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集解》~ 瀉火之劑第十四 (6)
瀉火之劑第十四 (6)
1. 涼膈散
(《局方》)
治心火上盛,中焦燥實,煩躁口渴,目赤頭眩,口瘡唇裂,吐血衄血,大小便秘,諸風瘛瘲,胃熱發斑發狂;及小兒驚急,痘瘡黑陷(上證皆上中二焦之火為之患也)。
連翹(四兩),大黃(酒浸),芒硝,甘草(二兩),梔子(炒黑),黃芩(酒炒),薄荷(一兩。)為末。每服三錢,加竹葉、生蜜煎(葉生竹上,故治上焦)。
此上中二焦瀉火藥也。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苦甘,故以連翹、黃芩、竹葉、薄荷升散於上,而以大黃、芒硝之猛利推蕩其中,使上升下行,而膈自清矣。用甘草、生蜜者,病在膈,甘以緩之也(李東垣曰:易老法減大黃、芒硝,加桔梗、竹葉,治胸膈與六經之熱;以手足少陽俱下胸膈,同相火遊行一身之表,乃至高之分,故用舟楫之劑,浮而上之,以去胸膈六經之熱也,重症用前方,輕者用此方。
喻嘉言曰:按:中風證大勢,風木合君相二火主病,古方用涼膈散居多,如轉舌膏用涼膈散加菖蒲、遠志,活命金丹用涼膈散加青黛、藍根,蓋風火上炎,胸膈正燎原之地,所以清心寧神,轉舌、活命、涼膈之功居多,不可以宣通腸胃輕訾之也。按:轉舌膏散心經之蘊熱,活命丹散肝經之鬱火也。
潘思敬曰:仲景調胃承氣湯,後人一變加連翹、梔子、黃芩、薄荷,謂之涼膈散;至河間,又變加川芎、歸、芍、白朮、防風、荊芥、麻黃、桔梗、石膏、滑石,謂之防風通聖散是也;古之複方也。桔梗為藥中舟楫)。
白話文:
涼膈散
本方主治心火旺盛,中焦燥熱,症狀表現為煩躁口渴、眼睛紅腫、頭暈目眩、口腔潰瘍、嘴唇裂開、吐血、鼻出血、大便不通或便秘、各種風證、抽搐、胃熱引起發斑、發狂;以及小兒驚厥、痘瘡潰瘍變黑(以上症狀皆因上焦和中焦的火熱之邪所致)。
藥物組成:連翹(四兩)、大黃(酒浸)、芒硝、甘草(二兩)、梔子(炒黑)、黃芩(酒炒)、薄荷(一兩)。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加入竹葉和生蜜煎服(竹葉生於竹子上,故能治療上焦)。
此方為瀉上中二焦火熱的藥物。體內熱邪熾盛,則用鹹寒的藥物治療,輔以苦甘的藥物,因此用連翹、黃芩、竹葉、薄荷向上升散,而用大黃、芒硝的猛烈藥性來蕩滌中焦,使藥力上行下行,使膈間清爽。加入甘草和生蜜,是因為病在膈間,甘草能緩和藥性。
李東垣認為:根據經驗,可以減少大黃、芒硝的用量,增加桔梗、竹葉,用於治療胸膈和六經的熱證;因為手少陽經和足少陽經都經過胸膈,與相火一起遊走於全身表面,甚至到達最高的部位,所以用桔梗(如同舟楫)使藥力上浮,以清除胸膈和六經的熱邪。病情嚴重者用原方,輕症者用此方。
喻嘉言認為:中風證的整體病機,是風邪與木邪結合,心火與相火共同致病,古方多用涼膈散治療。例如轉舌膏在涼膈散的基礎上加菖蒲、遠志;活命金丹在涼膈散的基礎上加青黛、藍根。這是因為風火上炎,胸膈如同燎原之地,所以需要清心寧神,轉舌膏、活命丹、涼膈散的功效很大,不可輕視其對腸胃的疏通作用。轉舌膏散去心經的鬱熱,活命丹散去肝經的鬱火。
潘思敬認為:張仲景的調胃承氣湯,後人加以改良,加入連翹、梔子、黃芩、薄荷,就成了涼膈散;到了河間學派,又加以改良,加入川芎、當歸、芍藥、白朮、防風、荊芥、麻黃、桔梗、石膏、滑石,就成了防風通聖散。這是古方不斷發展演變的例子,桔梗在藥物中起到引導藥力(舟楫)的作用。
2. 當歸龍薈丸
(《宣明》)
治一切肝膽之火,神志不寧,驚悸搐搦,躁擾狂越,頭暈目眩,耳鳴耳聾,胸膈痞塞,咽嗌不利,腸胃燥澀,兩脅痛引少腹,肝移熱於肺而咳嗽(肝屬風木,主筋、主怒、主驚,故搐搦驚狂,皆屬肝火;目為肝竅,膽脈絡於耳,二經火盛,故目眩耳鳴;心脈挾咽歷膈,腎脈貫膈循喉嚨,水衰火盛,故膈咽不利;兩脅少腹,皆肝膽經所循,故相引而痛。
五臟六腑皆有咳,然必傳以與肺,肝之移邪,則為肝咳);亦治盜汗(盜汗屬熱,此與當歸六黃湯同意)。
當歸(酒洗),龍膽草(酒洗),梔子(炒黑),黃連(炒),黃柏(炒),黃芩(炒,一兩)大黃(酒浸),青黛(水飛),蘆薈(五錢),木香(二錢),麝香(五分。)蜜丸。薑湯下。
此足厥陰、手足少陽藥也。肝木為生火之本,肝火盛則諸經之火相因而起,為病不止一端矣。故以龍膽、青黛直入本經摺之;而以大黃、芩、連、梔、柏通平上下三焦之火也(黃芩瀉肺火,黃連瀉心火,黃柏瀉腎火,大黃瀉脾胃火,梔子瀉三焦火);蘆薈大苦大寒,氣燥入肝,能引諸藥同入厥陰,先平其甚者,而諸經之火無不漸平矣;諸藥苦寒已甚,當歸辛溫,能入厥陰,和血而補陰,故以為君;少加木香、麝香者,取其行氣通竅也,然非實火不可輕投。
白話文:
當歸龍薈丸
此方治療肝膽火旺引起的各種症狀,例如精神不安、驚悸抽搐、躁動狂亂、頭暈目眩、耳鳴耳聾、胸膈痞塞、咽喉腫痛、腸胃乾燥、兩脅疼痛牽引至小腹,以及肝火犯肺引起的咳嗽(因肝屬木,主筋、主怒、主驚,故抽搐驚狂皆屬肝火;目為肝竅,膽脈絡於耳,二經火盛,故目眩耳鳴;心脈挾咽歷膈,腎脈貫膈循喉嚨,水衰火盛,故膈咽不利;兩脅少腹,皆肝膽經所循,故相引而痛;雖然五臟六腑皆可引起咳嗽,但咳嗽最終必傳至肺,肝火上犯肺部則為肝咳)。也可用於治療盜汗(盜汗屬熱證,此方與當歸六黃湯功效相近)。
組成藥物包括:當歸(酒洗)、龍膽草(酒洗)、梔子(炒黑)、黃連(炒)、黃柏(炒)、黃芩(炒,一兩)、大黃(酒浸)、青黛(水飛)、蘆薈(五錢)、木香(二錢)、麝香(五分)。製成蜜丸,用薑湯送服。
此方為足厥陰肝經、手足少陽膽經藥物。肝木為火之根本,肝火盛則其他經脈之火也隨之而起,致使病情複雜多樣。因此,方中用龍膽草、青黛直達肝經清瀉肝火;大黃、黃芩、黃連、梔子、黃柏則通利三焦之火(黃芩瀉肺火,黃連瀉心火,黃柏瀉腎火,大黃瀉脾胃火,梔子瀉三焦火);蘆薈苦寒,氣燥入肝,能引導其他藥物一同作用於肝經,先平息最盛之火,則其他經脈之火也自然漸漸平息;由於諸藥苦寒較峻,因此加入性溫的當歸,它能入肝經,養血滋陰,故為君藥;少許添加木香、麝香,則能行氣通竅,但需注意,此方只適用於實火證,虛火者不宜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