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集解》~ 明目之劑第十九 (3)
明目之劑第十九 (3)
1. 消風養血湯
治目赤腫痛(風熱傷血則赤,風熱作實則腫,風熱攻注則痛。目外向面者為外眥,在內近鼻者為內眥,上為外眥,下為內眥。目痛赤脈從上下者,為太陽證,宜溫之散之;從上下者,為陽明證,宜寒之下之;從外走內者,為少陽證,宜和解之)。
荊芥,蔓荊子,菊花,白芷,麻黃,防風,桃仁(去皮尖),紅花(酒炒),川芎(五分),當歸(酒洗),白芍(酒炒),草決明,石決明,甘草(一錢)
此足太陽、厥陰藥也。荊芥、防風、麻黃、白芷、甘菊、蔓荊輕浮上升,並能消風散熱;桃仁、紅花、川芎、歸、芍辛散酸收,並能養血去瘀;兩決明皆除肝經風熱,專治目疾;瘀去血活則腫消,風散熱除則痛止。又目為肝竅,搜風養血,皆以和肝,加甘草者,亦以緩肝而止痛也(《保命集》云:目病在腑則為表,當除風散熱;在臟則為里,當養血安神。暴發者為表易療;久病者在裡難治)。
白話文:
這個方子叫做消風養血湯,主要是治療眼睛紅腫疼痛的(因為風熱侵犯血分就會發紅,風熱實證就會腫脹,風熱侵犯眼睛就會疼痛。眼睛外側靠臉頰的叫外眥,內側靠鼻子的叫內眥,上方是外眥,下方是內眥。眼睛疼痛,紅絲從上下蔓延的,屬於太陽經的病症,應該用溫熱的藥物來發散;紅絲從上下延伸的,屬於陽明經的病症,應該用寒涼的藥物來瀉火;紅絲從外向內走的,屬於少陽經的病症,應該用調和的藥物來治療)。
藥方組成有:荊芥、蔓荊子、菊花、白芷、麻黃、防風、桃仁(去掉皮和尖)、紅花(用酒炒過)、川芎(五分)、當歸(用酒洗過)、白芍(用酒炒過)、草決明、石決明、甘草(一錢)。
這個方子主要針對足太陽經和足厥陰經。荊芥、防風、麻黃、白芷、菊花、蔓荊子,這些藥性輕浮,能夠向上發散,可以消除風邪,驅散熱邪;桃仁、紅花、川芎、當歸、白芍,這些藥性辛散,味道酸而收斂,可以養血活血、去除瘀血;草決明和石決明,都能夠清除肝經的風熱,專門治療眼睛疾病。瘀血去除,血液循環變好,腫脹自然消退;風邪散去,熱邪清除,疼痛就會停止。而且,眼睛是肝臟的孔竅,所以搜風養血,都是為了調和肝臟,加入甘草,也是為了緩和肝臟,從而止痛。(《保命集》說:眼睛的疾病如果屬於腑的病變,就是表證,應該祛風散熱;如果屬於臟的病變,就是裡證,應該養血安神。突然發作的屬於表證,容易治療;病程久的屬於裡證,難以治療。)
2. 洗肝散
(《局方》)
治風毒上攻,暴作赤腫,目痛難開,隱澀眵淚(凡目赤腫,或六腑秘,脈實有力者,為有里證,宜微利之,瀉青丸、洗肝散之類是也。眵音鴟,眼脂)。
薄荷,羌活,防風,當歸,川芎,梔子,大黃,炙甘草,等分。為末。每服二錢(無里證者,除梔子、大黃)。
此足厥陰、陽明藥也。肝屬木而主目,木喜條達,風熱鬱於內,故用薄荷、羌防以升之散之;肝藏血,故用當歸、川芎以和之養之;大黃瀉胃火而通燥結;;梔子降心火而利小便(二便利則熱毒下降而赤腫消);甘草緩肝氣而和中州。
白話文:
這個方子(洗肝散)出自《局方》,是用来治療風毒向上侵襲,突然發作的眼睛紅腫,疼痛難以睜開,覺得眼睛澀澀的,並且有眼屎的情況。(凡是眼睛紅腫,或是身體內部不暢通,脈象強勁有力的人,表示體內有實證,應該稍微用藥疏通,像瀉青丸、洗肝散之類的藥方就適合。)
藥方組成:薄荷、羌活、防風、當歸、川芎、梔子、大黃、炙甘草,各味藥等量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如果沒有體內實證的人,可以去除梔子、大黃。)
這個藥方是針對足厥陰肝經和陽明胃經的。肝臟屬木,而眼睛是肝臟功能的體現,木的特性喜歡舒暢條達。當風熱鬱積在體內,所以用薄荷、羌活、防風來幫助升散風熱;肝臟儲藏血液,所以用當歸、川芎來調和並滋養肝血;大黃用來瀉胃火,並疏通腸道燥結;梔子用來降心火,並利小便(大小便通暢,則熱毒下降,紅腫自然消退);甘草用來緩和肝氣,並調和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