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昂

《醫方集解》~ 經產之劑第二十一 (3)

回本書目錄

經產之劑第二十一 (3)

1. 羚羊角散

(《本事方》)

治妊娠中風,涎潮忽僕,目吊口噤,角弓反張,名子癇陰主靜,陽主動。風,陽邪也,諸風眩掉,皆屬肝木,故有搐搦、眩冒、反張之證。

羚羊角(屑,一錢),獨活,防風,芎藭,當歸,棗仁(炒),茯神,杏仁,薏仁(五分),木香,甘草(二分半。)加姜煎。一方有五加皮。

此足厥陰藥也。羚角之辛涼以平肝火,防風、獨活之辛溫以散風邪,茯神、酸棗以寧神,當歸、川芎以活血,杏仁、木香以利氣,薏仁、甘草以調脾也(扶土所以抑木,故薏仁亦治筋急拘攣之證)。

白話文:

這個藥方叫做羚羊角散,出自《本事方》。

這個藥方是治療懷孕期間中風的,症狀是突然昏倒、口水直流、眼睛上翻、牙關緊閉、身體向後彎曲,這種情況稱為子癇,因為陰氣主靜,陽氣主動。風邪是屬於陽邪,所有會讓人頭暈目眩的疾病都與肝木有關,所以才會出現抽搐、頭暈眼花、身體反張等症狀。

藥方組成是:羚羊角(磨成粉,一錢)、獨活、防風、川芎、當歸、炒過的酸棗仁、茯神、杏仁、薏仁(五分)、木香、甘草(二分半)。加生薑一起煎煮。另一個藥方版本有加入五加皮。

這個藥方主要針對足厥陰肝經的疾病。羚羊角的辛涼屬性可以平息肝火;防風、獨活的辛溫屬性可以驅散風邪;茯神、酸棗仁可以安定心神;當歸、川芎可以活血;杏仁、木香可以疏通氣機;薏仁、甘草可以調理脾胃(扶助脾土可以抑制肝木,所以薏仁也可以治療筋脈拘攣的症狀)。

2. 紫蘇飲

(嚴氏)

治胎氣不和,湊上胸腹,腹滿頭痛,心腹腰脅痛。名子懸(由下焦氣實,相火旺盛,舉胎而上,上逼心胸也)。

蘇葉(一錢),當歸(七分),芎藭,芍藥,人參,陳皮,大腹皮(五分),甘草(二分。)加姜煎,空心服。心腹痛者,加木香、延胡索。

此手足太陰、厥陰藥也。陳來章曰:芎歸芍藥以和其血,蘇橘大腹以順其氣,氣順血和則胎安矣;既利其氣,復以人參、甘草養其氣者,順則順其邪逆之氣,養則養其沖和之氣也。

白話文:

紫蘇飲

這個方子是治療懷孕期間胎氣不順,導致氣往上衝到胸腹,引起腹脹、頭痛、心腹及腰脅疼痛的狀況,這種情況又稱「子懸」(這是因為下焦氣實,相火旺盛,把胎兒往上推,向上壓迫心胸所導致的)。

藥方組成:紫蘇葉(一錢)、當歸(七分)、川芎、芍藥、人參、陳皮、大腹皮(五分)、甘草(二分)。將藥材加生薑一起煎煮,在空腹時服用。如果心腹疼痛,可以再加入木香、延胡索。

這個方子主要針對手太陰肺經、足太陰脾經、手厥陰心包經和足厥陰肝經的問題。陳來章認為:川芎、當歸、芍藥是用來調和氣血的,紫蘇、陳皮、大腹皮是用來疏理氣機的,當氣順了,血也和順了,胎兒自然就安穩了。方中既能疏理氣機,又用人參、甘草來補養氣,疏理是為了疏散邪逆之氣,補養是為了培養正氣,使氣血和諧。

3. 天仙藤散

(陳景初)

治子氣(婦人衝任,素受血風,因妊娠而足腫、喘悶、妨食,甚則腳指出黃水,病名子氣,非水也)。

天仙藤(即青木香藤,微炒),香附(炒),烏藥,陳皮,甘草(炙),等分。加紫蘇三葉,木瓜、生薑各三片,空心煎服。或為末,鹽湯調下,日三服。

此手足太陰藥也。天仙藤之苦溫疏氣活血,能解血中之風氣,香附、烏藥、陳皮之辛溫以行鬱氣,紫蘇、生薑之辛溫以疏表氣,甘草之甘緩以和正氣,少加木瓜以除濕熱、利筋骨,調榮衛也。

白話文:

這個方子(天仙藤散),是陳景初醫師用來治療子氣的。(所謂的子氣,是指婦女的衝脈和任脈,原本就受到血風影響,懷孕後出現腳腫、呼吸困難、食慾不振的症狀,嚴重的話腳趾還會流出黃色的液體,這種病叫做子氣,並不是水腫。)

藥方組成:天仙藤(也就是青木香藤,稍微炒過)、香附(炒過)、烏藥、陳皮、甘草(烤過),這些藥材的份量都一樣。另外再加三片紫蘇葉,木瓜和生薑各三片,在空腹的時候用水煎服。也可以把藥材磨成粉,用鹽水調著喝,一天喝三次。

這個方子主要作用於手太陰肺經和足太陰脾經。天仙藤的苦味和溫性可以疏通氣機、活絡血脈,能夠解除血中的風邪。香附、烏藥、陳皮的辛溫之性可以疏理鬱結之氣。紫蘇、生薑的辛溫之性可以疏散表面的氣。甘草的甘味和緩慢作用可以調和身體的正氣。加入少量的木瓜可以去除濕熱、疏通筋骨,同時調和營衛。

4. 白朮散

(《全生》)

治子腫,面目肢體虛腫如水狀(胎中挾濕,水與血搏,濕氣流溢,故令面目肢體浮腫,亦名胎水。原因煩渴引飲過多,或泄瀉損傷脾胃,脾虛不能治水,五六個月多有之)。

白朮(一錢),姜皮,陳皮,茯苓皮,大腹皮(五分。)為末,米飲下。《指迷方》有桑白皮,無白朮(此即五皮飲)。丹溪除姜皮、腹皮,加川芎、木通,補中導水行氣(此證有服鯉魚湯、鯉魚粥者)。

此足太陽、太陰藥也。水病當令上下分消,姜皮、橘皮辛而能散,使水從毛竅出;腹皮、苓皮淡而能泄,使水從溺竅出;水盛由於土衰,故用白朮之甘溫以扶脾土,而提防之,不致泛溢也。

白話文:

這個方子治療孕婦水腫,症狀是臉部、眼睛和四肢虛腫得像泡在水裡一樣。(這是因為胎兒在子宮裡就帶有濕氣,濕氣和血液相互作用,濕氣流竄溢出,所以會使臉部、眼睛和四肢浮腫,也叫做胎水。原因可能是孕婦口渴喝太多水,或是拉肚子損傷脾胃,導致脾虛無法控制水分,這種情況在懷孕五六個月時比較常見。)

使用的藥材是:白朮(一錢)、生薑皮、陳皮、茯苓皮、大腹皮(各五分)。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用米湯送服。《指迷方》這個方子有桑白皮,但沒有白朮(這就是五皮飲)。朱丹溪的方子則去掉生薑皮、大腹皮,加上川芎、木通,能補養脾胃、疏導水分、調理氣機。(這種病症也有人會服用鯉魚湯、鯉魚粥來治療。)

這個方子是針對足太陽膀胱經和足太陰脾經的藥。水腫的治療應該讓水分上下分流排出,生薑皮和陳皮味辛能發散,使水分從毛孔排出;大腹皮和茯苓皮味淡能滲泄,使水分從小便排出;水腫嚴重是因為脾胃虛弱,所以用白朮的甘溫來扶持脾土,並加強防禦,防止水分泛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