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昂

《醫方集解》~ 表裡之劑第五 (4)

回本書目錄

表裡之劑第五 (4)

1. 葛根黃連黃芩湯

(仲景)

治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此湯主之(發熱頭痛,惡風自汗,所謂桂枝證也。此邪在表而反下之,虛其腸胃,表邪乘虛入里,遂協熱而利不止也。促為陽盛,雖下利而脈促,知表未解,前證仍在也。汗出而喘,為邪氣外甚所致,喘而汗出,為裡熱氣逆所致,與此湯散表邪,清裡熱。脈數而止曰促)。

白話文:

治療太陽病的桂枝證,醫生卻反而用下法,導致腹瀉不止,脈搏急促,表示表證未解。喘息且汗出,可以使用此湯治療(發熱頭痛,惡風自汗,就是桂枝證。此時邪氣在表,卻反過來使用瀉下法,虛弱了腸胃,表邪乘虛而入裡,導致腹瀉不止。急促是陽氣太盛,雖然腹瀉但脈搏急促,知道表證未解,前面的證狀還在。汗出而喘,是邪氣在體外嚴重所致;喘息且汗出,是體內熱氣逆反所致,用此湯來驅散表邪,清裡熱。脈搏數且急促稱為急促)。

葛根(半斤),甘草(炙),黃芩(二兩),黃連(二兩。)先煮葛根,內諸藥煎(或加薑棗)。

白話文:

葛根(半斤)、甘草(炙)、黃芩(二兩)、黃連(二兩)。

先將葛根煮過,然後再加入其他藥材一起煎煮(可以加入薑和棗)。

此足太陽、陽明藥也。表證尚在,醫反誤下,邪入陽明之腑,其汗外越,氣上奔則喘,下陷則利,故舍桂枝而用葛根,專治陽明之表(葛根能升陽明清氣,又為治瀉聖藥),加芩連以清裡熱,甘草以調胃氣,不治利而利自止,不治喘而喘自止矣。又太陽表裡兩解之變法也。

白話文:

這是足太陽、陽明經的藥方。當表證仍在時,如果醫生誤用藥物,邪氣就會進入陽明經的腑,汗液會外越,導致氣往上衝而喘,往下陷而腹瀉。所以要捨棄桂枝而使用葛根,專門治療陽明經的表證。葛根可以提升陽明經的清氣,又是治療腹瀉的聖藥。再加入黃芩和黃連來清裡熱,甘草來調胃氣。這樣一來,腹瀉和喘息都會自然而然地停止。另外,這也是太陽經表裡兩解的變法。

2. 三黃石膏湯

治傷寒溫毒表裡俱熱,狂叫欲走,煩躁大渴,面赤鼻乾,兩目如火,身形拘急,而不得汗;或已經汗下,過經不解,三焦大熱,譫狂鼻衄,身目俱黃,六脈洪數;及陽毒發斑(陶節庵曰:此因熱在三焦,閉塞經絡,津液營衛不通,遂成此證)。

白話文:

  1. 針對傷寒與溫毒表裡皆有熱象,患者會發狂亂叫想要跑走、煩躁不安、十分口渴、臉紅鼻乾、雙眼如火燃燒、身體和四肢僵直無法流汗;或者已經汗流不止,但是超過時間也不停止,三焦十分炎熱、胡言亂語、流鼻血、身體和眼睛皆變黃,六脈浮洪而快速。

  2. 陶節庵說:這是因為熱鬱結在三焦,堵塞了經絡,體液、營氣和衛氣無法通行,遂而產生此證候。

石膏(兩半),黃芩,黃連,黃柏(七錢),梔子(三十個),麻黃,淡豉(二合。)每服一兩,薑三片、棗二枚、細茶一撮煎,熱服。

白話文:

石膏(二兩),黃芩,黃連,黃柏(七錢),梔子(三十個),麻黃,淡豉(二合。)每次取一兩藥材,配上薑三片、棗二枚、細茶一撮,煎煮後熱服。

此足太陽、手少陽藥也。表裡之邪俱盛,欲治內則表未除,欲發表則里又急,故以黃芩瀉上焦之火,黃連瀉中焦之火,黃柏瀉下焦之火,梔子通瀉三焦之火,而以麻黃、淡豉發散表邪,石膏體重,瀉胃火,能解肌,亦表裡分消之藥也。

白話文:

這是足太陽、手少陽類的藥品。外在、內在的邪氣都盛行,想要治療內在的病症,但外在的病症還沒消除;想要發散表邪,但內在的病症又很急迫,所以用黃芩來瀉上焦的火氣,用黃連來瀉中焦的火氣,用黃柏來瀉下焦的火氣,用梔子來通瀉三焦的火氣,同時用麻黃、淡豉來發散表邪,用石膏來瀉胃火,能夠解肌,也是表裡分消的藥品。

3. 五積散

(《局方》)

治少陰傷寒及外感風寒,內傷生冷,身熱無汗,頭痛身痛,項背拘急,胸滿惡食,嘔吐腹痛,寒熱往來;腳氣腫痛;冷秘寒疝;寒瘧惡寒無汗;婦人經水不調(上證皆寒濕為病也)。

白話文:

治療少陰傷寒和外感風寒,內因生冷飲食,身體發熱但不流汗,頭痛全身疼痛,頸部和背部僵硬不適,胸悶噁心不想吃東西,嘔吐腹痛,忽冷忽熱交替出現;腳氣腫脹疼痛;寒祕寒疝氣;寒瘧寒戰無汗;婦女經期不調(以上症狀都是寒濕引起的疾病)。

白芷,陳皮,厚朴(六分),當歸,川芎,芍藥,茯苓,桔梗(八分),蒼朮,枳殼(七分)半夏,麻黃(四分),乾薑,肉桂(重表者用桂枝),甘草(三分。)加薑、蔥煎。又法除桂、芷、枳殼、陳皮,余藥慢火炒,攤冷,入桂芷同煎,名熟料五積散(用炒者,助其溫散也)。

白話文:

白芷、陳皮、厚朴(六分)、當歸、川芎、芍藥、茯苓、桔梗(八分)、蒼朮、枳殼(七分)半夏、麻黃(四分)、乾薑、肉桂(症狀表現偏左用肉桂,症狀表現偏右用桂枝)、甘草(三分。)加入薑、蔥煎煮。另一種方法是去除桂枝、白芷、枳殼、陳皮,其餘藥物用慢火炒熟,攤開冷卻後,加入桂枝、白芷一起煎煮,稱為熟料五積散(使用炒過的藥物,有助於溫暖身體,使藥效發散)。

有汗去蒼朮、麻黃,氣虛去枳桔,加人參、白朮,腹痛挾氣加吳茱萸,胃寒加煨薑,陰證傷寒、肢冷虛汗加附子,婦人調經加醋艾。

白話文:

如果有汗,去掉蒼朮、麻黃,氣虛去掉枳桔,加入人參、白朮,腹痛伴有氣滯加吳茱萸,胃寒加煨薑,陰證傷寒、手腳冰涼、虛汗加附子,婦女調經加醋艾。

此陰陽表裡通用之劑也。麻黃、桂枝所以解表散寒,甘草、芍藥所以和里止痛,蒼朮、厚朴平胃土而散滿,陳皮、半夏行逆氣而除痰,芎、歸、薑、芷入血分而祛寒濕,枳殼、桔梗利胸膈而清寒熱,茯苓瀉熱利水、寧心益脾。所以為解表溫中除濕之劑,去痰消痞調經之方也。

白話文:

這是陰陽表裡通用合適用於各種疾病的共同藥方。麻黃、桂枝能夠解散皮膚表面的寒氣,甘草、芍藥能夠調和人體內裡、止痛,蒼朮、厚朴能理順脾胃、化解腹脹,陳皮、半夏能化解逆氣、消除痰液,川芎、當歸、生薑、白芷能進入血脈裡、驅寒除濕,枳殼、桔梗能夠疏通胸膈、清熱去寒熱,茯苓具備清熱、利尿、益脾的功能,因此全方可以治療感冒初期、溫中散寒、除濕利尿、化痰消痞、調經的方劑。

一方統治多病,惟活法者變而通之(本方能散寒積、食積、氣積、血積、痰積。王海藏曰:桂枝、麻黃、芍藥、甘草,即各半湯也;蒼樸陳草,即平胃也;枳梗陳茯半,即枳桔、半夏等湯也,加芎歸治血,又加乾薑為厚朴散,此數藥相合,為解表溫中之劑,消痞調經之方,雖為內寒外感表裡之分所制,實非仲景表裡桂枝、麻黃、薑附之的方也,惟在活法變而通之。

白話文:

一個方劑可以治療多種疾病,只要靈活運用,就能夠變通治療。

本方可以散寒積、食積、氣積、血積、痰積。王海藏說:桂枝、麻黃、芍藥、甘草,就是各半湯;蒼樸陳草,就是平胃散;枳梗陳茯半,就是枳桔、半夏等湯;再加芎歸治血,又加乾薑為厚朴散,這些藥物合在一起,就是解表溫中之劑,消痞調經之方。儘管本方受到內寒外感表裡之分所制,但它實際上不是仲景表裡桂枝、麻黃、薑附的原方。關鍵在於靈活運用,就能夠變通治療。

陶節庵曰:夫病不身熱頭痛,初起怕寒、腹痛、嘔吐、泄瀉、蜷臥、沉默、不渴、脈沉遲無力,人皆知為陰證矣,至於發熱面赤、煩躁、揭去衣被、脈大、人皆不識,認作陽證,誤投寒藥,死者多矣。不知陰證不分熱與不熱,不論脈之浮沉大小,但指下無力,重按全無,便是浮陰,急與五積散一服,通解表裡之寒。若內有沉寒,必須薑附溫之,若作熱治而用涼藥,則渴愈甚而躁愈急,豈得生乎。

此取脈不取證也。按:傷寒有舍證取脈者,又有舍脈取證者)。

白話文:

陶節庵說:如果患者沒有發燒、頭痛的症狀,但剛開始怕冷、腹痛、嘔吐、腹瀉、蜷縮臥著、沉默寡言、不口渴,脈搏沉緩無力,一般人會知道這是陰證。但如果患者發熱、臉色發紅、煩躁不安、掀掉衣被、脈搏有力,一般人就會誤認為是陽證,錯誤地使用寒涼藥物,導致患者死亡的案例很多。其實,陰證不分發熱與不發熱,也不論脈搏的浮沉大小,只要脈搏按起來無力,用力按壓也沒有脈搏,這就是浮陰證。應該立即給患者服用五積散,以通解表裡之寒。如果患者體內有沉寒,必須用生薑、附子溫暖身體。如果誤認為是熱證而使用涼藥,患者的口渴症狀會更加嚴重,煩躁不安的情況也會更加劇烈,難以存活。

本方合人參敗毒散,名五積交加散。治寒濕身體重痛,腰腳痠疼。

白話文:

本方將「人參敗毒散」合併,「五積交加散」是名稱。用於治療寒濕體重疼痛,腰腳痠痛。