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昂

《醫方集解》~ 清暑之劑第十一 (3)

回本書目錄

清暑之劑第十一 (3)

1. 生脈散

(《千金》)

治熱傷元氣,氣短倦怠,口渴多汗,肺虛而咳(肺主氣,火熱傷肺,故氣短;金為火制,不能生水,故口渴;氣少,故倦怠;肺主皮毛,虛故汗出;虛火乘肺,故咳。李東垣曰:津者,庚大腸所主;三伏之時,為庚金受困,若亡津液,汗大泄,濕熱亢甚,燥金受困,風木無制,故風濕相搏,骨節煩痛,一身盡痛也)。

白話文:

治療熱邪傷及元氣,導致氣短、疲倦、口渴、多汗,以及肺虛而咳嗽的病症。(肺主氣,火熱傷肺,所以氣短;金為火制,不能生水,所以口渴;氣少,所以疲倦;肺主皮毛,虛所以汗出;虛火乘肺,所以咳嗽。李東垣說:津液,是庚金大腸所主;三伏之時,庚金受困,若津液減少,汗液大量排出,濕熱亢盛,燥金受困,風木無制,所以風濕相搏,骨節煩痛,全身疼痛。)

人參,麥冬(五分),五味子(七粒)

此手太陰、少陰藥也。肺主氣,肺氣旺則四臟之氣皆旺,虛故脈絕短氣也。人參甘溫,大補肺氣,為君;麥冬甘寒,潤肺滋水,清心瀉熱,為臣;五味酸溫,斂肺生津,收耗散之氣,為佐。蓋心主脈,肺朝百脈(百脈皆朝於肺,補肺清心),則氣充而脈復,故曰生脈也(人有將死脈絕者,服此能復生之,其功甚大)。

白話文:

人參、麥冬、五味子這三味藥皆屬手太陰、少陰的藥物。肺臟主導人體的氣,肺氣旺盛,則四個臟器的氣也都會旺盛,虛弱時則脈搏微弱而短氣。人參藥性甘溫,可大補肺氣,是君藥;麥冬藥性甘寒,可潤肺滋水,清心瀉熱,是臣藥;五味子藥性酸溫,可斂肺生津,收斂散發的氣,是佐藥。一般人認為,心臟主導脈搏,肺臟連接百脈(百脈皆連接於肺,補肺清心),因此肺氣充足,脈搏就能恢復正常,因此這帖藥方叫生脈散(有些將死,脈搏微弱者,服用此藥,能夠使脈搏恢復,功勞很大)。

夏月炎暑,火旺剋金,當以保肺為主,清晨服此,能益氣而祛暑也(李東垣曰:手陽明大腸,手太陽小腸,皆屬足陽明胃。大腸主津,小腸主液,大腸小腸受胃之陽氣,乃能行津液於上焦,溉灌皮毛,充實腠理;若飲食不節,胃氣不充,大腸小腸無所稟氣,故津液涸竭焉。又曰:脈者,元氣也。

白話文:

在炎熱的夏季,火旺剋金,此時應該以保護肺部為主。在清晨服用此藥,可以增強人體正氣並祛除暑熱。(李東垣說:手陽明大腸經和手太陽小腸經都屬於足陽明胃經。大腸掌管津液,小腸掌管水液。大腸和小腸接受胃的陽氣,才能將津液運行到上焦,灌注皮毛,充實腠理;如果飲食不節制,胃氣不充盈,大腸和小腸就沒有了陽氣,所以津液就會枯竭。另外,脈是元氣的表現。

人參之甘,補元氣,瀉火熱;麥冬之苦寒,補水源而清燥金;五味之酸以瀉火,補庚大腸與肺金。又曰:夏月加黃耆甘草服之,令人氣力湧出。《經疏》曰:麥冬,實足陽明胃經之正藥)。

白話文:

人參甘味,能補益元氣,清降火熱;麥冬苦寒,能夠補益水源,清熱潤燥滋陰;五味的酸味具有洩火的功效,能夠補益大腸與肺金。另外還說:夏季服用人參時,可以添加黃耆、甘草,可以使人氣力充沛。《經疏》說:麥冬,實在是足陽明胃經的正藥。

本方加陳皮、炙甘草,名五味子湯蒸餅為丸,名補氣丸:治肺虛少氣,咳嗽自汗。本方加黃耆為君,甘草、桔梗為佐,名補氣湯:治氣虛自汗怔忡。再加茯神遠志木通,名茯神湯:治脈虛,咳則心痛,喉中介介或腫。

白話文:

這個方子加入了陳皮、炙甘草,叫做五味子湯;蒸成餅做成丸藥,叫做補氣丸:治療肺虛少氣,咳嗽自汗。

這個方子加入黃耆為君藥,甘草、桔梗為佐藥,叫做補氣湯:治療氣虛自汗怔忡。

再加入茯神、遠志、木通,叫做茯神湯:治療脈虛,咳嗽則心痛,喉嚨中有阻塞或腫脹的感覺。

2. 六一散

(河間。一名天水散

治傷寒、中暑,表裡俱熱,煩躁口渴,小便不通;瀉痢,熱瘧,霍亂吐瀉。下乳,滑胎,解酒食毒,偏主石淋(暑熱皆陽邪,在表則發熱,在裡則瀉痢、霍亂、發瘧,在上則煩渴,在下則便秘或熱瀉。火氣煎灼,精結成石,則為石淋)。

白話文:

治療傷寒、中暑,體表及體內均發熱,煩躁口渴,小便不通;腹瀉、痢疾,熱瘧,霍亂嘔吐腹瀉。催乳、滑胎,解酒食中毒,特別對石淋有效。(暑熱皆為陽邪,在體表則發熱,在體內則腹瀉、痢疾、霍亂、發瘧,在上則煩渴,在下則便祕或熱瀉。火氣煎熬,精液凝聚成石頭,則為石淋。)

滑石(六兩),甘草(一兩)。為末。冷水或燈心湯調下(丹溪曰:泄瀉及嘔吐,生薑湯下)。中寒者,加硫黃少許。

白話文:

滑石(30克),甘草(6克)。磨成粉末。用冷水或燈心草煎煮的湯送服(丹溪說:腹瀉及嘔吐,用生薑湯送服)。如果是由於中寒引起的,可以加少許硫磺。

此足太陽、手太陰藥也。滑石氣輕能解肌,質重能清降,寒能瀉熱,滑能通竅,淡能行水,使肺氣降而下通膀胱(火退則肺氣下降,故能生水而利小便),故能祛暑住瀉,止煩渴而行小便也(小便利則大便實,而瀉自止);加甘草者,和其中氣,又以緩滑石之寒滑也;加辰砂者,以鎮心神,而瀉丙丁之邪熱也(小腸為丙火,心為丁火)。其數六一者,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義也(故又名天水散。

白話文:

這是足太陽膀胱經和手太陰肺經的藥物。滑石具有輕盈的特性,可以疏散肌肉表層,又具有沉重的特性,可以清理和下降熱氣,寒涼的特性可以去除熱氣,滑潤的特性可以疏通阻塞,淡薄的特性可以讓水分運行,使肺氣下降,暢通到膀胱(火氣消除,肺氣下降,因此可以生水而利尿),所以可以去除暑熱,止住腹瀉,止住煩渴,並且利尿(小便通暢,大便就會凝固,腹瀉自然會停止);加上甘草,可以調和其中的氣,並且緩和滑石的寒涼滑潤特性;加上辰砂,可以鎮定心神,並且去除丙丁之火的邪熱(小腸屬於丙火,心屬於丁火)。它的劑量是六分之一,取自天一生水的數目,地六成之的理論(因此又稱為天水散)。

劉河間曰:統治上下表里諸病。蓋取其能通除上下三焦濕熱也。然惟體盛濕多之人宜服之,以解暑利水,使濕熱從小便出;若無濕熱之人而多服此,則反耗其津液而渴轉甚矣,又當服生脈散)。

白話文:

劉河間說:服用五苓散可以治療上下表裏各種疾病。這是因為它具有通除上下三焦濕熱的作用。但是,只有體質壯盛,濕熱較多的人適合服用五苓散,服用後可以解暑利水,使濕熱從小便排出;如果是體質虛弱,沒有濕熱的人,服用過多的五苓散,反而會損耗津液,使口渴更加嚴重,這時應該服用生脈散。

本方加辰砂少許(清心),名益元散;加薄荷少許(清肺),名雞蘇散;加青黛少許(清肝),名碧玉散:治同。本方加紅曲五錢,名清六丸:治赤痢(赤屬熱傷血分,紅曲能調六腑之血)。加乾薑五錢,名溫六丸:治白痢(白屬熱傷氣分,乾薑能散濕熱之氣)。本方加生柏葉、生車前、生藕節,名三生益元散:治血痢。

白話文:

這個方劑加入少量的辰砂(可以清心),叫做益元散;加入少量的薄荷(可以清肺),叫做雞蘇散;加入少量的青黛(可以清肝),叫做碧玉散,這些藥方的功效都相同。這個方劑加入五錢的紅曲,叫做清六丸,可以治療赤痢(赤色屬於熱氣損傷了血分,紅曲可以調理六腑的血)。加入五錢的乾薑,叫做溫六丸,可以治療白痢(白色屬於熱氣損傷了氣分,乾薑可以去除濕熱之氣)。這個方劑加入生柏葉、生車前草、生藕節,叫做三生益元散,可以治療血痢。

本方加牛黃,治虛煩不得眠。本方除甘草,加吳茱萸一兩,名茱萸六一散:治濕熱吞酸。本方除滑石,加黃耆六兩,大棗煎,熱服,名黃耆六一散:治諸虛不足,盜汗消渴(凡渴證防發癰疽,宜黃耆六一散,吞忍冬丸)。

白話文:

本方加入牛黃,治療虛煩失眠。本方去除甘草,加入吳茱萸一兩,命名為茱萸六一散:治療濕熱吞酸。本方去除滑石,加入黃耆六兩,大棗一起煎煮,熱服,命名為黃耆六一散:治療諸虛不足,盜汗消渴(凡是渴證的症狀,預防發癰疽,宜服用黃耆六一散,吞服忍冬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