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昂

《醫方集解》~ 瀉火之劑第十四 (7)

回本書目錄

瀉火之劑第十四 (7)

1. 龍膽瀉肝湯

(《局方》)

治肝膽經實火濕熱,脅痛耳聾,膽溢口苦,筋痿陰汗,陰腫陰痛,白濁溲血(脅者,肝膽之部也,火盛故作痛;膽脈絡於耳,故聾;肝者,將軍之官也,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也,決斷出焉。膽虛故謀慮而不能決;膽氣上溢,故口為之苦;肝主筋,濕熱勝故筋痿;肝脈絡於陰器,故或汗、或腫、或痛;白濁、溲血,皆肝火也)。

龍膽草(酒炒),黃芩(炒),梔子(酒炒),澤瀉,木通,車前子,當歸(酒洗),生地黃(酒炒),柴胡,甘草(生用)。

此足厥陰、少陽藥也。龍膽瀉厥陰之熱(肝),柴胡平少陽之熱(膽),黃芩、梔子清肺與三焦之熱以佐之;澤瀉瀉腎經之濕,木通、車前瀉小腸、膀胱之濕以佐之;然皆苦寒下瀉之藥,故用歸地以養血而補肝,用甘草以緩中而不使傷胃,為臣使也。

東垣:無黃芩、梔子、甘草,亦名龍膽瀉肝湯:治前陰熱癢臊(臭此因飲酒,風濕熱合於下焦為邪,厥陰肝脈絡於陰器,柴胡入肝為引,澤瀉、車前、木通利小便,亦除臊氣,所謂在下者因而竭之,生地、龍膽苦寒以瀉濕熱,肝主血,當歸以滋肝血不足也)。

一方除當歸、生地、木通、澤瀉、車前,加人參、五味、天冬、麥冬、黃連、知母,亦名龍膽瀉肝湯:治筋痿攣急,口苦爪枯;亦治前證(加人參者,扶土所以抑木;用二冬、五味者,清金亦以平木,潤燥所以養筋;用黃連、知母者,上以瀉心火,下以瀉腎火,一為肝子,一為肝母也)。

白話文:

龍膽瀉肝湯

本方治療肝膽經實火濕熱所引起的症狀,例如脅肋疼痛、耳聾、口苦膽汁逆流、肌肉萎縮伴有陰部汗濕、陰部腫痛、白帶、血尿等。脅肋是肝膽所在部位,火盛則疼痛;膽經與耳朵相連,所以耳聾;肝臟負責謀略,膽臟負責決斷,膽虛則思慮過度而難以決斷;膽氣上逆則口苦;肝主筋,濕熱盛則筋脈萎縮;肝經循行於陰部,因此可能出現汗濕、腫痛;白帶和血尿都是肝火旺盛的表現。

藥物組成:龍膽草(酒炒)、黃芩(炒)、梔子(酒炒)、澤瀉、木通、車前子、當歸(酒洗)、生地黃(酒炒)、柴胡、甘草(生用)。

此方藥物主要作用於足厥陰經(肝經)和少陽經(膽經)。龍膽草瀉肝經之熱,柴胡疏泄少陽膽經之熱,黃芩、梔子清泄肺經和三焦之熱;澤瀉利腎經之濕,木通、車前子利小腸、膀胱之濕;因方中多為苦寒瀉下之藥,故用當歸、生地黃滋養肝血,用甘草緩和藥性,避免傷胃。

另一種由李東垣所使用的方劑,去掉了黃芩、梔子、甘草,也稱為龍膽瀉肝湯,用於治療陰部瘙癢、有異味等症狀。這些症狀是因飲酒,風濕熱邪入侵下焦,厥陰肝經循行於陰器,柴胡引藥入肝,澤瀉、車前子、木通利尿,以排出邪氣,生地黃、龍膽草苦寒瀉濕熱,當歸滋養肝血不足。

還有一種方劑,去掉了當歸、生地黃、木通、澤瀉、車前子,而加入人參、五味子、天冬、麥冬、黃連、知母,也稱為龍膽瀉肝湯,用於治療筋脈萎縮拘急,口苦指甲枯乾等症狀,也可治療前述症狀。加入人參是為了補脾土以制約肝木;加入天冬、麥冬、五味子是為了滋陰清熱以平肝木,潤燥養筋;加入黃連、知母是為了清泄心火和腎火,心為肝之子,腎為肝之母。

2. 左金丸

(又名茱連丸)

治肝火燥盛,左脅作痛,吞酸吐酸,筋疝痞結(肝火盛,則脅痛;吞酸吐酸,亦由肝火上干肺胃,從木之化,故酸;厥陰之脈絡陰器,寒濕干之,則成筋疝;肝木過盛,剋制脾土,則成痞結);亦治噤口痢,湯藥入口即吐(本方加糯米一撮,濃煎,但得三匙下咽,即不得吐矣)。

黃連(六兩,薑汁炒),吳茱萸(一兩,鹽水泡。)水丸。

此足厥陰藥也。肝實則作痛,心者,肝之子,實則瀉其子,故用黃連瀉心清火,為君,使火不剋金,金能制木,則肝平矣;吳茱辛熱,能入厥陰肝,行氣解鬱,又能引熱下行,故以為反佐;一寒一熱,寒者正治,熱者從治(以熱治熱,從其性而治之,亦曰反治),故能相濟以立功也。

肝居於左,肺處於右,左金者,謂使金令得行於左而平肝也李(東垣曰:病機曰:諸嘔吐酸,皆屬於熱。此上焦受外來客邪也。以雜病論之,嘔吐酸水者,甚則酸水浸其心,次令牙酸不能相對,以大辛熱劑療之必減,若以病機作熱攻之,誤矣。

或問吞酸《素問》以為熱,東垣以為寒,何也,丹溪曰:吐酸與吞酸不同,吐酸,吐出酸水如醋,平時津液隨上升之氣鬱而成積,濕中生熱,故隨木化,遂作酸味,非熱而何;其有郁之久伏於腸胃之間,咯不得上,咽不得下,肌表得風寒,則內熱愈郁,而酸味刺心,肌表溫暖,腠理開發,或得香熱湯丸,津液得行,亦可暫解,非寒而何。《素問》言熱,言其本也;東垣言寒,言其末也。

余嘗治吞酸用黃連茱萸制炒,隨時令選為佐使,蒼朮、茯苓為輔,湯浸蒸餅為丸吞之,仍教糲食蔬果自養,則病易安。丹溪之論,亦未暢盡,總之,此證有寒有熱,不可執一。戴氏曰:房勞腎虛之人,胸膈多有隱痛,此腎虛不能納氣,氣虛不能生血之故,氣與血猶水也,盛則流暢,虛則鮮有不滯者,所以作痛,宜破故紙之類補腎,芎歸之類補血,若作尋常脅痛治,則殆矣)。

本方加炒芩、蒼朮、陳皮,亦名茱連丸:治同。本方加芍藥等分,為丸,名戊己丸:治熱痢熱瀉(熱瀉者,糞黃肛澀也。戊為胃土,己為脾土,加芍藥伐肝瀉木,使不克脾土)。本方除吳茱萸,加附子一兩,名連附六一湯:治胃脘痛,寒因熱用也。本方用黃連一味,吳茱萸湯浸一宿,為丸,名抑青丸:大瀉肝火,治左脅作痛。單黃連煎服,名瀉心湯:治心熱。

白話文:

左金丸

左金丸(又名茱連丸)主治肝火旺盛導致的左肋疼痛、吞酸吐酸、筋疝、痞塊等症狀。肝火盛則肋痛;吞酸吐酸,是因為肝火上逆犯肺胃,木氣化生之故而出現酸味;厥陰經脈循行陰部,寒濕侵襲則成筋疝;肝木過盛,克伐脾土,則形成痞塊。此方也能治療噤口痢,患者服湯藥即吐(此情況可在方中加糯米少許,濃煎,只服三匙即可避免嘔吐)。

藥物組成:黃連(薑汁炒,六兩),吳茱萸(鹽水泡,一兩),製成水丸。

此方為治療足厥陰經病的藥物。肝實則疼痛,心為肝之子,肝實則瀉其子,因此用黃連瀉心清火,為君藥,使肝火不克脾金,金能制木,則肝氣自平;吳茱萸辛熱,能入厥陰肝經,行氣解鬱,又能引熱下行,故為佐藥;一寒一熱,寒者為正治,熱者為從治(以熱治熱,順其性治之,也稱反治),寒熱相濟,故能奏效。

肝位於左側,肺位於右側,「左金」意指使金氣運行於左側以平肝。李東垣認為諸嘔吐酸皆屬熱證,是上焦受外邪所致。若以雜病論,嘔吐酸水,嚴重者酸水浸心,次則牙酸不能咬合,宜用大辛熱藥治療;若單純以病機論為熱證而攻之,則為誤治。

有人問,《素問》認為吞酸屬熱證,李東垣則認為屬寒證,何解?朱丹溪說:吐酸和吞酸不同。吐酸,是指吐出像醋一樣的酸水,平時津液隨著上升之氣鬱結而成,濕中生熱,因此出現酸味,這是熱證無疑;若酸味久鬱於腸胃之間,上吐不下,又遇風寒,則內熱更鬱,酸味刺心,此時肌表溫暖,毛孔開泄,或用溫熱湯藥或丸藥,津液得行,則可暫時緩解,此時屬寒證。因此,《素問》言熱,言其本;李東垣言寒,言其末。

我曾用黃連、吳茱萸制成藥丸治療吞酸,並根據時令選擇佐使藥物,輔以蒼朮、茯苓,以湯浸蒸餅製成藥丸服用,並囑咐患者食用稀飯蔬菜水果,以利於病情恢復。朱丹溪的論述也未盡完善,總之,此證寒熱並存,不可執著於一端。戴氏認為,房事過度、腎虛之人,胸膈常有隱痛,這是腎虛不能納氣,氣虛不能生血所致,氣血如同水,充盈則流通,虛弱則容易阻塞,故而疼痛,宜服用補腎藥物(如補骨脂等),補血藥物(如川芎、當歸等),若按一般肋痛治療,則無效。

本方加炒黃芩、蒼朮、陳皮,亦名茱連丸,功效相同。本方加白芍藥等量,製成藥丸,名戊己丸,主治熱痢熱瀉(熱瀉者,大便黃而肛門澀痛)。戊為胃土,己為脾土,加白芍藥瀉肝木,使肝木不再克脾土。本方去除吳茱萸,加附子一兩,名連附六一湯,主治胃脘痛,寒證用熱藥治療。本方只用黃連一味,吳茱萸用湯浸泡一夜,製成藥丸,名抑青丸,大瀉肝火,治左脅作痛。單用黃連煎服,名瀉心湯,主治心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