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昂

《醫方集解》~ 清暑之劑第十一 (7)

回本書目錄

清暑之劑第十一 (7)

1. 竹葉石膏湯

(仲景)

治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傷寒解後,餘熱未盡,津液不足,故虛羸少氣;虛熱上逆,故欲吐);亦治傷暑發渴脈虛。

竹葉(二把),石膏(一斤),人參(三兩),甘草(炙,二兩),麥冬(一升),半夏(半升),粳米(半升。)加姜煎。

此手太陰,足陽明藥也。竹葉、石膏之辛寒以瀉餘熱(竹葉能止喘促、氣逆上衝);人參、甘草、麥冬、粳米之甘平以益肺安胃,補虛生津;半夏之辛溫以豁痰止嘔;故去熱而不損其真,導逆而能益其氣也。

又方:竹葉,石膏,木通,薄荷,桔梗,甘草,亦名竹葉石膏湯:治胃實火盛而作渴(李士材曰:陽明外實則用柴葛以解肌;陽明內實則用承氣以攻下;此云胃實,非有停滯,但陽焰勝耳。火旺則金困,故以竹葉瀉火,以桔梗救金,薄荷升火於上,木通泄火於下,甘草、石膏直入戊土而清其中,三焦火平則炎蒸退,而津液生矣)。

白話文:

竹葉石膏湯

治療傷寒痊癒後,體虛乏力,氣短氣逆想吐(傷寒痊癒後,餘熱未消,津液不足,所以體虛乏力;虛熱上逆,所以想吐);也治療中暑引起的口渴、脈象虛弱。

藥材:竹葉(兩把),石膏(一斤),人參(三兩),甘草(炙甘草,二兩),麥冬(一升),半夏(半升),粳米(半升)。加生薑煎煮。

此方是治療手太陰肺經和足陽明胃經的藥方。竹葉、石膏辛寒,瀉去餘熱(竹葉能止喘促、氣逆上衝);人參、甘草、麥冬、粳米甘平,益肺安胃,滋陰補虛;半夏辛溫,化痰止嘔;所以既能清熱又不傷正氣,又能降逆氣而益氣。

另一方:竹葉、石膏、木通、薄荷、桔梗、甘草,也叫做竹葉石膏湯:治療胃火旺盛引起的口渴(李士材說:陽明經外邪實證用柴胡葛根湯解肌;陽明經內實證用大承氣湯攻下;這個方子說的胃實,不是指有食物停滯,而是指陽熱盛。火旺則金受損,所以用竹葉瀉火,用桔梗補肺金,薄荷疏散上焦火邪,木通瀉下焦火邪,甘草、石膏直達脾土清熱,三焦火邪平息,則熱退津液自生)。

2. 升陽散火湯

(東垣)

治肌熱表熱,四肢發熱,骨髓中熱,熱如火燎,捫之烙手,此病多因血虛得之;及胃虛過食冷物,抑遏陽氣於脾土,並宜服此(脾主四肢,四肢熱即五心煩熱也;火性上行,若鬱而不達,則反以銷爍真陰,而肌膚筋骨皆為之熱也;若飲食填塞至陰,則清陽不得上行,故不能傳化也。經曰:火鬱發之)。

柴胡(八錢),防風(二錢五分),葛根,升麻,羌活,獨活,人參,白芍(五錢),炙甘草(三錢),生甘草(二錢。)每服五錢,加薑、棗煎。

此手足少陽藥也。柴胡以發少陽之火,為君;升葛以發陽明之火,羌防以發太陽之火,獨活以發少陰之火,為臣;此皆味薄氣輕,上行之藥,所以升舉其陽,使三焦暢遂,而火邪皆散矣。人參、甘草益脾土而瀉熱,芍藥瀉脾火而斂陰,且酸斂甘緩,散中有收,不致有損陰氣,為佐使也(吳鶴皋曰:經曰:少火生氣。

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揚之則光,遏之則滅,今為飲食抑遏,則生道幾乎息矣;使清陽出上竅,則濁陰自歸下竅,而飲食傳化,無抑遏之患矣;東垣聖於脾胃,治之必主升陽,俗醫知降而不知升,是撲其少火也,安望其衛生耶;又云:古人用辛散者必用酸收,故桂枝湯中亦用芍藥,猶兵家之節制也)。

本方除人參、獨活,加蔥白,名火鬱湯:治同(火鬱者,內熱外寒,脈沉而數,火鬱無焰,故外寒;沉為在裡,沉而數,知為內熱也)。

節庵升陽散火湯:人參,白朮,茯神,甘草,陳皮,麥冬,當歸,芍藥,柴胡,黃芩。加薑、棗,金器煎。治傷寒叉手冒心,尋衣摸床,譫語昏沉,不省人事(節庵曰:俗醫不識,誤認風證,不知此乃肝熱乘肺,元氣虛衰,不能主持,名撮空證,小便利者可治。有痰加姜炒半夏;大便燥實、譫語發渴,加大黃;泄瀉加白朮、升麻。

陽虛,故叉手自冒其心;熱昏其神,故尋衣摸床;小便利則肺氣猶降,膀胱猶能化氣,而腎水未枯,故可治。昂按:此病非升散之證,方中僅柴胡一味,難盡升散之名,而節庵以此名方,何歟)。

白話文:

升陽散火湯

此方治療肌膚燥熱、表層發熱、骨髓深處也感到灼熱,熱感如火焚般炙烤,觸摸皮膚猶如烙鐵般滾燙。此病多因血虛或胃虛過食寒涼食物,抑制陽氣於脾土所致。脾臟主導四肢,四肢發熱即五心煩熱;火性向上,若鬱結不通,反而損傷真陰,導致肌膚筋骨皆熱;若飲食停滯阻礙陰氣,則清陽之氣不能上升,無法正常運化。經書記載:「火鬱則發」。

組成:柴胡(八錢)、防風(二錢五分)、葛根、升麻、羌活、獨活、人參、白芍(五錢)、炙甘草(三錢)、生甘草(二錢)。每次服用五錢,加生薑、大棗煎服。

此方為手足少陽經藥物。柴胡疏通少陽之火,為君藥;升麻、葛根疏通陽明之火,羌活、防風疏通太陽之火,獨活疏通少陰之火,為臣藥;這些藥味輕氣薄,具有上行之性,可以提升陽氣,使三焦通暢,邪熱得以散發。人參、甘草益氣健脾、瀉熱,白芍瀉脾火、斂陰,酸味收斂,甘味緩和,藥性兼具疏散與收斂,不致損傷陰氣,為佐使藥。吳鶴皋說:「經書說:少火生氣,天賴此火才能生養萬物,人賴此火才能生存,提升它則光輝燦爛,抑制它則會熄滅。現在因為飲食停滯抑制了陽氣,生存之道幾乎要斷絕了;讓清陽之氣上升,濁陰之氣自然下降,飲食就能正常運化,也就沒有停滯的困擾了。東垣先生精通脾胃學,治療此病必先提升陽氣,而庸醫只知瀉降,不知升陽,這等於是撲滅了少火,怎麼能期望身體健康呢?古人使用辛溫散寒的藥物,必配伍酸味收斂的藥物,如同桂枝湯中使用白芍一樣,如同軍事上的策略一樣,要懂得節制。」

本方除去人參、獨活,加入蔥白,名為火鬱湯,治療症狀相同。(火鬱證表現為內熱外寒,脈象沉而數,火鬱無明顯的熱象,故外寒;脈象沉代表病邪在裡,沉而數則說明內有熱邪。)

節庵升陽散火湯:人參、白朮、茯神、甘草、陳皮、麥冬、當歸、白芍、柴胡、黃芩。加生薑、大棗,用金屬器皿煎服。治療傷寒,叉手捂心口,不停地摸衣摸床,神志不清,胡言亂語,昏迷不醒。(節庵說:庸醫不識此病,誤認為風證,不知這是肝熱犯肺,元氣虛衰,不能統攝全身,名為「撮空證」,小便通利者可以治療。痰多者加薑炒半夏;大便秘結、神志不清、口渴者加大黃;泄瀉者加白朮、升麻。因為陽氣虛衰,所以叉手捂心;熱邪擾亂神明,所以不停摸衣摸床;小便通利則說明肺氣下降,膀胱尚能運化氣液,腎水未枯竭,所以可以治療。按語:此病並非需要升散的證候,方中僅柴胡一味,難以稱之為升散之方,而節庵卻以此命名,為何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