加乾薑(芍藥酸寒,乾薑辛熱);嘔,去附子,加生薑一倍(附子補氣,生薑散逆)。
此足少陰藥也。茯苓、白朮補土利水,能伐腎邪而療心悸;生薑、附子回陽益衛,能壯真火而逐虛寒;芍藥酸收,能斂陰和營而止腹痛(補陽必兼和陰,不欲偏勝。經曰:寒淫所勝,治以辛熱;濕淫所勝,佐以酸平)。真武,北方之神,一龜一蛇,司水火者也,腎命象之。此方濟火而利水,故以名焉(程郊倩曰:水氣惟太陽與少陰有之,以二經同司夫水也。
然太陽從表得之,膚腠不宣,水氣為玄府所遏,故以小青龍發之;少陰由下焦有寒,不能制服本水,客邪得深入而動其本氣,緣腎陽衰而提防不及也,故用真武湯溫中鎮水,收攝其陰氣。按:青龍主太陽表水,十棗主太陽里水,真武主少陰里水。喻嘉言曰:陽明少陽絕無用附子法,惟太陽經有不得不用之證。
蓋太陽膀胱為腎之腑,腎中陽虛陰盛,勢必傳出於腑,以故才見脈微惡寒、漏汗惡風、心悸頭眩、筋惕肉瞤躁擾等證,縱有傳經熱邪,不得不用姜附以消陰回陽也。昂按:觀嘉言此論,亦謂傳經熱邪,難以執泥,緣仲景書中本無此說也)。
本方去生薑,加人參二兩,名附子湯(仲景):治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腎主骨,寒淫則痛。此一身骨節盡痛,乃陽虛陰盛而生內寒所致,非外感也;若以外感之痛治之則殺人矣。
故用參附助陽而勝腎寒,加芍藥斂陰以為陽之附也);及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背惡寒者(背為胸中之府,諸陽受氣於胸中,轉行於背,背為陽,腹為陰,陽氣不足,陰寒內盛,則背為之惡寒。若風寒在表而惡寒,則一身盡寒矣。昂按:背為太陽部分,然少陰腎脈亦貫脊,與太陽相表裡。
又背居北方,與腎同位,故寒傷少陰而背惡寒,亦其義也。又有陰氣不足,陽氣乘虛內陷,陰中表陽新虛,背微惡寒者,經所謂傷寒無大熱,口渴心煩,背微惡寒是也,白虎加人參湯主之。一為陰氣內盛,一為陽氣內陷,何以明之,蓋陰寒為病,內無燥熱,則口中和;陽氣內陷,則銷爍津液,口燥舌乾而渴也。欲辨陽明寒熱之不同,當以口中燥潤詳之。
一法看小便之清赤:清者為寒,赤者為熱也)。
白話文:
【真武湯】
這方是由張仲景所創,主治少陰傷寒,症狀包含腹痛、小便不暢、四肢感到沉重且疼痛,並且自己出現下痢的情況,這表示體內有水氣。可能伴有咳嗽或嘔吐,或是小便順暢(在傷寒的情況下,脈象呈現沉細,想吐但吐不出來,心裡煩躁,只想睡覺,大概在病發五六天後會開始拉肚子並且口渴,這是少陰的症狀。人醒時氣行於陽,睡覺時氣行於陰,必定從少陰開始。因此少陰的症狀就是隻想睡覺,陰氣較旺盛;一旦有陽氣幹擾,就會相反。周揚俊解釋:只想睡覺,並不是能夠睡著,而是昏昏沉沉像在作夢一樣。
六經之中只有少陰的症狀最難判斷,少陰屬腎,腎臟功能不佳無法控制水分,導致水飲停滯形成水氣;腹痛是因為寒濕在體內嚴重;四肢沉重疼痛,是因為寒濕在體外嚴重;小便不暢,自己出現下痢,是因為濕氣過重影響食物消化;咳嗽或嘔吐,都是因為水飲停滯)。
另外,太陽病發汗後,即使汗出也不見好轉,仍然發燒,心悸頭暈,肌肉抽搐,全身顫抖到想要倒地,氣虛怕冷(汗出過多就會心悸,汗液是心臟的液體,汗液流失心臟虛弱,就像魚失去水會亂跳;水停滯在心臟下方也會心悸,心臟屬火,火害怕水,所以會心悸。虛陽內動,所以會頭暈;汗多液少,無法滋養筋肉,所以肌肉會不自主的跳動;全身顫抖到想要倒地,是因為陽氣消失無力,想要倒地躲起來。
程郊倩解釋:汗出過多會喪失陽氣,大家都知道,但是有保護體外的陽氣,是全身營養衛生的主宰,這類陽氣虛弱就會有汗漏不止、怕冷身體疼痛的症狀;有膻中之陽,是上焦心肺的主宰,這類陽氣虛弱就會有叉手掩心和奔豚的症狀;有腎中之陽,是下焦真元的主宰,這類陽氣虛弱就會有發燒頭暈心悸、肌肉抽搐想要倒地的症狀;有胃中之陽,是中焦食物消化的主宰,這類陽氣虛弱就會有腹部脹滿、胃部不和造成心下痞的症狀。救治錯誤必須觀察脈象和症狀,知道犯了什麼錯誤,依照法則治療。
腎臟的真陽旺盛,水分就會在體內附著,和腎氣一同收藏;腎臟的陽氣虛弱,無法控制水分,水分就會泛濫成病,因此上衝心臟造成頭暈心悸,中間侵蝕脾臟導致嘔吐和下痢。方名叫真武,意在強調固腎的作用)。
方中含有炮製的附子(一枚)、炒過的白朮(二兩)、茯苓、炒過的白芍(各適量)、生薑(三兩)。若是水寒相鬥,咳嗽的話,可以添加五味子、細辛、乾薑(五味子能收斂肺氣,細辛和乾薑能散去水寒);如果小便順暢,可以去掉茯苓(茯苓有助於水分排出);如果下痢,可以去掉白芍,添加乾薑(白芍性質酸寒,乾薑性質辛熱);如果嘔吐,可以去掉附子,加倍添加生薑(附子補氣,生薑散寒)。
這是針對足少陰的藥方。茯苓和白朮能補充脾胃,幫助水分排出,能抵抗腎臟的邪氣並治療心悸;生薑和附子能回復陽氣,增強體內的真火,驅除虛寒;白芍性質酸收,能收斂陰氣,和營養,停止腹痛(補充陽氣必須同時和陰氣,不希望一方過於強大。經典中提到:寒氣過度,要用辛熱治療;濕氣過度,要用酸平輔助)。真武,是北方的神靈,一龜一蛇,掌管水火,和腎臟象徵相似。這個方子能幫助火氣,利尿,所以命名為真武(程郊倩解釋:水氣只有太陽和少陰有,因為兩者共同掌管水分。
然而太陽病從表面得到,皮膚毛孔不通暢,水分被毛孔阻礙,所以用小青龍發汗;少陰病從下焦有寒,無法控制本身的水分,外部的邪氣得以深入並動搖本身氣息,因為腎臟的陽氣衰弱,無法有效防禦。因此使用真武湯溫暖中焦,鎮定水分,收攝陰氣。根據:青龍主要對抗太陽表面的水分,十棗主要對抗太陽內部的水分,真武主要對抗少陰內部的水分。喻嘉言解釋:陽明和少陽絕對不會用到附子,只有太陽經絡有不得不用的證狀。
太陽膀胱是腎臟的腑,腎臟中的陽氣虛弱,陰氣旺盛,勢必會傳遞到腑,所以才會看到脈象微弱怕冷、汗漏怕風、心悸頭暈、肌肉抽搐等症狀,即使有傳經的熱邪,還是必須用薑附來消除陰氣回復陽氣。根據:觀察喻嘉言的理論,也認為傳經的熱邪,很難固定,因為張仲景的書中並無這種說法)。
這個方子去掉生薑,添加人參(二兩),叫做附子湯(張仲景):主治少陰病,症狀包含全身疼痛、手腳冰冷、骨頭關節疼痛、脈象沉(腎臟主管骨頭,寒氣入侵就會疼痛。全身骨頭關節都疼痛,是陽氣虛弱,陰氣旺盛產生內寒造成的,並非外部感染;如果按照外部感染的疼痛治療,會致命。
因此使用人參和附子幫助陽氣,克服腎臟的寒冷,添加白芍收斂陰氣,作為陽氣的附著點);以及少陰病在一二天內,嘴巴裡的感覺正常,背部怕冷(背部是胸腔的後面,所有陽氣從胸腔接收,轉移到背部,背部屬於陽,腹部屬於陰,陽氣不足,陰寒內盛,背部就會怕冷。如果是風寒在表面而怕冷,那麼全身都會冷。根據:背部是太陽的部位,但是少陰腎脈也貫穿脊椎,和太陽相呼應。
另外背部位於北方,和腎臟位置相同,所以寒氣傷害少陰,背部就會怕冷,也是這個道理。另外有陰氣不足,陽氣趁虛而入,陰中表面的陽氣新虛,背部稍微怕冷,經典中提到:傷寒沒有大熱,口渴心煩,背部稍微怕冷,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一種是陰氣內盛,一種是陽氣內陷,如何分辨,陰寒的疾病,體內沒有燥熱,嘴巴裡的感覺正常;陽氣內陷,就會消耗津液,口乾舌燥而口渴。要分辨陽明寒熱的不同,應該詳細觀察嘴巴裡的乾燥程度。
一個方法是觀察小便的顏色:清澈的是寒氣,紅色的是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