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集解》~ 表裡之劑第五 (4)
表裡之劑第五 (4)
1. 葛根黃連黃芩湯
(仲景)
治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此湯主之(發熱頭痛,惡風自汗,所謂桂枝證也。此邪在表而反下之,虛其腸胃,表邪乘虛入里,遂協熱而利不止也。促為陽盛,雖下利而脈促,知表未解,前證仍在也。汗出而喘,為邪氣外甚所致,喘而汗出,為裡熱氣逆所致,與此湯散表邪,清裡熱。脈數而止曰促)。
葛根(半斤),甘草(炙),黃芩(二兩),黃連(二兩。)先煮葛根,內諸藥煎(或加薑棗)。
此足太陽、陽明藥也。表證尚在,醫反誤下,邪入陽明之腑,其汗外越,氣上奔則喘,下陷則利,故舍桂枝而用葛根,專治陽明之表(葛根能升陽明清氣,又為治瀉聖藥),加芩連以清裡熱,甘草以調胃氣,不治利而利自止,不治喘而喘自止矣。又太陽表裡兩解之變法也。
白話文:
葛根黃連黃芩湯治療因誤下導致的太陽病。患者本有桂枝證(發熱頭痛,惡風自汗),卻被錯誤地使用瀉下藥,導致腹瀉不止,脈搏快速,說明表證未解。同時伴隨喘息和出汗,這是因為表邪未解,反而因瀉下而入裡,裡熱外洩所致。此方正是用來解決這種情況的。
方中葛根能升發陽明經的清氣,並能治療腹瀉;黃芩、黃連清解裡熱;炙甘草調和胃氣。 本方不直接治療腹瀉和喘息,卻能通過疏解表邪、清解裡熱,使腹瀉和喘息自然停止。此方也是治療太陽經表裡俱病的一種變通方法。
2. 三黃石膏湯
治傷寒溫毒表裡俱熱,狂叫欲走,煩躁大渴,面赤鼻乾,兩目如火,身形拘急,而不得汗;或已經汗下,過經不解,三焦大熱,譫狂鼻衄,身目俱黃,六脈洪數;及陽毒發斑(陶節庵曰:此因熱在三焦,閉塞經絡,津液營衛不通,遂成此證)。
石膏(兩半),黃芩,黃連,黃柏(七錢),梔子(三十個),麻黃,淡豉(二合。)每服一兩,姜三片、棗二枚、細茶一撮煎,熱服。
此足太陽、手少陽藥也。表裡之邪俱盛,欲治內則表未除,欲發表則里又急,故以黃芩瀉上焦之火,黃連瀉中焦之火,黃柏瀉下焦之火,梔子通瀉三焦之火,而以麻黃、淡豉發散表邪,石膏體重,瀉胃火,能解肌,亦表裡分消之藥也。
白話文:
三黃石膏湯
治療傷寒溫病導致表裡都發熱,病人神志不清大喊大叫想逃跑,煩躁不安口渴,臉紅鼻子乾燥,眼睛通紅像著火一樣,身體拘緊,卻無法出汗;或者已經出汗了,但病症卻沒有好轉,三焦(上焦、中焦、下焦)都非常熱,神志不清流鼻血,身體和眼睛都發黃,脈搏洪大有力且快速;以及陽毒引起的發斑(陶節庵說:這是因為三焦熱邪閉塞經絡,津液、營氣、衛氣運行不通暢,所以導致這種病症)。
處方:石膏(25克),黃芩、黃連、黃柏(各7克),梔子(30個),麻黃、淡豆豉(各10克)。每次服用10克,加生薑3片,大棗2枚,茶葉少許煎服,熱服。
這是治療足太陽經和手少陽經的藥方。表裡邪氣都非常盛,如果先治裡,表邪未除;如果先發表,裡熱又急迫,所以用黃芩瀉去上焦的火,黃連瀉去中焦的火,黃柏瀉去下焦的火,梔子通瀉三焦的火,再用麻黃、淡豆豉發散表邪,石膏分量重,瀉去胃火,能解肌,也是表裡兼治的藥物。
3. 五積散
(《局方》)
治少陰傷寒及外感風寒,內傷生冷,身熱無汗,頭痛身痛,項背拘急,胸滿惡食,嘔吐腹痛,寒熱往來;腳氣腫痛;冷秘寒疝;寒瘧惡寒無汗;婦人經水不調(上證皆寒濕為病也)。
白芷,陳皮,厚朴(六分),當歸,川芎,芍藥,茯苓,桔梗(八分),蒼朮,枳殼(七分)半夏,麻黃(四分),乾薑,肉桂(重表者用桂枝),甘草(三分。)加薑、蔥煎。又法除桂、芷、枳殼、陳皮,余藥慢火炒,攤冷,入桂芷同煎,名熟料五積散(用炒者,助其溫散也)。
有汗去蒼朮、麻黃,氣虛去枳桔,加人參、白朮,腹痛挾氣加吳茱萸,胃寒加煨姜,陰證傷寒、肢冷虛汗加附子,婦人調經加醋艾。
此陰陽表裡通用之劑也。麻黃、桂枝所以解表散寒,甘草、芍藥所以和里止痛,蒼朮、厚朴平胃土而散滿,陳皮、半夏行逆氣而除痰,芎、歸、薑、芷入血分而祛寒濕,枳殼、桔梗利胸膈而清寒熱,茯苓瀉熱利水、寧心益脾。所以為解表溫中除濕之劑,去痰消痞調經之方也。
一方統治多病,惟活法者變而通之(本方能散寒積、食積、氣積、血積、痰積。王海藏曰:桂枝、麻黃、芍藥、甘草,即各半湯也;蒼樸陳草,即平胃也;枳梗陳茯半,即枳桔、半夏等湯也,加芎歸治血,又加乾薑為厚朴散,此數藥相合,為解表溫中之劑,消痞調經之方,雖為內寒外感表裡之分所制,實非仲景表裡桂枝、麻黃、姜附之的方也,惟在活法變而通之。
陶節庵曰:夫病不身熱頭痛,初起怕寒、腹痛、嘔吐、泄瀉、蜷臥、沉默、不渴、脈沉遲無力,人皆知為陰證矣,至於發熱面赤、煩躁、揭去衣被、脈大、人皆不識,認作陽證,誤投寒藥,死者多矣。不知陰證不分熱與不熱,不論脈之浮沉大小,但指下無力,重按全無,便是浮陰,急與五積散一服,通解表裡之寒。若內有沉寒,必須姜附溫之,若作熱治而用涼藥,則渴愈甚而躁愈急,豈得生乎。
此取脈不取證也。按:傷寒有舍證取脈者,又有舍脈取證者)。
本方合人參敗毒散,名五積交加散。治寒濕身體重痛,腰腳痠疼。
白話文:
五積散
此方治療少陰傷寒及外感風寒、內傷生冷等症,症狀包括發熱無汗、頭痛身痛、頸項僵硬、胸悶食慾不振、嘔吐腹痛、寒熱交替;腳氣腫痛;腹部冷痛、疝氣;寒瘧、惡寒無汗;婦女月經不調(以上皆屬寒濕病症)。
藥物組成:白芷、陳皮、厚朴(六分)、當歸、川芎、芍藥、茯苓、桔梗(八分)、蒼朮、枳殼(七分)、半夏、麻黃(四分)、乾薑、肉桂(若表證明顯則用桂枝)、甘草(三分)。加生薑、蔥煎服。另一種方法是除去肉桂、白芷、枳殼、陳皮,其餘藥材用慢火炒至乾燥,攤涼後再與肉桂、白芷一同煎服,稱為「熟料五積散」(炒藥有助於溫散寒邪)。
若患者已出汗,則去除蒼朮、麻黃;若氣虛,則去除枳殼、桔梗,並加入人參、白朮;若腹痛伴有氣滯,則加入吳茱萸;若胃寒,則加入煨薑;若為陰證傷寒,肢體冰冷、出虛汗,則加入附子;若婦女因調經服用,則加入醋、艾葉。
此方適用於陰陽表裡各種症狀。麻黃、桂枝用以解表散寒;甘草、芍藥用以調和里氣、止痛;蒼朮、厚朴平胃和中、散除胸悶;陳皮、半夏行氣化痰;川芎、當歸、乾薑、白芷入血分祛除寒濕;枳殼、桔梗利胸膈、清熱;茯苓瀉熱利水、寧心益脾。總而言之,此方具有解表溫中、除濕、化痰、消痞、調經的功效。
一方可治多種疾病,需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此方可治療寒積、食積、氣積、血積、痰積。王海藏認為:桂枝、麻黃、芍藥、甘草,即《傷寒論》中的桂枝湯方;蒼朮、厚朴、陳皮、甘草,即《傷寒論》中的平胃散;枳殼、桔梗、陳皮、茯苓、半夏,即其他相關湯劑。加入川芎、當歸治療血瘀,又加乾薑則成為厚朴散,這些藥物合用,成為解表溫中、消痞調經之劑,雖然根據內寒外感、表裡不同而加減,但並非仲景《傷寒論》中表裡分證的桂枝湯、麻黃湯、理中湯、小建中湯的格局,需靈活運用。)
陶節庵認為:如果病人沒有發熱頭痛,初期怕冷、腹痛、嘔吐、腹瀉、蜷臥、沉默寡言、不渴、脈沉遲無力,大家都知道這是陰證。但如果病人發熱面赤、煩躁、掀被子、脈大,很多人卻誤認為是陽證,而錯誤使用寒涼藥物,導致死亡的案例很多。其實,陰證並不一定發熱,脈象也不一定浮沉大小,只要脈象無力,重按也無力,這就是浮陰,應立即服用五積散,通利表裡寒邪。如果體內有寒邪深入,必須用生薑、附子溫通。如果用寒涼藥物治療熱證,則會導致患者更渴、更煩躁,怎能活命呢?
此法重在診脈,而非辨證。(按:治療傷寒,有的重在辨證,有的重在診脈。)
此方加入人參,稱為五積交加散,用於治療寒濕導致的身體沉重疼痛、腰腳酸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