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昂

《醫方集解》~ 經產之劑第二十一 (4)

回本書目錄

經產之劑第二十一 (4)

1. 竹葉湯

治妊娠心驚膽怯,終日煩悶,名子煩(受胎四五個月,相火用事,或盛夏君火大行,俱能乘肺,以致煩躁,胎動不安,亦有停痰積飲,滯於胸膈,以致煩躁者)。

麥冬(錢半),茯苓,黃芩(一錢),人參(五分),淡竹葉(十片。)一方:茯芩為君,無人參,有防風。一方:無人參,有防風、知母。如有痰者,加竹瀝。

此手太陰、少陰藥也。竹葉清煩,黃芩清熱,麥冬涼肺(心火乘肺,故煩出於肺,茯苓寧心,人參補虛,妊娠心煩,固多虛也如相火盛者,單知母丸;君火盛者,單黃連丸;心神不安者,硃砂安神丸;切不可作虛煩,用梔豉等藥治之)。

白話文:

這個方子[竹葉湯],是用來治療孕婦在懷孕期間感到心悸、容易害怕、整天煩躁的症狀,這種狀況也稱為「子煩」(通常在懷孕四五個月時,體內的相火(腎火)會比較旺盛,或是盛夏時君火(心火)旺盛,都可能影響到肺部,導致煩躁、胎動不安。也有可能是因為體內有痰或積飲,停留在胸膈而造成煩躁)。

藥方組成:麥冬(約5.6克),茯苓,黃芩(約3.7克),人參(約1.8克),淡竹葉(十片)。

另一種配方是:茯苓作為主要藥材,不使用人參,加入防風。還有一種配方是不使用人參,加入防風和知母。如果體內有痰,可以加入竹瀝。

這個方子主要針對手太陰肺經和手少陰心經的病症。竹葉可以清除煩躁,黃芩可以清熱,麥冬可以潤肺(心火會影響到肺部,所以煩躁的根源在肺,茯苓可以安定心神,人參可以補虛,懷孕期間感到心煩大多是因為虛弱。如果相火旺盛,可以用單味的知母製成藥丸;如果是君火旺盛,可以用單味的黃連製成藥丸;如果心神不安,可以用硃砂安神丸。千萬不要把這種情況當成單純的虛煩,而使用梔子、豆豉之類的藥物來治療)。

2. 紫菀湯

(《良方》)

治子嗽。

紫菀,天冬(一錢),桔梗(五分),甘草(炙),桑白皮,杏仁(三分),竹茹(二分。)入蜜,溫服。

此手太陰藥也。子嗽由於火邪,當以清火潤肺為務,桔梗、桑皮之涼以瀉之,天冬、竹茹之寒以清之,紫菀、炙草之溫,杏仁、白蜜之澤以潤之也。

白話文:

(《良方》)

這個方子治療小孩咳嗽。

使用的藥材有:紫菀、天門冬(各一錢)、桔梗(五分)、炙甘草、桑白皮、杏仁(各三分)、竹茹(二分)。加入蜂蜜,溫熱服用。

這個方子是針對手太陰肺經的用藥。小孩咳嗽多半因為火邪引起,所以治療重點應該放在清熱潤肺。桔梗和桑白皮的涼性可以瀉火,天門冬和竹茹的寒性可以清熱,紫菀和炙甘草的溫性,加上杏仁和白蜜的滋潤,可以達到潤肺的效果。

3. 安榮散

(《本事方》)

治子淋,心煩閟亂(子淋,膀胱、小腸虛熱也。虛則不能制水,熱則不能通利,故淋。心與小腸相表裡,故煩悶。亦有因房勞內傷胞門,衝任虛者,宜八珍湯,或腎氣丸)。

人參,細辛(一兩),當歸,甘草,燈草(五錢),木通,滑石,麥冬(三錢)。為末。每二錢,麥冬湯調下。

此手太陰、足太陽、少陰藥也。陳來章曰:虛熱宜補,故用人參、甘草之甘;淋閟宜通,故用木通、燈草之滲,滑石之滑;肺燥則天氣不降,而麥冬能清之;腎燥則地氣不升,而細辛能潤之(經曰: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上下交,陰陽和,而後便得通也);血燥則溝瀆不濡,而當歸能滋之也。

白話文:

安榮散

這個方子是治療子淋的,子淋指的是膀胱、小腸虛熱引起的疾病。因為虛弱,所以不能控制水分的代謝;因為有熱,所以無法順暢排尿,因此產生淋症(小便滴瀝不暢)。心和小腸互為表裡,所以會感到煩悶。也有因為性生活過度而導致胞門(子宮)內部損傷,衝脈、任脈虛弱的,這種情況適合服用八珍湯或腎氣丸來治療。

這個方子的藥物組成是:人參、細辛(各一兩)、當歸、甘草、燈草(各五錢)、木通、滑石、麥冬(各三錢)。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麥冬湯調服。

這個方子的藥物主要作用於手太陰肺經、足太陽膀胱經和足少陰腎經。陳來章說:虛熱應該用補的藥物來治療,所以使用人參和甘草的甘味來補益;淋症排尿不暢應該用通利的藥物來治療,所以使用木通和燈草的滲利作用,以及滑石的滑利作用來達到通利的效果;肺燥的時候,天氣(肺氣)無法下降,而麥冬可以清除肺的燥熱;腎燥的時候,地氣(腎氣)無法上升,而細辛可以潤澤腎的乾燥。(經書上說:地氣上升形成雲,天氣下降形成雨,上下交合,陰陽調和,這樣大小便才能順暢。);血燥的時候,身體的溝渠(血脈)無法得到滋潤,而當歸可以滋養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