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集解》~ 清暑之劑第十一 (2)
清暑之劑第十一 (2)
1. 清暑益氣湯
(東垣)
治長夏濕熱炎蒸,四肢困倦,精神減少,胸滿氣促,身熱心煩,口渴惡食,自汗身重,肢體疼痛,小便赤澀,大便溏黃而脈虛者(暑濕蒸人,脾土受傷,故肢倦便溏;暑熱傷肺,故氣促心煩,口渴便赤;濁氣在上,則生䐜脹,故胸滿惡食;暑先入心,汗為心液,故自汗;濕盛,故身痛身重;寒傷形,表邪外盛,故脈大而有餘;暑傷氣,元氣耗傷,故脈虛而不足)。
黃耆,人參,白朮(炒),蒼朮,神麯(炒),青皮(麩炒),陳皮(留白),甘草(炙),麥冬五味,當歸(酒炒),澤瀉,升麻,葛根。薑、棗煎。
此手足太陰、足陽明藥也。熱傷氣,參耆益氣而固表;濕傷脾,二術燥濕而強脾;火盛則金病而水衰,故用麥冬、五味以保肺而生津(肺為水之上源,火旺剋金,則金不能生水,麥味合人參生脈生津);用黃柏以瀉熱而滋水;青皮平肝而破滯;當歸養血而和陰;神麯化食而消積;升葛解肌熱而升清(清氣上升,能生津液。
又風能勝濕;澤瀉瀉濕熱而降濁;陳皮理氣;甘草和中;合之以益氣強脾,除濕清熱也李東垣曰:脾虛肺氣先絕,故用黃耆閉腠理,止汗益氣;脾胃既虛,陰火傷其生髮之氣,營衛大虧,血虛以人參補之,陽旺自能生陰血也;更加當歸和血,又加黃柏以救腎水,蓋甘寒瀉火,火滅則心氣得平而安也;心火乘脾,故用炙草瀉火而補脾,少用恐滋滿也,中滿者去之,若腹中急痛急縮者,卻宜多用;咳者去人參,為清濁相干,故以陳皮理之;長夏濕勝,故加二朮、澤瀉,上下分消其濕熱也;濕勝則食不化,炒曲辛甘,青皮辛溫,消食快氣;五味、麥冬、人參酸甘微寒,瀉火熱而益肺氣,救庚金也。
《醫貫》曰:有傷暑吐衄者,暑傷心,心虛不能生血,不宜過用寒涼以瀉心,宜清暑益氣加丹皮、生地、犀角之類。蓋暑傷心,亦傷氣,其脈必虛,以參耆補氣,使能攝血,斯無弊也。
本方除青皮、澤瀉、乾葛,名黃耆人參湯(東垣):治暑傷元氣,長夏倦怠,胸滿自汗,時作頭痛(時痛時止,為內傷證)。本方除白朮、青皮、麥冬、五味,加茯苓、豬苓、柴胡、羌活、防風、連翹、知母,名補肝湯(東垣):治陰汗如水,陰冷如冰,腳痿無力。
白話文:
清暑益氣湯
此方治療長夏濕熱導致的諸多症狀,例如:四肢乏力、精神萎靡、胸悶氣短、身熱心煩、口渴食慾不振、自汗、身體沉重、肢體疼痛、小便短赤澀痛、大便稀溏呈黃色,且脈象虛弱。 這些症狀源於暑濕之邪侵犯人體,損傷脾胃,導致肢體倦怠、大便溏瀉;暑熱傷肺,則出現氣促、心煩、口渴、小便赤等症狀;濁氣上逆,則胸悶、食慾不振;暑熱首先侵犯心臟,汗液為心之津液,所以自汗;濕邪盛行,則身體疼痛沉重;寒邪傷及形體,外邪盛行,脈象則表現為大而有力;暑熱傷及元氣,導致元氣虧虛,脈象虛弱。
方中藥物包括黃耆、人參、白朮(炒)、蒼朮、神麴(炒)、青皮(麩炒)、陳皮(留白)、炙甘草、麥冬、五味子、當歸(酒炒)、澤瀉、升麻、葛根,以生薑、大棗煎服。此方主要運用手足太陰經、足陽明經的藥物。其中,人參、黃耆益氣固表;白朮、蒼朮燥濕健脾;因暑熱傷及肺金,導致肺金不能生水,故用麥冬、五味子滋陰潤肺,以生津液;青皮疏肝理氣;當歸養血和血;神麴消食導滯;升麻、葛根解肌熱,使清氣上升,以生津;澤瀉瀉濕熱;陳皮理氣;甘草調和諸藥。全方合用,以達到益氣健脾、除濕清熱的效果。
李東垣認為,此方之所以使用黃耆,是因脾虛肺氣先衰,故用黃耆以固表止汗,益氣扶正;脾胃虛弱,陰虛火旺傷及生髮之氣,營衛俱虧,故用人參補益元氣,以助陽氣生陰;再加當歸養血和血;黃柏瀉火滋陰;炙甘草瀉火而補脾胃。中滿者可酌情減量,腹中急痛者則可酌情增量;咳嗽者宜減去人參;長夏濕邪較盛,故用白朮、蒼朮、澤瀉以利濕熱之邪上下通利;濕邪盛則食慾不振,故用神麴、青皮消食導滯;麥冬、五味子、人參酸甘微寒,瀉火熱而益肺氣。
《醫貫》中提到,若暑熱傷及心肺,出現吐血、衄血等症狀,因暑熱傷心,心虛不能生血,不宜過用寒涼,應清暑益氣,並可加丹皮、生地、犀角等藥物。 因為暑熱傷及心臟,同時也傷及元氣,脈象必虛弱,應用人參、黃耆補益元氣,使元氣充足,才能攝血止血。
如果去除青皮、澤瀉、葛根,則稱為「黃耆人參湯」,主治暑熱傷及元氣,長夏倦怠,胸悶自汗,時發頭痛。如果去除白朮、青皮、麥冬、五味子,並加入茯苓、豬苓、柴胡、羌活、防風、連翹、知母,則稱為「補肝湯」,主治陰汗如水,形寒肢冷,下肢痿弱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