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集解》~ 瀉火之劑第十四 (8)
瀉火之劑第十四 (8)
1. 瀉青丸
(錢乙)
治肝火鬱熱,不能安臥,多驚多怒,筋痿不起,目赤腫痛(肝屬風木,木盛生火,故發熱多甚於寅卯木旺之時;按之在肉之下、骨之上,為肝熱;肝膽之經,行於兩脅,風火干之,故臥不安;肝在志為怒,故多怒;肝虛膽怯,故多驚;肝主筋,逢熱則縱,故痿;目為肝竅,風熱發於目,故腫痛)。
龍膽草,山梔(炒黑),大黃(酒蒸),川芎,當歸(酒洗),羌活,防風,等分。蜜丸。竹葉湯下。
此足厥陰、少陽藥也。肝者,將軍之官,風淫火熾,不易平也,龍膽、大黃苦寒味厚,沉陰下行,直入厥陰而散瀉之,所以抑其怒而折之使下也;羌活氣雄,防風善散,並能搜肝風而散肝火,所以從其性而升之於上也;少陽火鬱多煩躁,梔子能散三焦鬱火,而使邪熱從小便下行;少陽火實多頭痛目赤,川芎能上行頭目而逐風邪,且川芎、當歸乃血分之藥,能養肝血而潤肝燥(血虛故肝燥,肝燥故多怒多驚),又皆血中氣藥,辛能散而溫能和,兼以培之也。一瀉、一散、一補,同為平肝之劑,故曰瀉青。
五臟之中,惟肝常有餘,散之即所以補之,以木喜條達故也。然必壯實之人,方可施用(餘子容曰:時醫多執肝常有餘之說,舉手便云平肝。按:《聖濟經》云:原四時之所化始於木,究十二經之所養始於春,女子受娠一月,是厥陰肝經養之,肝者乃春陽發動之始,萬物生化之源,故戒怒養陽,使先天之氣,相生於無窮,是攝生之切要也,不可泥於前說。
昂按:此說本之《內經》,六節臟象論曰:所謂得五行四時之勝,各以氣命其臟,求其勝也,皆歸始春,蓋春屬肝木,乃吾身升生之氣,此氣若有不充,則四臟何所稟承;如春無所生,則夏長秋收冬藏者何物乎;五行之中,惟木有發榮暢茂之象,水火金土皆無是也,花葉蒨蔥、豔麗而可愛,結果成實,食之以全生,皆此木也,使天地而無木,則世界暗淡其無色矣,由是言之,培之養之,猶恐不暇,而尚欲翦之伐之乎。故養血和肝,使火不上炎,則心氣和平,而百骸皆理,不特養身之要道,亦養德之切務也。
昂又按:世醫多雲肝有瀉無補,不知六味地黃丸、七寶美髯丹等劑,皆補肝之藥也,人特習而不察耳。《外臺秘要》曰:五行、五臟皆互相生,肝雖處中,而為臟首,位在甲乙,懷養懷仁,故應春而生也,為心之母,餘臟循次而生焉;心為主,主神,四臟為四鄙,四鄙有憂,主必懷憂,四鄙和平,則主有悅,悅則營衛不錯,憂則經絡患生,心不受邪,所病者惟憂樂能致也;肺為風府,呼吸之門,諸臟紊亂,氣息皆形,誰能出不由戶耳,若風熱盛,心憂則頭痛,過憂則心煩,寒盛必熱,熱盛必寒,倚伏之道也,但平風熱,抑狂邪,而營衛自然通泰矣)。
白話文:
瀉青丸
此方用於治療肝火鬱結導致的失眠、易怒、易驚、肌肉萎縮無力、眼睛紅腫疼痛等症狀。這些症狀的產生是因為肝臟(五行屬木)的火氣過盛,影響其他臟腑功能所致。方中藥物苦寒清熱瀉火,並佐以疏肝解鬱之品,以達到平衡肝臟功能的目的。
方中龍膽草、大黃苦寒瀉火,直達肝經,清除鬱熱;羌活、防風疏散肝經風熱;梔子清瀉三焦之火;川芎、當歸則養血柔肝,使肝血充盈,肝燥得以改善。一瀉、一散、一補,三者合用,使肝火得以平息。
古人認為肝臟功能旺盛,但過度瀉肝反而不利於身體健康。需注意,此方只適用於體質強健者。過度瀉肝會損傷肝的生機,影響整體健康,應重視肝臟的調養,保持平和的心態,方能有益於健康。 養肝護肝應以平和為主,切勿一味追求瀉肝。 許多補肝的藥方也存在,切勿盲目跟從單一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