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集解》~ 瀉火之劑第十四 (9)
瀉火之劑第十四 (9)
1. 瀉黃散
治脾胃伏火,口燥唇乾,口瘡口臭,煩渴易飢,熱在肌肉(口為脾竅,唇者,脾之外候,口燥干,口瘡口臭,皆屬脾火;脾熱故煩渴易飢,病名中消;脾主肌肉,故熱在肉分,輕按重按皆不熱,不輕不重乃得之;遇夜尤甚者,為脾熱實熱,宜此湯及調胃承氣;虛熱宜補中益氣湯。
按:面上熱,身前熱,一身盡熱,狂而妄言妄見,皆足陽明;肩背熱,及足外廉脛踝,後熱,皆足太陽;口熱舌乾,中熱而喘,足下熱而痛,皆足少陰;肩上熱,項似拔,耳前熱若寒,皆手太陽;身熱膚痛,手少陰;灑淅寒熱,手太陰;掌中熱,手太陰、少陰、厥陰;熱而筋縱不收、陰痿,足陽明、厥陰。
又曰:胃居臍上,胃熱而臍以上熱;腸居臍下,腸熱則臍以下熱;肝膽居脅,肝膽熱則脅亦熱;肺居胸背,肺熱則胸背亦熱;腎居腰,腎熱則腰亦熱;可類推也。)
防風(四兩),藿香(七錢),山梔(炒黑,一兩),石膏(五錢),甘草(二錢。)為末,微炒香,蜜酒調服。
此足太陰、陽明藥也。山梔清心肺之火,使屈曲下行,從小便出;藿香理脾肺之氣,去上焦壅熱,辟惡調中;石膏大寒瀉熱,兼能解肌;甘草甘平和中,又能瀉火;重用防風者,取其升浮能發脾中伏火,又能於土中瀉木也(木盛剋土,防風能散肝火。吳鶴皋曰:或問脾中伏火,何以不用黃連,余曰:燥矣。
又問既惡燥,何以用防風,余曰:東垣有言,防風乃風藥中潤劑也。李東垣曰:瀉黃散非瀉脾也,脾中瀉肺也;實則瀉其子,以脾為生肺之上源,故用石膏、梔子之類。)
錢乙瀉黃散:白芷,防風,升麻,枳殼,黃芩(錢半),石斛(一錢二分),半夏(一錢),甘草(七分。)治同前證;或唇口皺瞤皴裂(脾之華在唇。瞤,動也,風也;皴裂,火也。
白芷、升麻皆陽明藥,防風祛風而散脾火,燥在唇口,故從其性而升發之也;黃芩瀉中上之熱,枳殼利中上之氣,半夏能燥能潤,發表開鬱,石斛清脾平胃、退熱補虛,甘草和脾,兼能瀉火,亦火鬱發之之義也。
治口病諸藥:脾熱則口甘,生地、芍藥、黃連瀉脾,神麯萊菔消食鬱;肝熱則口酸,黃連、龍膽瀉肝;心熱則口苦,柴胡、龍膽、黃芩、黃連瀉心;肺熱則口辛,黃芩、梔子瀉肺;芍藥瀉脾,麥冬清心;腎熱則口咸,知母、烏鰂骨瀉腎;胃熱則口淡,茯苓、白朮,半夏、生薑燥脾勝濕;口澀,黃芩瀉火,葛根生津,防風、薄荷疏風,栝蔞、茯苓行痰。)
白話文:
瀉黃散
此方治療脾胃積熱,症狀包括口乾舌燥、嘴唇乾裂、口瘡口臭、煩渴易飢等。脾胃積熱導致肌肉發熱,但按壓時並無明顯的熱感,這與輕重按壓皆不熱的情況有所不同。夜晚症狀加重者,屬於脾胃實熱,宜用此方或調胃承氣湯;若屬虛熱,則應使用補中益氣湯。
不同部位的發熱,可能由不同經絡引起:面部、胸前、全身發熱,伴隨神志不清、胡言亂語,屬足陽明經;肩背部及腿外側、腳踝、後背發熱,屬足太陽經;口乾舌燥、胸部發熱伴喘息、腳底發熱疼痛,屬足少陰經;肩部以上發熱,頸部僵硬,耳前發熱卻感覺冰冷,屬手太陽經;身體發熱且皮膚疼痛,屬手少陰經;寒熱交替,屬手太陰經;手掌發熱,屬手太陰、少少陰、厥陰經;發熱且筋脈鬆弛不能收縮、陽痿,屬足陽明、厥陰經。
胃位於肚臍上方,胃熱則肚臍以上發熱;腸位於肚臍下方,腸熱則肚臍以下發熱;肝膽位於脅肋部,肝膽熱則脅肋部發熱;肺位於胸背部,肺熱則胸背部發熱;腎位於腰部,腎熱則腰部發熱;以此類推。
方劑組成:防風四兩、藿香七錢、炒黑山梔子一兩、石膏五錢、甘草二錢。將藥磨成粉末,微炒至香,用蜜酒調服。
此方是足太陰、陽明經的藥物。山梔子清瀉心肺之火,使其向下運行,從小便排出;藿香理氣和中,消除上焦鬱熱,並能調理脾胃;石膏性寒,能瀉熱解肌;甘草性甘,能調和脾胃,並能瀉火;大量使用防風,是因為它能升發脾胃伏火,又能瀉肝火(肝火旺盛克脾土,防風能散肝火)。吳鶴皋說:有人問為什麼治療脾胃伏火不用黃連,我回答說:黃連太燥了。又問既然怕燥,為什麼用防風,我回答:李東垣說過,防風是風藥中的潤劑。李東垣說:瀉黃散不是瀉脾胃之火,而是瀉肺熱;實則瀉其子,以脾為生肺之上源,故用石膏、梔子之類。
錢乙瀉黃散:白芷、防風、升麻、枳殼、黃芩(錢半)、石斛(一錢二分)、半夏(一錢)、甘草(七分)。治療症狀與前述相同;或者嘴唇、嘴角乾燥、皺裂(脾開竅於唇,皺裂屬火,瞤動屬風)。
白芷、升麻都是陽明經藥物,防風祛風散脾火,嘴唇乾燥,故順其性而使其上升發散;黃芩瀉除中上焦之熱,枳殼疏利中焦之氣,半夏燥濕,發表開鬱;石斛清熱平胃,退熱補虛;甘草和中,兼能瀉火,也是疏通鬱火之義。
治療口病的藥物:脾熱則口甜,可用生地、芍藥、黃連瀉脾,神麴萊菔消食化積;肝熱則口酸,可用黃連、龍膽瀉肝;心熱則口苦,可用柴胡、龍膽、黃芩、黃連瀉心;肺熱則口辣,可用黃芩、梔子瀉肺;芍藥瀉脾,麥冬清心;腎熱則口鹹,可用知母、烏龜骨瀉腎;胃熱則口淡,可用茯苓、白朮、半夏、生薑燥濕健脾;口澀,可用黃芩瀉火,葛根生津,防風、薄荷疏風,栝樓、茯苓化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