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集解》~ 補養之劑第一 (2)
補養之劑第一 (2)
1. 四物湯
若夫失血太多,氣息幾微之際,慎勿與之,蓋四物陰類,非所以生物者也,當重用參耆以固欲絕之氣,故曰脫血者先益其氣,否則川芎香竄,反能耗氣,氣血雙亡而死矣。故凡虛損胃虛氣弱之人,皆不宜多服。或問四物湯是女門專藥,於內亦有脾胃藥乎。一陽子曰:四物湯隱潛脾胃治法,人昧久矣。
脾經少血多氣,當歸、地黃生血溉灌脾經;土畏賊邪,木來剋土,芍藥能瀉木補脾;肝欲散,用川芎之辛以散之,非制木補土脾胃之藥乎。或曰:產後禁用芍藥否,曰:新產血氣未平,恐芍藥酸收作痛耳。芍藥專治血虛氣痛,新產正血氣虛痛之時,醇酒微炒,用之何害。又血塊凝滯作禍,不可泥於產後大補氣血,放膽下之,用玉燭散無妨,推陳致新,亦是補法,只因產後大補氣血一語,致積血而殞者多矣。附:子和玉燭散:歸尾,生地,川芎,赤芍,大黃,芒硝,甘草。
治經閉腹痛,體瘦善飢,取《爾雅》四時和氣,謂之玉燭之義也)。
本方加黃柏、知母,名知柏四物湯;再加玄參,名滋陰降火湯:治陰虛有火。知柏四物,蜜丸,名坎離丸:治陰虛嗽血(丹溪論勞瘵主乎陰虛,蓋自子至以屬陽,自午至亥屬陰,陰虛則熱,在午後子前;寤屬陽,寐屬陰,陰虛盜汗,從寐時出;升屬陽,降屬陰,陰虛則氣降,痰涎上逆,吐出不絕;脈浮屬陽,沉屬陰,陰虛則浮之洪大,沉之空虛;宜用四物竹瀝,加炒柏、龜板補陰降火之劑。又須遠嗜欲,薄滋味,靜心調養以助之。
《準繩》云:丹溪論勞瘵,主乎陰虛,用四物加知柏主之,世醫遵用,百無一效,何哉。蓋陰虛火必上炎,芎歸辛溫,非滋虛降火之藥;川芎上竄,非虛炎短乏者所宜;地黃泥膈,非胃弱痰多食少者所宜;知柏辛苦大寒,雖曰滋陰,其實燥血,雖曰降火,久而增氣,反能助火,至其敗胃,所不待言,不若用苡仁、百合、天冬、麥冬、桑皮、地骨、丹皮、酸棗、五味子、枇杷葉之類,佐以生地汁、藕汁、人乳、童便等。
如咳嗽則多用桑皮、枇杷葉,有痰增貝母,有血增苡仁、百合、阿膠,熱甚增地骨,食少增苡仁至七八錢,而麥冬當為之主,以保肺金而滋化源,無不輒效。又曰:虛勞之疾,百脈空虛,非黏滯之物填之,不能實也,精血枯涸,非濡濕之物滋之,不能潤也,當用參耆、地黃、二冬、枸杞、五味之屬,各煎膏,另用青蒿,以童便熬膏,合前諸汁,並麋角膠、霞天膏化服。
大抵苡仁、百合之屬治肺虛,參耆地黃膏之屬治腎虛,蓋心肝屬陽,肺腎屬陰,故補肺腎即是補陰,非知柏之類也)。本方加黃連、胡黃連,名二連四物湯(《元戎》:治虛勞血虛,五心煩熱,熱入血室,夜分發熱血室,衝脈也,沖為血海,晝靜夜熱,陽陷陰中,名熱入血海)。本方加黃柏、黃芩、甘草,名三黃四物湯:治陰虛潮熱。
白話文:
四物湯
失血過多,氣息微弱時,不可使用四物湯,因為四物湯屬陰性藥物,並非滋補氣血的良方。此時應大劑量使用人參、黃耆,以鞏固將要衰竭的元氣。所以說,失血的人要先益氣,否則川芎辛香走竄,反而會耗損元氣,導致氣血俱亡而死。因此,凡是虛損、胃虛、氣弱的人,都不宜多服四物湯。
有人問,四物湯是婦科專用藥,是否也包含了調理脾胃的藥物?一陽子說:四物湯中暗含著調理脾胃的功效,只是人們長期以來沒有察覺而已。
脾經血少氣多,當歸、熟地黃滋補脾經的血液;脾土畏懼外邪,肝木克脾土,白芍藥能瀉肝氣以補脾土;肝氣欲散,用川芎辛散之,這不正是治療脾胃的藥物嗎?有人問:產後能否禁用白芍藥?答:產後血氣尚未調和,擔心白芍藥酸收會引起疼痛。但白芍藥專治血虛氣痛,產後正是血虛氣痛的時候,用醇酒微炒後服用,有何害處呢?如果血塊凝滯作祟,不可拘泥於產後要大補氣血,可以大膽服用玉燭散,推陳出新,也是一種補法。只是因為產後大補氣血這句話,導致積血而死的案例很多。
附:子和玉燭散組成:當歸尾、生地黃、川芎、赤芍藥、大黃、芒硝、甘草。
治療月經閉止、腹痛、體瘦易飢,取《爾雅》四時和氣之意,稱為玉燭散。
本方加黃柏、知母,名知柏四物湯;再加玄參,名滋陰降火湯:治療陰虛火旺。知柏四物湯製成蜜丸,名坎離丸:治療陰虛咳嗽咯血。(丹溪認為勞瘵病主要在於陰虛,因為子時至午時屬陽,午時至亥時屬陰,陰虛則出現午後至子時發熱;醒著屬陽,睡覺屬陰,陰虛盜汗則在睡覺時出汗;升屬陽,降屬陰,陰虛則氣降,痰涎逆上,吐出不止;脈浮屬陽,脈沉屬陰,陰虛則脈浮大而有力,脈沉則空虛;治療陰虛宜用四物湯加竹瀝,再加炒黃柏、龜板等補陰降火的藥物。還需遠離嗜好,飲食清淡,靜心調養。)
《準繩》中說:丹溪認為勞瘵病主要在於陰虛,用四物湯加知柏治療,但世醫遵照使用,卻幾乎沒有效果,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陰虛火旺必然上炎,川芎、當歸辛溫,並非滋陰降火的藥物;川芎上竄,不是虛熱不足的人所宜;熟地黃黏膩,不是胃弱、痰多、食少的人所宜;黃柏、知母辛苦大寒,雖然說能滋陰,但實際上會燥血,雖然說能降火,但長期服用會增加元氣,反而會助長火勢,最終敗壞脾胃,這是必然的。不如使用薏苡仁、百合、天冬、麥冬、桑白皮、生地黃、丹皮、酸棗仁、五味子、枇杷葉等,佐以生地黃汁、藕汁、人乳、童尿等。
如果咳嗽,多用桑白皮、枇杷葉;痰多加貝母;咯血加薏苡仁、百合、阿膠;熱盛加生地黃;食少加薏苡仁至七八錢,而麥冬應為主藥,以保護肺金,滋養化源,效果都很顯著。又說:虛勞之疾,百脈空虛,非黏膩之物填補,不能使之充實;精血枯竭,非濡潤之物滋養,不能使之滋潤,應當使用人參、黃耆、熟地黃、天冬、麥冬、枸杞子、五味子等,分別煎成膏,另用青蒿用童尿熬膏,與前面各膏混合,再加入鹿角膠、霞天膏服用。
總而言之,薏苡仁、百合等治療肺虛,人參、黃耆、熟地黃膏等治療腎虛,因為心肝屬陽,肺腎屬陰,所以補益肺腎就是補益陰,而不是使用黃柏、知母之類的藥物。本方加黃連、胡黃連,名二連四物湯(《元戎》記載:治療虛勞血虛、五心煩熱、熱入血室,夜間發熱。血室指衝脈,衝脈為血海,白天安靜,晚上發熱,是陽氣陷於陰中,叫做熱入血海)。本方加黃柏、黃芩、甘草,名三黃四物湯:治療陰虛潮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