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集解》~ 經產之劑第二十一 (2)
經產之劑第二十一 (2)
1. 膠艾湯
(《金匱》)
治婦人漏下,或半產後下血不絕,或妊娠下血腹痛為胞阻漏(下者,懷妊而經來,以陽不足,謂之激經。半產者,四五月而墜胎,必傷其血海,血因續下不絕也);亦治損傷衝任,月水過多,淋瀝不斷此即崩證。
阿膠,芎藭,甘草(二兩),艾葉,當歸(三兩),芍藥(四兩),乾地黃(原方未注分兩。)水五升,酒三升,煮取三升,內阿膠烊化,服。一方加乾薑三兩胡氏治胎動無干姜。嚴氏治胎動經漏,腰痛腹滿,搶心短氣,加黃耆。《千金翼》治從高墜下,損傷五臟吐血及金瘡傷經內絕者,加乾薑。
此足太陰、厥陰藥也。四物以養其血,阿膠以益其陰,艾葉以補其陽,和以甘草,行以酒勢,使血能循經養胎,則無漏下之患矣。
又方:阿膠一斤,蛤粉炒,艾葉數莖,亦名膠艾湯《良方》:治胎動不安,腰腹疼痛;或胎上搶心,去血腹痛。《指迷》方加秦艽(婦人受胎一月,形如露珠,乃太極動而生陽,天一生水,謂之胚,足厥陰脈主之,經水即閉,飲食稍異;二月如桃花瓣,乃太極靜而生陰,地二生火,謂之腪,足少陽脈所主,若吐逆惡食,名曰惡阻,有孕明矣,或偏嗜一物,乃一臟之虛,如愛酸物,乃肝經不能養胎而虛也;三月如清鼻涕,先成鼻與雌雄二器,乃分男女,手厥陰相火所主,胎最易動;四月始受水精以成血脈,形像具,手足順成,手少陽脈所主;五月始受火精,筋骨四肢已成,毛髮始生,足太陰脈所主;六月始受金精以成筋,口目皆成,足陽明脈所主;七月始受木精以成骨,遊其魂能動左手,手太陰脈所主;八月始受土精以成皮膚,九竅皆成,𣷫其魄能動右手,手陽明脈所主;九月始受石精,百節畢備,三轉其身,足少陰脈所主;十月神氣備足,乃生,足太陽脈所主。惟手少陰、太陽無所主者,君主之官,無為而已。
墮胎須防三五七月,宜服清熱涼血安胎之藥)。
白話文:
這個藥方叫做「膠艾湯」,出自《金匱要略》。
主要治療婦女因為各種原因導致的出血不止,像是:
- 產後或流產後出血不止,
- 懷孕期間出血並伴隨腹痛,這是因為胎兒阻礙了氣血運行導致的。
- 所謂「漏下」,指的是懷孕期間仍然有像月經一樣的出血,這是因為身體陽氣不足造成的「激經」。
- 流產通常發生在懷孕四五個月時,會損傷血海,導致血流不止。
- 也能治療因為損傷衝脈和任脈導致的月經量過多、淋漓不斷的崩漏症狀。
藥方組成:
- 阿膠、川芎、甘草(各二兩),
- 艾葉、當歸(各三兩),
- 芍藥(四兩),
- 乾地黃(原方沒有註明劑量)。
用法:
用水五升、酒三升一起煮,煮到剩三升時,加入阿膠融化後服用。
加減變化:
- 有的人會加乾薑三兩,但胡氏認為胎動不安時不該用乾薑。
- 嚴氏認為胎動不安伴隨經漏、腰痛腹脹、胸悶氣短時,應該加黃耆。
- 《千金翼方》認為從高處摔下導致內傷出血,以及刀傷內出血時,應該加乾薑。
這個藥方是針對足太陰脾經和足厥陰肝經的藥。其中:
- 四物湯(當歸、川芎、芍藥、地黃)可以養血,
- 阿膠可以滋陰,
- 艾葉可以補陽,
- 甘草調和藥性,
- 用酒的藥性來幫助藥效運行, 使得氣血能夠順著經絡運行,滋養胎兒,這樣就不會有出血不止的問題了。
還有一個名為「膠艾湯」的方子:
- 阿膠一斤,用蛤粉炒過,
- 艾葉數莖。
《良方》記載這個方子可以治療胎動不安、腰腹疼痛,或胎兒上衝導致的心悸和腹痛。《指迷方》則會加秦艽。
(以下補充懷孕各月胎兒發育狀況,以及婦女身體可能出現的變化)
懷孕一個月時,胎兒像露珠,是陰陽相交而生,是胚胎,由足厥陰肝經主管,這時月經會停止,飲食會有些許變化。 懷孕二個月時,胎兒像桃花瓣,是由陰陽靜止而生,由足少陽膽經主管,這時可能會出現孕吐、厭食等現象,或是偏愛某些食物,這通常代表某個臟腑虛弱,比如偏愛酸味,可能是肝經無法好好滋養胎兒。 懷孕三個月時,胎兒像清鼻涕,會開始發育鼻腔和生殖器官,開始分男女,由手厥陰心包經主管,此時胎兒最容易躁動不安。 懷孕四個月時,胎兒開始接受水精,形成血脈,手足等外形也發育完成,由手少陽三焦經主管。 懷孕五個月時,胎兒開始接受火精,筋骨和四肢已成形,毛髮開始生長,由足太陰脾經主管。 懷孕六個月時,胎兒開始接受金精,形成筋,口眼等五官也發育完成,由足陽明胃經主管。 懷孕七個月時,胎兒開始接受木精,形成骨骼,可以開始活動左手,由手太陰肺經主管。 懷孕八個月時,胎兒開始接受土精,形成皮膚,九竅發育完成,可以活動右手,由手陽明大腸經主管。 懷孕九個月時,胎兒開始接受石精,身體各部分都發育完整,可以在子宮內轉動身體,由足少陰腎經主管。 懷孕十個月時,胎兒神氣充足,就會出生,由足太陽膀胱經主管。 手少陰心經和手太陽小腸經,因為屬於君主之官,本身就具有主導作用,不需要特別說明。
墮胎最需要預防的是在三、五、七個月的時候,這時應該服用清熱涼血安胎的藥物。
2. 鉤藤湯
(《良方》)
治瘛瘲胎動不安(瘛瘲,手足抽掣也。熱為陽,風主動,肝風相火為病也)。
鉤藤鉤,當歸,茯神,人參(一錢),桔梗(錢半),桑寄生(五分。)風熱加黃芩、梔子、柴胡、白朮,風痰加半夏、南星、竹瀝,風勝加全蠍、殭蠶。
此足厥陰藥也。鉤藤之甘寒以除心熱而散肝風,柴胡、桔梗之辛涼,黃芩、梔子之苦寒,以平少陽厥陰之風熱,風熱去則瘛瘲止矣;人參、茯神以益氣而寧神,當歸、寄生以養血而安胎也。
白話文:
(《良方》)
這個方子是治療因為熱引起的抽搐、手腳抖動,以及懷孕時胎動不安的。抽搐,指的是手腳抽動、顫抖。熱屬於陽,風主動,這是肝風和相火共同引起的疾病。
這個方子包含的藥材有:鉤藤、當歸、茯神、人參(一錢)、桔梗(一錢半)、桑寄生(五分)。如果是因為風熱引起的,可以加黃芩、梔子、柴胡、白朮;如果是因為風痰引起的,可以加半夏、南星、竹瀝;如果風邪太強盛,可以加全蠍、殭蠶。
這個方子主要是針對足厥陰肝經的。鉤藤的甘寒之性可以清除心熱,驅散肝風;柴胡和桔梗的辛涼之性,黃芩和梔子的苦寒之性,可以平息少陽經和厥陰經的風熱。風熱消除了,抽搐自然就會停止。人參和茯神可以補益氣血,安定心神;當歸和桑寄生可以養血,讓胎兒安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