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昂

《醫方集解》~ 瀉火之劑第十四 (10)

回本書目錄

瀉火之劑第十四 (10)

1. 清胃散

(東垣)

治胃有積熱,上下牙痛,牽引頭腦,滿面發熱,其牙喜寒惡熱;或牙齦潰爛,或牙宣出血,或唇口頰腮腫痛(足陽明胃脈循鼻外,入上齒中,俠口環唇,循頰車,上耳前,主上牙齦,喜寒飲而惡熱:手陽明大腸脈上頸貫頰,入下齒,俠口,主下牙齦,喜熱飲而惡寒。

白話文:

治療胃部有積熱,上下牙齒疼痛,牽扯到頭部,滿臉發熱,牙齒喜歡寒冷而厭惡熱的飲料;或者牙齦潰爛,牙齒出血,或嘴脣、臉頰腫痛。(足陽明胃脈循著鼻外,進入上齒之中,經由嘴邊繞著嘴脣,循著臉頰到顴骨,到耳朵前面,主導上牙齦,喜歡喝冷飲而討厭熱飲:手陽明大腸脈從頸部通過臉頰,進入下齒,通過嘴邊,主導下牙齦,喜歡喝熱飲而討厭冷飲。)

足陽明別絡腦,故腦痛;陽明之脈營於面,故面熱;二經熱盛,故唇口齒頰病而腫痛也;齒為骨屬腎;牙宣、牙齦出血或齒縫出血也,亦名齒衄,乃腎病;若血多而湧出不止,為陽明熱盛,以陽明多氣多血也;唇屬脾胃大腸經,燥則干,熱則裂,風則瞤,寒則揭;若腫皴裂如蠶繭,名曰繭唇;唇舌者,肌肉之本也,人中平滿者,為唇反,唇反者肉先死。)

白話文:

足陽明經的別絡連到腦部,所以會頭痛;陽明經的脈絡運行於面部,所以臉會發熱;這兩條經絡的熱氣都很盛,所以嘴脣、口腔、牙齒、臉頰都會發病,腫痛;牙齒是骨骼,屬於腎;牙齒脫落、牙齦出血,或是牙縫出血都稱為齒衄,這是腎臟的病症;如果出血很多,而且一直湧出不止,是陽明熱盛引起的,因為陽明經氣血很盛;嘴脣屬於脾胃大腸經,如果乾燥就會乾裂,如果熱就會破裂,如果被風吹就會起泡,如果寒冷就會揭開;如果嘴脣腫脹、乾裂、破裂,像蠶繭一樣,就叫做繭脣;嘴脣和舌頭是肌肉的根本,人中平滿的人,嘴脣會外翻,嘴脣外翻的人,肌肉會先死。

生地黃,牡丹皮,黃連,當歸,升麻。一方加石膏。

白話文:

生地黃、牡丹皮、黃連、當歸、升麻,一方加上石膏。

此足陽明藥也。黃連瀉心火,亦瀉脾火,脾為心子,而與胃相表裡者也;當歸和血,生地、丹皮涼血,以養陰而退陽也;石膏瀉陽明之大熱,升麻升陽明之清陽,清升熱降,則腫消而痛止矣(薛新甫曰:濕熱盛而牙痛者,承氣湯,輕者清胃散;大腸熱而齦腫痛者,清胃散,甚者調胃湯;六鬱而痛者,越鞠丸;中氣虛而痛者,補中益氣湯;思慮傷脾而痛者,歸脾湯;腎經虛熱而痛者,六味丸;腎經虛寒而痛者,還少丹,重則八味丸;其屬風熱者,獨活散、茵陳散;風寒入腦者,羌活附子湯;當臨時制宜。附:獨活散:獨活、羌活、川芎、防風各五錢,細辛、荊芥、薄荷、生地各二錢。

每服三錢。)

白話文:

這是針對足陽明的一種藥方。黃連可以瀉去心火,也可以瀉脾火,脾是心的兒子,與胃是表裡關係;當歸可以和血,生地、丹皮可以涼血,以滋陰退陽;石膏可以瀉足陽明的大熱,升麻可以升起足陽明的清陽,清陽升起,熱氣下降,那麼腫脹就會消退,疼痛就會停止。(薛新甫說:濕熱盛而引起的牙痛,可以用承氣湯,輕微的可以用清胃散;大腸熱而引起的牙齦腫痛,可以用清胃散,嚴重的可以用調胃湯;六鬱而引起的牙痛,可以用越鞠丸;中氣虛而引起的牙痛,可以用補中益氣湯;思慮傷脾而引起的牙痛,可以用歸脾湯;腎經虛熱而引起的牙痛,可以用六味丸;腎經虛寒而引起的牙痛,可以用還少丹,重症的可以用八味丸;如果是風熱引起的牙痛,可以用獨活散、茵陳散;如果是風寒入腦引起的牙痛,可以用羌活附子湯;應根據不同的情況進行治療。附:獨活散:獨活、羌活、川芎、防風各五錢,細辛、荊芥、薄荷、生地各二錢。

2. 甘露飲

(《局方》)

治胃中濕熱,口臭喉瘡,齒齦宣露,及吐衄齒血(胃之竅在口,其脈上齒俠鼻,濕熱內盛,故口臭口瘡;陽熱怫鬱胃中,越出於口鼻,故吐血衄血;齒屬少陰腎,齦屬陽明胃,二經有熱,則齒齦齒縫出血,名齒衄,或牙齦袒脫,齒齦宣露也。)

白話文:

用於治療胃中的濕熱,口臭、喉嚨疼痛,牙齦露出,以及嘔吐、鼻出血、牙齒出血(胃的竅在口腔,其經脈在牙齒旁邊和鼻子旁邊,濕熱內盛,因此口臭、口腔潰瘍;陽熱在胃中鬱積,從口腔、鼻子流出,因此嘔血、鼻出血;牙齒屬於少陰腎,牙齦屬於陽明胃,二經有熱,則牙齒、牙齦、牙縫出血,稱為牙衄,或牙齦裸露,牙齒露出。)

生地黃,熟地黃,天冬,麥冬,石斛,茵陳,黃芩,枳殼,枇杷葉,甘草,等分。每服五錢。一方加桂苓,名桂苓甘露飲。《本事方》加犀角,云如此甚有道理(犀角涼心瀉肝,清胃中大熱。)

白話文:

生地黃、熟地黃、天冬、麥冬、石斛、茵陳、黃芩、枳殼、枇杷葉、甘草,各等分。每次服用五錢。

一種方法加入桂苓,稱為桂苓甘露飲。《本事方》加入犀角,說這樣很有道理(犀角涼爽內心,緩瀉肝臟,清胃中的大熱)。

此足陽明、少陰藥也。煩熱多屬於虛,二地、二冬、甘草、石斛之甘,治腎胃之虛熱,瀉而兼補也;茵陳、黃芩之苦寒,折熱而去濕;火熱上行為患,故又以枳殼、枇杷葉抑而降之也。

白話文:

這是指足陽明、少陰的藥物。煩熱大多是虛火引起,二地、二冬、甘草、石斛的甘味,可以用來治療腎胃的虛熱,也就是既有瀉火的作用,也有補益的作用。茵陳、黃芩的苦寒之性,可以清除熱邪並去除濕邪。火熱上犯而為害,所以再用枳殼、枇杷葉來抑制並使其下降。

河間桂苓甘露飲:滑石(四兩),石膏,寒水石,甘草(各二兩),白朮,茯苓,澤瀉(各一兩),豬苓,肉桂(各五錢。)每服五錢。治中暑受濕,引飲過多,頭痛煩渴,濕熱便秘(此亦五苓、六一之合劑也,以清六腑之熱。)張子和去豬苓,減三石一半,加人參、乾葛(各一兩),藿香(五錢,)木香(一分。

)每服三錢。亦名桂苓甘露飲:治伏暑煩渴,脈虛水逆(渴欲飲水,水入即吐,名水逆。)

白話文:

河間桂苓甘露飲:滑石(四兩),石膏,寒水石,甘草(各二兩),白朮,茯苓,澤瀉(各一兩),豬苓,肉桂(各五錢。)每次服用五錢。治療中暑受濕,大量飲水後,出現頭痛煩渴,濕熱便祕的症狀。(這也是五苓、六一的複方,用來清熱利濕。)張子和去除了豬苓,減少三石一半的量,加入人參、乾葛(各一兩),藿香(五錢,)木香(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